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由来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629429 上传时间:2018-05-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教育的由来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人文教育的由来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文教育的由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教育的由来(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人文教育的由来摘要:人文教育在西方和中国都有着重要的渊源和地位,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人文教育的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并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和发展人文教育对我们现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文教育;文科教育;和谐 从古至今,中西方的教育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受不同文化的影响,但是普遍的重视人文教育。早在古希腊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就具有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古希腊社会,人们将人文教育称为“Liberaleducation”,意即“文科教育”。 “Liberal”一词源于词干“Libber”,意思是“自由”。文科教育也就是自由教育或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自我完善的

2、人。由古希腊人所创立的传统文科教育以后为古罗马人所延续和发展,但到中世纪时的文科教育已与古希腊时的文科教育有了很大的不同,由于中世纪时的文科教育渗透着浓厚的宗教神学思想,因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借助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思想和世俗人文学科的复兴,一种对人性的充分肯定而对神性的否定,对人的无限潜能和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对科学的赞赏、肯定和促进的人文教育开始逐渐走向成熟、独立,并逐渐形成体系。 近代的人文教育除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人多方面和谐发展理论外,还是一个科学教育勃发的时代。近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夸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学,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的人”,

3、体现在教学内上不仅要学习语法、伦理学、论辩术、修辞学,也学习物理、数学、天文、地理、植物学、自然科学等这不仅确立了世俗人文学科在教育的地位,也确立了自然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明近代教育中的科学教育,是作为人文教育内来看待而加以引进的。同时,也是人文主义教思想将教育引上了“科学”之路。 2在中国“人文”一词源自于易传中诠释易贲卦辞的一则篆辞:“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人”与“文”合在一起,指一种真善美完整结合的状态;指诗书礼乐之谓,也就是人类为充实生活所创造与表现的文化产物及文物制度。 ”人文”解释道,上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4、,则“天人合一”应为“人与自然的统一”,或者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与自然的一致”“自然界与精神的统一”。 “以人为本”应为“人文主义无神论”。 “刚健自强”则应表述为“发扬主体能动性。 ”“以和为贵”,则应表述为“肯定多样性的统一”。实际上,古往今来,人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烈伦理意识,以及自强、诚信、和谐、恻隐、忠恕,以天下为己任等积极的符合现代人文精神的人文思想。 在中国自从奴隶社会产生学校教育之始起,非常重视对人的品行的培养,其中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贯穿人文教育的始终。 “六经”保存了中国古代重要的

5、历史、文学和文献资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加之自然科学发展缓慢,因而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五经”(乐经后来失传,因而“六经“变成”五经“)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经典著作(合称“四书”)始终是官学和私学的主要教材。其他教材基本上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而已,如朱熹的四书集注以及蒙学读物三字经千字文。 在长达几百年的时期内,人文教育受到青睐是有其历史原因的。首先,欧洲古典大学是在具有浓烈的人文社会环境中形成和确立的;其次,有关人的研究一直是西欧学术的传统;第三,自然科学的发展较之人文科学相对滞后;最后,探求普遍知识是当时知识界以及握有政治权利的政治家的共同理想。可以说,这些大学在当初确立其教育宗旨时,就特别考虑到人性道德在社会中的主要影响作用,认为办3大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从精神上找到根治人类道德沦丧对社会制度危害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辉.挑战与应答 20 世纪的教育目的观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2王天一,方晓东.西方教育思想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3郭为蕃.人文教育信念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 4张岱年.文化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