发现文本缝隙,挖掘文本张力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62646 上传时间:2018-05-0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现文本缝隙,挖掘文本张力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发现文本缝隙,挖掘文本张力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发现文本缝隙,挖掘文本张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现文本缝隙,挖掘文本张力(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现诗歌缝隙,挖掘弦外之音 以江雪为例 经典的诗歌,是有弦外之音的。弦外之音是内在的,是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意蕴之所在, 但它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挖掘诗歌的弦外之音,是有迹可循的从文本的“缝 隙”入手。 所谓文本的“缝隙” ,就是指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它往往是文本的反差、矛盾之处。下 面,笔者将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剖析如何从文本的“缝隙”挖掘其弦外之音。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 “象”与“意”的缝隙 “飞鸟” 、 “人踪” 、 “渔翁” 、 “白雪” ,是诗歌的主要景物,但如果缺少了“意” ,四者 便是割裂的,景象而已,毫无诗意可言。而“绝迹”的“飞鸟”

2、 、 “消失”的“人踪” 、 “孤独”的“渔翁” , “寒江”的“白雪” , 则渐渐熏染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图景:孤翁寒江垂钓图。诗中的意象,实在是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眼中之景,做了近乎“无缝”的焊接,融 合而生。因为融入了诗人情感,所以“物皆着我之色彩” ,进而营造出人与景、情与物 浑然一体的“境界” 。 2、 “意”与“境”的缝隙。江雪四句诗,着眼之景可以独立,是有“缝隙”的,第一句写千山之景、第 二句写万径之景, ;第三句写渔翁之景,第四句写垂钓之景。一二句的情感(“意” )为空旷寥落,三、四句情感(“意” )为孤独寂灭,是有 “缝隙”的,但四句融合起来,茫茫天地,更显渔翁之渺小,这强烈的反

3、差,进一步营造 出诗歌“清峭已绝”(沈德潜)的意境。 3、意境与弦外之音的缝隙有人说这诗中的渔翁太傻,既然“鸟灭人绝” ,可见天气之“酷寒” ,江必冰封, 岂能垂钓?所钓必无所获,唯一袭白雪,数股寒风而已。这种推理,从生活常理来时, 未必没有几分道理,但却正忽略了诗歌“意境”与“弦外之音”的“缝隙” 。“知人论世” ,我们知道柳宗元写作此诗时,恰因参加“永贞革新”被贬绝域,仕 途无望,亲朋隔绝,当时,诗人只能“与天地精神往来” ,那“千万孤独”的渔翁,又 何尝不是诗人自己的化身呢?这里没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怡然 恬淡,只因他是个嫉恶如仇的政治家,孤直、激切郁之于胸,发之于诗,

4、 “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 (东坡题跋评韩柳诗 )渔翁所钓,又何尝不是一种沉潜、一种守望、 一种内省、一种回归、一种“穷则独善其身”的智慧、一种“景物天地、物我合一”的大境界?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说: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 翁何为而作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凉,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 得,子厚以自寓也。 ”亦持此观点。 4、 “点”与“面”的缝隙 一、二句都是从阔大的天地入笔,是“面”的描写。三、四句诗人关注的景物由大到 小,逐渐转入“点”的描绘,这“面”与“点”之间,也是有“缝隙”可寻的。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呐喊。但对于中国古代诗人,尤其是末世诗人来说,少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直,更多“锦瑟无端五十弦”式的婉曲。阅读中国古代的诗歌,需要循曲径,通幽处,方可见花木而得禅心。而最便捷的 曲径,便是文本中的“缝隙” ,发现文本的“缝隙” ,循序渐进,从“象”到“意” ,从 “意”到“境” ,从“境”到“弦外之音” ,恰是感受诗人灵魂挣扎、感受诗歌震撼之 美的便捷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