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8712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试Normal07.8 磅02falsefalsefalse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欢迎来到 YJBYS 求职网,以下是一篇关于浅议现当代文学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尝 试的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欢迎浏览!/* Style Definitions */table.MsoNormalTable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

2、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0p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fareast-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ansi-language:#0400;mso-fareast-language:#0400;mso-bidi-language:#0400;论文内容摘要:在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

3、力,进行教 学改革,构建新的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势在必行。从以教师为主的讲向以 学生为中心的导转变,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综合能力, 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时代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若没有一定的实用技能,没有独立 思考和创新能力,将来难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 革势在必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吸收消化储存也必将被新型 的教学模式探讨转换创造所代替1。我国近几年从德国引 进一种现代教育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 式是在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范式,其核心意图是 对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尤其是

4、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实践,培养符合未来市场所需的应 用型人才。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对于促进高校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变教师职能,即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 体地位,改变过去教师主讲、填鸭式教学,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导 学,通过老师设置的项目导向指导学生的学,使学 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职业技能;采取学中做、做与学相 结合方式增强学生实践综合能力。有效地解决学生高分低能问题,全面提 高了学生整体素质。(一)激发兴趣,引导认知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保证学生 学习积极性

5、。为此,我们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课程教学法设计了项 目设计指导 ,即首先规划好每次工作任务,然后让学生按工作过程进行操作,边做边学, 边做边讨论,以此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及动手能力。由此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 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 性。(二)促成合作,增强实践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其学会合作。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这包括专业能力,也包括交际能力、与他人共处共事的社会能力等。为此教师在学生实践 训练中,将三五名学生分为一组,形成工作小组,要求他们在学习中就学会互相协作、共 同完成。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意识,使学生学会合

6、作,从而更快地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二.现当代文学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中文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 美能力与人文精神,更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强化其与职业和生活的联 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职业能力。中文教育应与中文人才需求相挂钩,有什么样 需求就要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在中文教育部门和中文人才的需求方之间建立更加紧密 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实际需要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按照社会发展所需的要求培 养高级中文人才。(一)在教学内容上,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师结合现当代文学自身特点,围绕 整体把握、解读经典、回归审美为中心进行项目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习,

7、提 高学生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首先要整体把握文学史,教师拎清一条文学史的线索使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 整体面貌,把握基本规律,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美学的眼光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以 利于学生把握教材。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要求学生熟悉作家作品,尤其是对经典 作品的细读,坚持阅读本专业优秀学术期刊,如文学评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等,设 计问题,启发学生自学,培养创新能力。再次,有学者指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 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 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2。因此,在整体把握文学史与熟悉作 家作品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让文学审美

8、回归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在重基础、 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既强调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加重文本分析的分量,又重视思维能力培养。(二)搞好课堂教学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重视对话艺术,将课堂部分时间有效地留给学生;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 导者,教师变教学为导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改革讲授方式,把课堂部 分时间充分地留给学生,同时注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教师抛砖引玉

9、式地引导学生研究探 讨、合作学习,让学生更加喜欢文学、喜欢思考、勇于表达。教师培养学生学习文学的感 悟,以此唤起学生对人生问题的思考。有效利用课前二十分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每次课前采用模拟课堂、专题辩论、 演讲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应变和思辨能力。师生在对话中愉快地交流,对 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 息为自己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 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创造3。面 对面地探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三)注重课堂拓

10、展,增强实践锻炼。学以致用,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模 拟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爱迪生也说: 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生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国家民族、与文化生活关系 密切,还在整个文学发展史上负有继往开来的使命。因此,它对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 力和感召力。著名心理学家盖滋说:学习一项事物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 依照将来要用的形式去学习。他所提倡的依照将来要用的形式去学习 正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体现。增强实践,教师组织学生模拟教学, 可以将部分内容分配给学习小组完成。小组领受任务后,查阅资料、集体研讨再写出讲授 内容,推选代表给全班同学讲解。教师现场进行评点

11、,及时总结,这样更有效地培养学生 听、说、读、写能力,丰富学生实践经验,培养其动手能力,高师学生还可提前进入教师 角色,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外,教师还可以拓展、利用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在读书报告、征文比赛、名作鉴 赏、学术报告(课程论文交流) 、角色扮演(将现当代文学经典篇目改编并排演)等第二课 堂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主动地学知识、用知 识,培养学生平等交流、互助合作的能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学 生在轻松交流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思想熏陶学、灵魂净化。此外,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目前各高校虽然已经采用了结构分的考核方式,但这种 方式仍使学生注重教师教授的内容,习惯

12、于死记硬背,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 高,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应把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与第二课堂的表现相结合评价学生。 采用开卷、闭卷、口试、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突出学生实践能力 的考查,使考核起到全面客观衡量学生素质的作用,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 服务。自 2009 年以来,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专业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 实施行动导向式教学模式,效果非常好,学生真正地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这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又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总之,行为导向式现当代 文学教学改革在我校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 健康人格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 善。注释:1张忠华.回归启发式教学的本真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21.2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C龙协涛.鉴赏文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11.3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