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8657730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摘要;分析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内蒙古工业大学结业论文;第一章绪论;1.1 研究的背景;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科技竞争力实质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科技产出的能力,;2006 年 1 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家提出了要;总结;对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学术界从不同视角提;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摘 要:分析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结果显示:科技体制的弊端、教育改革体制滞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新文化尚

2、不完备是科技创新新绩效的核心要素。关键词:社会因素;科技创新;内蒙古工业大学结业论文第一章 绪论改革开放 30 年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有力地推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还存在着明显差距,科技创新上的竞争力还不是很强。事实上,近些年来我国科技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还有下滑迹象。这一点,我们只要从瑞士洛桑各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就可见一斑。由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洛桑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1998 年度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在世界的排名为第十三位,1999 年度年则

3、下滑到第二十五位,而 2000 年又滑至第二十八位。而从由美国研究机构“信息科技暨创新基金会”于 2009 年 2 月 25 日公布的最新全球创新及竞争力评估报告的结果看,情况更是不容乐观。该报告从创投基金投资情况、科学研究、研发经费及教育发展等方面,对全球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及竞争力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在四十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排在第三十三位,排名更加靠后。科技竞争力实质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科技产出的能力,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我们近几十年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技术转移和技术模仿的话,那么,在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已经到了必须依靠原始创新和基础研

4、究能力的提升来增强后劲的时候了。2006 年 1 月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家提出了要用 15 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社会的持续平稳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也对加快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认为,要构建创新型国家,必须首先准确地查找出影响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原因,分析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始因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唯有如此,国家的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创新型国家的理想才有可能真正得以实现。总 结对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学术界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比如,有的学者从体制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科研体制存在

5、的弊端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的学者从传统文化角度作了分析,认为“传统思想的束缚和科研道德规范的缺乏”叫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潜在因素:也有的学者从创新活动所处的环境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究,比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健敏教授就将创新活动所处的各种环境概括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并提出“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根本因素。综合来看,人们普遍认为现行科研体制自勺弊端、 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科研道德失范,是导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状况不是由单一元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对科技创新产生合力和影响。本文

6、对其他学者提出的分析持赞成态度,但认为这些因素有的是本,有的为末:有的为因,有的是果。因此,有些方面还不能相提并论。比如,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教育改革体、市场经济发育不全主要因素。而在科技之风盛行的今天,就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思想的束缚算作是制约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至于科研道德失范还应该归为科研管理体制的弊端所致,不能看作是主要因素。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 1 科技体制仍存弊端, 创新道路十分不畅投入固然不足, 但我国知识分子科技创新水平低下的原因还不是一个/ 钱0 字就能说得清的。不健全的科技体制给知识分子的科技创新带来了诸多制约因素, 由于历史和政治上的原因,

7、我国科技界沿用了前苏联的科技体制, 形成了独立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两大基本队伍。行政部门隶属的科研机构规模庞大, 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存在着多头管理、不能协调等弊病, 近 20 年来尽管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科技体制中存在的弊端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严重地妨碍着知识分子的科研和创新。一是机构的重复建设, 科研人员的冗多, 研究方向、任务的雷同, 各自为政, 缺乏横向联合与协作, 造成了科研课题重复、分散, 有限的科技投入被瓜分成若干份, 显得杯水车薪, 投资的分散制约着知识分子创新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导致了极为有限的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在人员结构上, 我国科研院所的在职人员

8、中, 科研人员、工程师仅占50%, 大量的行政、服务人员被国家的皇粮养着, 使有限的科研投入不是用在科研上而是用在养人 0 上7 , 因而科技知识分子的科研经费更显短缺。三是科研院所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科技知识分子的科研和创新。在我国较老的一些大学、研究院所( 当然也包括企业) 中, 亲戚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同学关系盘根错节, 异常复杂, 互相交织, 难解难分。不谙关系学的知识分子很难适应这种局面, 不易获得科技创新的良好心境。四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领导在人事、用工等方面受制太多, 在发现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合理使用和配置科技人才、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以及为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

9、造条件等方面考虑甚少, 有用的人进不来, 无用的人出不去, 管理上难以做到科学化, 人浮于事, 工作效率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的状况就在所难免。五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知识分子缺乏约束机制, 他们所在的机构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 他们的工资是由国家发给的, 其科研项目是由国家立项审批的, 科研成果是由国家审定的。国家既没有规定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必须搞科研, 也没有规定每个知识分子至少必须完成多少科研任务, 更没有规定至少要取得什么级别的科研成果才能领取国家的工资。这样, 事业心强的知识分子可能会拼命地干, 取得丰硕的科研创新成果, 事业心不强的知识分子可能懒懒散散, 一事无成, 也同样能领到国家的工

