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观录之初步考察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717758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谛观录之初步考察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谛观录之初步考察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谛观录之初步考察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谛观录之初步考察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谛观录之初步考察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谛观录之初步考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谛观录之初步考察(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谛观录之初步考察谛观录之初步考察可 潜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天台一宗,自智者开创以来,曾盛极一时,伴随晋王杨广之登极以及国清寺的落成,而推为极致。自此以降,一度守成。至中唐时,幸有荆溪者,重振祖威。日僧最澄入唐,而使宗风远播,创宗海外。然在国中,传至唐末五代,几经战乱和法难的洗劫,台宗典籍,残缺散佚,唯剩零编断简,从而宗裔无所依凭,而至教观凋零。在此衰微之际,幸有吴越王钱俶者,治国之暇,究心内典,因阅永嘉集之妙玄中文“同除四住”之句不解,而求教于天台寂师。由此因缘而有遣使、致书、执礼,往高丽求取一家章疏之举。有谛观法师者奉高丽国君敕,携天台教籍,还归吴越。师既至,禀学于寂公,居留螺溪,十年而终

2、。其间,谛师精研教观,探索天台诸部,录出四教仪(谛观录)二卷。上卷明一家判教之义,即今流通者是。下卷明南北诸师宗途异计,文浩不传。谛师没后,录于故箧放光而为人识,由是盛传诸方,影响极大,注释者颇多,大为初学发蒙之助。本文试对谛师传记、来华因缘,及其编录的阐述,略举大师功绩:1、携籍来华,2、 天台四教仪之编录,聊表仰慕之诚!一、引言一、引言天台一宗,传至唐末,时遭安史之乱,又罹会昌法难,兵残、焚毁,致使中国教 藏,天台教典,残缺殆尽。惟在海东,阐教方盛。幸有吴越王钱俶,阅天台妙玄 中文不解。遂有遣使高丽,求取台籍。高丽谛观,奉敕携天台教部还归。因而,台 教重昌,教门中兴!近阅天台四教仪缘起 ,

3、深感谛观法师之功,不可没也!饮水 思源,遂走笔粗成芜劣之文,缅怀法师之深恩,并也策励自己。 (这也算是乘凉不忘 植树人吧!) 天台四教仪一卷,高丽谛观编录,简称谛观录或四教仪 ,今收在 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文先对编录者谛观法师的传记作些介绍,以见其入华因2缘,及了知有关法师四教仪的编录,有关此录之出处有几种说法,故试略作考 述。该录记述了天台教观二门之梗概,故对其内容作些简略介绍。该录自古就被视 为天台教学之入门书,流传极广。又是研究天台教义之大纲、探知观心(实践修行) 之要略,故而注释颇多,对该录相关的注释作一概观性的表述,为有关研究者提供 一点线索之便。最后,对该录之意义及其在教史中的地位

4、、影响等,作些小结。二、编录者传记二、编录者传记天台四教仪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即天台四教仪的编录人是高丽的谛观法 师。有关法师的资料,在大藏经中主要有两处:一是四教仪缘起一文;二 是在佛祖统纪中有几处。现抄录如下:在四教仪缘起中载:宋修僧史僧统赞宁通惠录云:唐末,吴越钱忠懿王,治国之暇,究心内典。因阅永嘉集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之句,不晓。问于雪居韶国师,乃云:天台国清寺,有寂法师。善弘教法,必解此语。王召法师至,诘焉。法师曰:此天台智者大师妙玄中文。时遭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中国教藏,残阙殆尽。今惟海东高丽,阐教方盛,全书在彼。王闻之慨然,即为遣国书贽弊使高丽,求

5、取一家章疏。高丽国君乃敕僧曰:谛观者报聘,以天台教部,还归于我。观既至,就禀学寂公,于螺溪终焉。大教至是,重昌矣!观能探索大本,录出四教仪之文,成二卷。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义;下卷明南北诸师宗途异计。1又佛祖统纪卷第十净光法师旁出之“高丽谛观法师”的记载为:法师谛观,高丽国人。初,吴越王因览永嘉集同除四住之语,以问韶国师。韶曰:此是教义,可问天台义寂。即召问之。对曰:此智者妙玄位妙中文。 (案:妙玄既散失不存,未审何缘知之?必寂师先曾见残编耳。 )唐末教籍流散海外,今不复存。于是,吴越王遣使致书,以五十种宝,往高丽求之。其国令谛观来奉1 大正藏卷 46,774 上。云字原作“雪”字统纪作雲。3

