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2668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 念西部大开发背景的视角 摘要:西部大开发带来民族地区史无前例的社会文化变迁,使民族教育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民族教育的革新需要强化创新的观念,革新发展模式,正确对待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社会文化变迁;民族教育;革新;基础理念“十五”期间,我们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西部大开发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2002 年开始,我们与各界尤其是西部省区的数十位同仁合作,在较广泛的实地调查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跨学科分析。本文谈谈我们前期研究中形成的一些认识,尤其是社会文化变迁与民族教育革新的基础理念,以抛砖引玉。一西部大开发

2、使民族教育发展面临史无前例的重大机遇和挑战。西部地区不仅聚居着 50 余个少数民族,其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 78,而且包括了 5 大民族自治区、 7 个多民族省份、20 个自治州和 49 个自治县。显然,西部大开发也是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大开发。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是处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日益深入人心的时代,教育显著地处于全局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本身就包括了教育发展的内容。西部地区最稀缺的资源是知识资源,东西部2地区最大的差距是技术的差距、知识的差距、教育的差距和信息的差距。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广大劳动者的素质,加快培养

3、适应西部大开发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是西部大开发成功的保障。因此,当前是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期。同时也必须看到,西部大开发也使民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面临诸多重大的挑战。一方面,民族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较为困难。西部民族地区不仅自然条件较为复杂、艰难,而且社会经济发育程度较低。另一方面,民族教育发展的内部条件也不容乐观。观念、师资、经费,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长期困扰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体制问题和发展模式也日益凸显。二民族教育如何把握上述机遇、成功地应对上述挑战呢?关注文化(这里指广义的文化)是民族教育研究的鲜明特色。西部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

4、题,更深层次地说,也是文化变迁问题。这里我们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认识西部大开发的特点。这次西部开发有许多特点,我们认为,以下方面特别值得注意。第一,从内容来看,这次西部开发是历史上历次西部开发根本不能比拟的。这次西部开发中,为再造山川秀美的西部,为保证各民族子孙后代的幸福,就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为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就必须对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形成特色产业;现代文明的引入和普及,各民族千百年来的生计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将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革新。对于民族地区,这表现在国家民委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而倡议发起的“兴边富民行动”之中。它围绕三个

5、方面开展工作,打好七个战役。三个方面的工作:3一是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搞上去;二是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下大力气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七个战役:一是以解决温饱为中心的扶贫攻坚;二是以水、电、路、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以培育新增长点和形成特色经济为目的的产业结构调整;四是以加快周边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边境贸易为重点的对外开放;五是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推广先进适用科技为主的社会进步;六是以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为宗旨的文化设施建设;七是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第二,从我国本世纪初的奋斗目标来看,民族地区将切实得到全面发展,发生巨大的变化。继西

6、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实施后,党的十六大及时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力争比 2000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其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

7、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其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4的文明发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到 2000 年,我国总体已基本实现小康,而西部地区仅达到小康标准的 50左右,多数民族地区还低于该比例。如果说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那么全面建

8、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则是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显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使民族地区全面实现跨跃式发展。第三,从时代背景来看,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加入 WTO 对我国最明显的影响是,我国对外开放出现新态势。其一,在开放的性质和影响上,加入WTO 前,我国的对外开放是政策导向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是单边的自主的对外开放。加入 WTO 后,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国际规则约束下的对外开放,从单边的自主的开放走向双边的相互开放。这就是说,加入 WTO 意味着我国将与 WTO 所有成员国一样,面临经济的全球化,更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可以说,加入 WTO 是中国的“第二次开放”,它所

9、产生的影响不亚于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第一次开放。其二,从开放的地域上,第一次开放始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至今主要影响的仍是发达地区和交通便利地区。我国加入 WTO 后的“第二次开放”,将覆盖全国,尤其是进一步明显地扩展至民族地区。其三,从开放的内容上,第一次开放主要涉及的是有限制的产品贸易和部分服务贸易。第二次开放几乎涉及了所有贸易。因此,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总之,加入WTO 要求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更全面接轨,并促使我国实行一种更为开放的发展模式和制度,进而对我国各民族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这次西部开发的确是民族地区经历的一场史无前例的社会