10、资, 照样活个潇洒。2 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创新基础相对空虚教育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教育是科技之母, 科技知识由教育传授, 科技人才靠学校培养。要发展科技, 就要优先发展教育, 只有教育的土地肥沃了、根基扎实了, 才会开出科技创新之花, 结出科技创新之果。我国现行的教育尽管培养了大批人才, 但在 21 世纪的严重挑战面前, 其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与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所应着力培养具有强大人格魅力和创造性才华的实践主体之间相距甚远。在教育观

11、念上, 教育者往往把个性鲜明、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视为异己, 将老实听话、循规蹈矩、老成持重等作为好学生的重要衡量标准。不利于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萌发强烈的创新欲望。在一些理工科大学中, 还存在着五重五轻的现象: 重理工, 轻人文; 重专业, 轻基础; 重书本, 轻实践; 重业务, 轻思想; 重功利, 轻素质。这一状况更不利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结构上, 中学的教育过早划分了文理科, 冲击了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大学的教育分科更细, 专业口径过窄, 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思维的封闭和视野的狭窄。在教育管理上, 总体上还沿袭着改革之前的全国

12、统一形式, 无论课程设置, 还是教材选定、学习评定方式,都过于强调同一性, 忽视了地区的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造成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更不能迎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 课程体系结构单薄、松散、封闭、僵化, 缺乏弹性, 专业课过专, 基础课面过窄,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易于学生接受为标准的线性知识结构, 基础不牢, 知识支撑不稳, 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更新和对世界最新科技成果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的学习吸收, 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课程内容陈旧老化、更新周期长、速度慢, 严重滞后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 各级各类学校的

13、教学工作, 大多没有完全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以知识再现能力为终极目的的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体系的基本构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 教师、教材、课堂的三中心。从小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播, 忽略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由于专业口径过窄、人文教育薄弱、培养模式单一、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管理过于集中, 给学生带来了过弱的文化陶冶, 过窄的专业教育, 过重的功利导向, 过强的共性约束等缺陷, 削弱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 限制了个体创新潜能的充分发挥。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 比诸国外, 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自然相形见绌

14、, 技不如人。3 市场经济发育不全, 技术创新动力不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由于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产权不够明晰, 体制还没理顺, 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缺乏。a. 技术创新缺乏产权的推动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 伴随着一系列产权的转移, 而产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利益主体最关注的问题, / 能否建立起一套富有激励机制的产权制度, 关系到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形式是国有产权, 产权的转移变化主要是经营权的不断变更, 即国家委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再委托投资主管部门, 各投资主管部门再委托企

15、业, 在这一串的委托代理中, 各委托或受托主体只是代理人, 与国有资产的增值和保值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受托人或委托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用不着关心, 对企业技术创新也就无所谓。b. 技术创新缺乏市场的牵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技术创新的各个主体还没有充分地感受到市场的压力, 还可在延续的计划经济中苟延残喘。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来说, 目前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的冲击, 但是,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而不是市场, 科研人员的投入主要依赖于财政也不是市场, 市场的规律、规则和机制对其技术创新产生的激励作用不大。就企业而言, 本来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 处于主导地位, 但

16、我国的企业并非一定要依靠技术的创新求得生存和发展, 它还可以依赖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低素质的人力资源, 通过提供低质量数量型产品来弥补市场的空缺, 获得生存甚至发展的机会, 因而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功能由于缺乏必要的条件而难以发挥。4 新文化尚不完备, 创新氛围遭受干扰创新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强烈的创新欲望, 敢于超越今天, 敢于超越自我, 敢冒风险, 敢拼敢闯。为此, 全社会应该/ 大力提倡在科学上的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 逐步建立起鼓励在研究开发上冒险和容忍失败的文化,鼓励创新人才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这样才有可能出现有重大意义的甚至革命性的创新成果, 实现跨越式发展, 否则, 容易扼杀有新意或根本性的创新。然而, 目前这种鼓励创新的文化尚不完备, 撇开社会上有人对善于异想天开的人看不惯, 甚至对其讽刺挖苦不说, 就连少数培养人才的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也并不强烈, 创新精神并不饱满, 有的人教学改革意识差, 现代教育理论基础薄弱, 对学术的新发展置若罔闻, 教学方法陈旧, 惯于应试教育, 疏于能力培养,重于知识传授, 轻于思想教育, 只要求学生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