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放性教学模式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72361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放性教学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放性教学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放性教学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放性教学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放性教学模式(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下高师美术教育 专业开放性教学模式内容摘要:文章主要是以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开放性教学模式构建为核心,强调在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中,传统美术教育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影响下,教学模式从教学观念、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过程中发生巨大变革,其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有利于新的社会时期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 键 词: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 开放性教学模式 教学观念 教学环境 美国后现代课程论学者多尔在其著作中谈到,著名课程论学者布鲁纳认为存在两种思想方式:其一是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其二是隐喻的、描述的、诠释

2、的。前者主要是说明(explanatory),后者主要是阐释的(interpretive),两者或为互相补充的关系。从第一种方式可以获得精确性,但第二种方式则创造了可以对话的环境。所以,他认为:“就激发对话而言,隐喻(metaphor)比逻辑更有效。隐喻是生产性的: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喻是开放性、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 ”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最大的特点是其不确定性和非线性这两个方面。其核心是我们的知识结构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传统的教学情境下,我们的知识结构是线性的,知识是预设的、封闭的。权威的文本课程,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

3、识,知识的真实性从未受质疑。可是,今天在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下,一些过去认为天经地义的知识也都有被颠覆的危机。笔者曾读过一篇科普文章,我们都天真地认为“时间不可逆转”这句话是真理,可是科学家在理论上已经证实它的伪性。2即在理论上认为世界是物质构成,当亚原子的粒子,受到一定加速度粒子的碰撞,它就可能穿过这个亚原子的微小裂缝而达到时间倒流的状态,笔者无法证实它的真实性,但至少发现“一题多解”的可能性。由此,知识结构的非确定性,在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中无疑是“一石击起千层浪”,其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 当教师发现线性知识结构的弊端,其量化层次的教学方式也就相应不适应新的教学情境。这就需要教师去探求

4、新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而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就是现在倡导的发现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它要求我们教与学的对象是处于一种平等对话的地位与角色,过去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使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资源获取的机会上得到均等。那么教师就很难“一言堂”,教学特点就应是一种开放性的、实践性的、社会性的。教学模式也由“人人”(man-to-man)系统转化为“人环境”(man-to-enviroment)系统,美国教育界有一种“hands-on”活动,类似于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论,这种课程一般为开放的体验课程,这是一种质的层次的教学方式,它是多维度的。 现今,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正是基

5、于这种教学理念和策略的影响。在新时期新的情境教学环境中,应采取相应的变革手段。 1.教学观念的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所授知识和技能的“预设性和封闭性”。比如,以往高师绘画技法和理论课程大都停留在史论“照本宣科”而技法“师傅带徒弟”的阶段。知识结构是预设和封闭的,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究其原因就是教学活动并未考虑学生的兴趣和主体的体验。过去的高校教师大都以娴熟的技能为资本,教学过程中大都沿用传统守旧的教学方式,教师单纯地传授和学生被动地学习,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落后,而且不能因材施教,更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3现在的一些高等教育者追求“名师效应”, “名师效应”往往更多

6、地从经济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教学规律出发,结果这些所谓的名师只重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教学方式的研究。正如你有一座金山留给子孙,不如给子孙一把开启金山的钥匙。教授知识和技能不如授其方法。有些高师技法课中常常会出现一个教师教一个班的学生,结果全班学生作品却像一个人画出来的。 “千人一面”这种效果不能不说是教师教学的失败。究其原因是教师只重示范性、典范性,而忽视了教学的选择多样性。齐白石先生常说:“像我者死,似我者生。 ”当学生不了解学习的方法时,只能一味模仿,被动地学习教师。由于师生专业背景渊源迥异,其结果是学生画出的作品是“非驴非马”,是一个“四不像”的东西。这就是形似而神不似,因此教师观念的

7、转变非常重要。 美术学院从来不缺名师,但是教出来的学生大都不是名师。原因是名师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我们大呼今天的时代是缺乏大师的时代,笔者却认为今天人人都是大师,为什么?因为学生在肯定教师权威性和知识本位时,恰恰忽视的却是自己,而失去了最重要的挖掘自我潜能宝藏的机会。根本解决办法就是无论是在技能或史论课中,都应当开设体验课程。这个课程实质就是“小课题长作业”,即教师带学生做科研研究,课题并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学会独立思考、动手制作、创造发明的能力。 2.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传统的教学环境大都是以画室和教室为依托,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比较单一,而后现代的教学环境要求走“信息化”和

8、“生活化”的道路。所谓“信息化”即是以媒体、因特网为支柱的现代技术的学习场。首先,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将理论课程、技术课程、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进行图、文、声、像、数字的处理,制作教学软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传授,使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其次,采用网络4教学,利用校园网络系统,设置教师个人网上教学平台,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在网上进行作业批改、答疑、学术探讨、思想教育等活动,大大拓展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空感,改变传统学习环境的单一性。另外,这种计算机支撑的学习环境存在更多的虚拟性,结果导致学生缺乏互动性和合作性。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强调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一

9、致性,即学生必须要跨出教室、画室、机房,走向生活,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学生在依托技法、实践、实训、艺术实践等课程完成美术技能实践的同时,更要侧重横向联系,即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第二课堂、毕业创作、论文课程来完成。为了长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不受时空限制、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限制,可以采用学分制管理办法,即将学生的课外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学分,建立一个美术技能与综合能力实践教学的立体构系,将学生调研活动、社会沟通、假期的社会实践、教研课题项目的参与运作、技法课、实验、实训课、艺术实践课程囊括其中。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唯知主义,即将生动复杂活动囿于一个固定狭隘的认知

10、主义结构之中,忽视被教育者情感问题,而将被教育者作为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容器。而后现代主义教学过程则是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作为理性目标重要组成部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中非常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为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以采取一种体验课程来达到。一般可以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发现问题、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体验课程体现一种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比如,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开放一5些特色课程,结合和依托

11、学校所拥有的区域优势,挖掘和充分利用区域自然美术资源,开设“区域自然美术资源综合研究”课程,这类课程又可以同学生创业计划相联系,让学生以此为主题进行市场调查,开展讨论,拟订可行性方案和策划,并制作相关产品。而学校可提供资助资金扶持项目,通过活动进一步深化,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可以制作各种工艺产品,转化经济产品,实现环保与资源优化利用的双重目的,为大学生今后创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模式在后现代主义教学情境下必然会走向开放性道路,而开放式教学体系的构建,有利于高师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实用型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学科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建设的发展,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必须服务面向社会,在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中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势。 参考文献: 1(美)威廉姆斯E多尔,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