10、文化变迁。文5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变迁,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改变。也就是说,文化变迁有内外部之分,内部发展普遍表现为发现和发明,外部发展或接触的变迁则源自借用、传播,其结果往往是内外部因素的互助而成。可以说,历史上民族地区经历的文化变迁相对缓慢,多是内部发展为主,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和影响是片面的;影响这次西部开发有内外部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不仅国内各民族的互动前所未有,而且融入了全球化的互动之中,因此它所导致的民族地区文化变迁是迅猛的,全面的。特别是对于民族传统色彩较浓的边远民族地区来说,西部大开发使其社会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

11、制,社会体制由封闭转向扩大开放。这实际是显著的社会转型。社会的快速进步和急剧转型,使得各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都面临复杂、重大、艰难的文化调适。三而对剧烈、复杂的社会文化变迁,民族教育如何才能更有成效地适应和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呢?民族教育的改革不能是局部的修修补补,必须是整体性的革新。首要前提是基础性观念的革新,尤其是需要一种新的发展观。我们认为,对于当前民族教育发展来说,特别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强化创新的观念文化人类学认为,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在当代,创新的价值尤其突出。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现端倪。要迎接科学技术

12、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6我们要正确理解创新的含义。文化人类学认为, “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严格说来,每一个创新是一种或一群观念;但有些创新仅存于心理组织中,而有些则有明显的和有形的表现形式。 ”在今天,创新具有新含义,创新不仅包括知识的研究和开发,而且还必须包括知识的普遍传播,尤其是创造性的广泛应用。这反映在新近的“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中。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其中,知识应用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促进科学知识和技

13、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社会环境和管理体制与机制,是创新体系的基础和社会化平台。因此,民族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和创新的机制,而且包括教育实践的创新和教育科学理论创造性的广泛应用。(二)革新民族教育发展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教育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其发展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其必要性,但在新时期,由于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而存在的局限和弊端日益突出,因此必须革新。一方面,为了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必须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加强制度化的支持。民族地区总体上欠发达,从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来看,国家财政应给予倾斜。特别是在边远贫困民

14、族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地广人稀,交通困难,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师生比小,学生贫困面大,因此同样的财政拨款在东西部使用的效果大不相同,有的地方甚至要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同7时,西部民族地区许多县都是“吃饭财政”, “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拨款体制都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市场体制下,各级政府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必须制度化,尤其是加快民族教育的立法。 由于这次西部开发处于全球发展一体化趋势日益凸现等环境,启动时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民族教育的发展必须密切结合社区民众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参与性与积极性。这也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在总结欠发达地区现代化经验和教训

15、的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79 年在厄瓜多尔召开的基多会议提出,对不同的民族共同体而言,发展是对各自体内资源的运用;应注重理应受到尊重的文化价值体系,而不仅仅是能够精确计算的经济价值体系;若没有与发展休戚相关的所有人的参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发展与他们的利益相抵触,发展就不能发生。当代发展社会学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当今人类应有的“新发展观”,即发展的整体性,发展的内生性,发展的综合性。发展的整体性,即既考虑人类整体的各方面,也承认各方面的不一致;发展的内生性,即重视一个群体的内部力量和资源及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的综合性,它既包括一定数量地域的一体化,也指各个部门、地域和社会各阶层的内聚力得

16、到加强。因此,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使基层民众切身感受到,发展教育本质上不是上级的事情,而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要使他们切实参与到项目的决策和管理之中去,努力做到自力更生。(三)正确对待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8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和创新,就是否定传统。实践已经证明,这对民族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害的。在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社会文化变迁背景下,发展民族教育时,我们尤其要正确认识该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合理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在民族文化中居于深层次的、基础性的地位。可以说,文化传统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血型。因此,改革不能全盘否定传统,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我们在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要重视民族文化传统,不是否定之,而应把传统之精华转变为现实发展可直接承续的推动力量,并增强其造血机能。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将传统等同于过去。传统是一条流淌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河流。传统先于我们存在,我们也深受传统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参与着创造传统。因此,我们在民族教育改革时,要根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地赋予民族教育传统以新的内容和形式,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应指出的是,现代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