6、教乘,而智论疏、 仁王疏、 华严骨目五百门等,禁不令传。且戒(诫)观师:于中国求师问难,若不能答,则夺教文以回。观师既至,闻螺溪善讲授,即往参谒。一见心服,遂礼为师。尝以所制四教仪藏于箧,人无知者。师留螺溪十年,一日坐亡,后人见故箧放光。开视之,唯此书而已。由是盛传诸方,大为初学发蒙之助。述曰:吴越王杭(航)海取教,实基于“同除四住”之语。及观师制四教仪至明圆教中,故特标“永嘉云”者。所以,审当时之意,俾后人无忘发起也!2在佛祖统纪卷第四十三,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十吴越王传中也有记载: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十月,初天台教卷,经五代之乱,残毁不全。吴越王俶,遣使之高丽、日本以求之。至是,高丽遣沙

7、门谛观,持论疏诸文,至螺溪谒寂法师。一宗教文,复还中国。螺溪以授宝云,云以授法智,法智大肆讲说,遂专中兴教观之名。3此外,在今各种佛学词书中,亦有关于谛观法师的介绍。但其介绍内容不出 四教仪缘起和佛祖统纪 。以下主要依据缘起和统纪的记载,参以其 它相关资料,来探讨几个问题。首先,谈谈关于吴越王遣使往求和谛观法师入华、至螺溪的时间。据佛祖统 纪卷第二十三, 历代传教表第九载: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遣使往高丽、日本,求遗逸教乘论疏。建隆二年(961),高丽国遣沙门谛观,持天台论疏至螺溪。4此外,据山崎宏等监修的佛教史年表载:“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吴越 王遣使高丽、日本,求取

8、毁于战乱的佛典、论疏。建隆二年(961) ,谛观从高丽国 持经疏至螺溪。 ”5佛光山佛教史年表亦有相同的记载。 通过以上的说明,我们可以明确指出:吴越王遣使往求的时间是,宋太祖建隆 元年(公元 960 年) ;而谛观法师入华(宋) 、持经疏到螺溪、参谒义寂法师的时间2 大正藏卷 49,206 上、中。3 大正藏卷 49,394 下、395 上。4 大正藏卷 49,249 中。5 山崎宏、笠原一男监修的佛教史年表 ,法藏馆 1979 年 4 月第 2 刷发行,135 页。4则为建隆二年(公元 961 年) 。然曾其海先生的天台佛学则说:“他(谛观)于 宋建隆元年(960)入华,后至天台螺溪义寂处

9、参学,在华十年,后客死中国。 ”6不 知其依据为何资料? 关于吴越王遣使高丽求取台籍的因缘(即谛观法师入华的原因) ,不用细说,已 甚明了:“越王杭(航)海取教,实基於同除四住之语。及观師制四教仪 , 至明圆教中故特标永嘉云者。所以寓当時发起之意。俾后人无忘也!”7在 四教仪缘起中也说,是因为吴越王在读玄觉的永嘉集时,对“同除四住” 等语不解而引出的。再看佛祖统纪 ,则说“吴越王因览永嘉集 同除四住 之语,以问韶国师” ,两者文字虽然略有不同,但其实质并无区别。我们查看谛观法 师的四教仪有:“永嘉大师云: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 即此位也。 ”8之说。对此,蒙润法师在天台四教仪

10、集注卷第九中解释道:永嘉集云:然三藏之佛望六根清净位,有齐有劣。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二乘可知。此本是妙玄位中文, 永嘉集引用之耳。昔传唐末五代,台教湮没。因钱氏读永嘉集,至此不解,问于韶国师。国师指为台教中语,当问螺溪寂法师。师奏海东盛行,遂求于高丽。由是观师赍教部来使,始复兴焉。今称永嘉,盖有由矣。9四教仪缘起对其因缘说得较为详细, 统纪较略,两者不同,然亦无伤大体。关于谛观法师的生年,现已无从考知。但法师的卒年,可以根据“师留螺溪十年, 一日坐亡”一句推出。法师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来到螺溪,且在螺溪住(留) 十年而终。可知谛观法师入寂于宋太祖开宝三年或四年(970

11、-971) 。 关于谛观法师入华前的事迹,现已不甚明了 ,但根据相关资料可知一二。义天 在新创国清寺启讲辞中说道:“天台一枝,明夷于代。昔者,元晓菩萨称美于 前;谛观法师传扬于后” 。10另外,义天在天台大师像前发愿时,亦有说及:“尝闻 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而后世学佛者,何莫由斯也! 窃念本国,昔有人师,厥名谛观。讲演大师教观,流通海外,传习或坠,今也 即无。 ”11 由此一斑,即可窥知:谛观法师在高丽时,就已弘扬天台教观,且是一位颇有影 响、地位的法师。故当吴越王遣使高丽,求取经典时,高丽国君才会遴选谛观法师 报聘以天台教部,还归吴越。关于吴越王遣使高丽, 四教仪

12、缘起和佛祖统纪 两者的记载文字稍有出入。前者“即为遣国书贽弊使高丽,求取一家章疏” ,而后者6 曾其海天台佛学 ,学林出版社 1999 年 3 月版,137 页。7 大正藏49,206 中。8 大正藏46,779 中。9 中国佛学院藏上海书局流通本天台四教仪集注卷第 9,第 4 册 20 页(同福建莆田广化寺印本 169、170页) 。 10 转引自何劲松韩国佛教史下卷,宗教文化出版社 1999 年 5 月版 87 页。11 韩国佛教史下卷,74 页。5则更为具体“于是,吴越王遣使致书,以五十种宝往高丽求之” 。从字面上看, “贽” 乃指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时所送的礼物,这里是国家平等关系,只是送

13、礼而已;而 “弊”古代通“币” ,帛义。束帛赠送宾客的礼物,所以玉帛等聘享之物都可称“币” 。其后者五十种宝,虽难确定具体为何物,但可肯定吴越王遣使时是带了较多贵重 礼物和信件前往的。 四教仪缘起言:使者到后, “高丽国君,乃敕僧曰:谛观者报聘,以天台教 部还归于我(越) 。观既至,就禀学寂公,于螺溪终焉” 。而佛祖统纪则记载: “其国令谛观来奉教乘,而智论疏 、 仁王疏 、 华严宗骨 、 五百门等,禁 不令传。且戒观师:于中国求师问难,若不能答,则夺教文以回” 。 为什么大智度论疏 、 仁王疏 、 华严骨目和五百门等禁不令传?且 令入华后寻师问难,如果不能解答,即夺回教籍归国。 (为什么有如

14、此之说呢?报聘 之教典到了中国后,又岂能夺回!似不合情理) 。况且“其国令谛观来奉诸部,而 智论疏 、 仁王疏 、 华严骨目 、 五百门等,不复至” ,实际上这几种教典没 有携来中国。既不复至,又为何如此强调? 此几句话,是否为显经典之难求,抑是为扬寂师之德高?本人认为至少有此二 种含义:1、强调教典的来之不易。2、是说寂师德高,非但没有被难住,反令谛师 心服。于是“观师既至,闻螺溪讲授,即往参谒。一见心服,遂礼为师” 。另外,还 有一问:禁不令传的,为什么是智度论疏 、 仁王疏 、 华严骨目和五百门 等?其中之原因是什么?沈海波先生在北宋初年天台教籍重归中土的史实一文 中说到:高丽国既命谛观

15、来奉教籍,又为何“不令传”智论疏、 仁王疏、 华严骨目和五百门等书呢?这恐怕是针对这几部书在北宋初年仍然散逸在海外的情况,而衍生出来的话。12关于这个说法,我们可以作参考。此中的具体原因,现在很难明了,只能留待 日后考察、研究了。在此,附带简介一下上面几部禁不令传的书。 智论疏即为 大智度论疏 ,原为二十四卷,今仅存七卷。北周僧慧影撰。本书卷十四、卷二十 一,收于卍续藏第七十四册;卷一、卷六、卷十五、卷十七、卷二十四,收于 卍续藏第八十七册。系仅存之大智度论注释书。 仁王疏有四卷,为章安 大师之著作,可惜无存!华严骨目二卷,湛然大师著。本书具云:大方广佛 华严经愿行观门骨目 。是唐译七处 九会三十九品(八十华严)的纲要。以现行为 本而解释华严经 。关于五百门 ,查无此典,然基于“谛观来奉教乘,还归天 台教部”来考虑,其应为天台典籍,且智论疏 、 仁王疏和华严骨目均为 台部,故五百门疑为五百问 ,即湛然大师的法华五百问论13,是否如何, 有待研究考定。12 沈海波北宋初年天台教籍重归中土的史实 , 中华佛学研究第四期(2000 年 3 月) ,191 页。13 法华五百问论凡三卷,收于卍续藏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