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27796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4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素质教育与高校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5期一、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根本途径的选择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 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个过程如果从教育的特性来认识,笔者认为它是一种从补偿性教育或被动性教育向融合性或自主性与创造性教育发展的过程。 所谓补偿,主要是受教育者由于某些方面的缺陷、 不足,需要通过某种形式与内容的教育加以弥补,使其尽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 最初高校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作为大学生第二课堂,根据学生(主要是专家的主观判断)所缺乏的知识去补充他们过去未曾受到的良好教育。 这种补偿性教育,比如在某些单

2、科性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高校开设以文学、 历史、 哲学、 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素质教育,以后这种方式逐步拓展到综合性大学。直至近年,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才有了新的发展与突破,即在素质教育中倡导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将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推向了一个新的层次。在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不仅要解决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新世纪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去思考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还要将这些思想认识转化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行动,形成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加快高校发展的巨大力量,促进和提高教育质量。高等学校要将素质教

3、育的思想落到实处,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和形式,就是要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改造现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四级统考成绩和全省计算机等级统考成绩多年来一直名列全省前茅,通过率明显高于全国重点高校的平均数。3.拓宽了专业口径,专业、 课程、 教材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围绕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宁波大学以专业、 课程、 教材建设为载体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许多相关成果。第一,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培养口径进一步拓宽。 在专业结构上,根据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点,以新建、 改造、 停办为手段,调整专业结构。在培

4、养口径上,由于每一个专业都根据人才市场变化和需求及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设置了至少3个专业方向,使专业的培养口径进一步拓宽。 如文学院的历史专业拓宽了方志学方向,外语学院的英语专业拓宽了经贸英语方向,建工学院的建筑学专业拓宽了建筑经济与管理方向等。 第二,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逐步优化。 宁波大学以专业、 课程、 教材建设为载体,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基础性、 文理渗透性和工管交叉性。 近3年自编了53门体现优化教学内容和科学化教学手段的教材,同时开发研制了80余个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多媒体课件。4.学生辅修更为踊跃,为地方培养了一批

5、复合型人才。从建校起宁波大学就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辅修课程,随着修读双专业和双学位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实施基于“平台+模块” 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参与各种类型的辅修空前踊跃,人数逐年上升。多年来,由于学校一直鼓励学生跨学科辅修、 跨学科选课,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学生跨专业考研、 跨学科就业的现象较为普遍。5.得到社会、 兄弟院校、 学生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全国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宁波大学基于 “平台+模块” 课程结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刚刚出台就成为全国地方性综合大学教务处长会议、 校长联席会议的重要议题,受到众多高校的普遍关注,并有近20所高校前来调研交流。光明日报 、高教领导

6、参考 、教育信息报 也对此做了专门报道。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按学科大类招生后,宁波大学生源有了明显好转,连以前生源不太令人满意的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在2001年招生中第一志愿填招率超过100 % ,且最低录取分数线超出第一批录取分数线。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次选择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受学生欢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继承、 发展、 创新中形成的,在人才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宁波大学办学特色之一。20这并不是要主张在教学中搞教条主义,而是要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不然的话,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束之高阁,变成口号

7、,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成为大学教育教学中新的 “两张皮”,那只会是一种没有社会责任的行为。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文件。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 有计划、 有目的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 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教育的规律精心设计的,在学校各项事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高校培养什么样的大学生,造就什么类型与规格的人才,他们能够成为具备什么样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这些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的达到和实现,在大学教育里主要还是依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实践来完成的。素质教育要在高等学校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不断深化教学计划和课

8、程设置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惟一的选择。二、 重构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校 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我们探讨高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深化改革,是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对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新的调整和组合,并赋予新的内容,使其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当今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 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大学教育应该围绕如何培养这四个方面的素质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高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通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发展构建这四种素质。11 确立培养目标。我们按照教学计划制定的程式,首先思考培养目标的问题。

9、 培养目标除了应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外,重点要思考如何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以往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是按专业的要求来考虑培养目标的设定,所以人才培养的口径与专业的口径一样,显得非常狭窄,这既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近年,我校与全国其他高校正在进行教学改革,按学科门类招生,并在一、 二年级实现按学科基础安排课程,同时实行文理学分兼修等改革措施。因此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学科为基础,使大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宽阔、 更加坚实,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 培养目标的确立还要考虑到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如21世纪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健全和完

10、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等等。这些社会经济政治因素都将对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直接的影响,而教学计划的制定也不能不兼顾这些因素。 近年人才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看文凭、 看学历、 看品牌,而且是在检验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看大学生的知识面,看多方面的能力,如实践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吃苦精神和诚实信任度,甚至大学生是否在全国大学生 “挑战杯” 中获奖、 是否当过学生干部等都成为竞争职位的重要砝码。所以,培养目标的确立要体现提高全面素质的精神。21 选择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形式。选择什么课程内容,安排哪些教学形式,都是依据上述培养目标来确定的。 从理论上讲,在依据目

11、标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时,应遵循几个原则,即适时原则、 完整原则、 经济原则、 实践原则、 量力原则和满足原则。 经过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我国大学教学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体现了教学的科学性、 时代性、 实践性等特点,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社会的实践、 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总是会出现一些新情况、 新问题,需要有新的人才和新的智力来支撑社会经济的变革,这就必然会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仅有一两次课程内容的调整是不够的,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例如当前所倡导的“三创教育” 、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等适应时代的教育理

12、念,就要求选择一些新的课程内容和新的教学形式来实现。 又如,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大学课程内容缺乏国际性,那么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就不可能具备参与国际事务、国际交流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这一切都需要高校适时地调整或充实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活动的形式。31 重组课程与教学形式。 根据培养目标选择出来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不是一个零散的、 互无联系的聚合体,而是一个有机体。 因此需根据一定的规律来进行合理的、 科学的组织和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的建立受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制约和影响,需要用系统的、 科学的方法加以组

13、织。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生四个方面的素质应该通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加以保证,在课程的设置中又如何来体现,值得学校领导和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认真思考。 目前,大学课程分为三大类,即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现在还要求跨学院或跨学科选课,以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考虑课程与教学形式时有三个问题需要深思。 一是基础课程的选择问题。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规模在扩大,而且层次也在上升。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高等教育重心的下移,有更多的适龄青年将接受大学教育,而且研究生教育的办学规模也同时在扩大,并以每年30 %的速度递增。 从高等教育看,如今的大学本科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它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

14、。 从社会来看,相对一些知识性、 专业性、 智力性和研发性的工作和岗位,大学本科教育也还是一种基础的教育或普及性教育。因此,如果在教学计划中太强调专业性,既不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也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以发展的眼光看,在本科教育中逐步淡化专业(不是取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我们从发达国家本科教学计划中可见一斑。因此,教学计划中的基础课程要21以一级学科为基础,而且还要适当加大教学时数。除了学科基础课外,还有公共基础课的问题。 这部分的课程需要体现多种教育的精神和要求,如 “两课” 教育、 人文教育、 科学教育、 身心教育、 就业指导等,如何将这些教育内容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中得到合

15、理的安排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 目前主要的问题是这些课程的教学时数,许多人认为现在这些课程太多了,挤占了专业课的时间。 比较合适的办法是改变观念,适当压缩一些专业课的时间。另外,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不要只将课堂教学才算作教学时数,而排斥它的实践性。 实现弹性学分制也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二是能力培养的问题。以上是从知识性的角度来审视课程与教学形式中的专业问题,现在我们从能力这个角度来探讨课程与教学形式。素质教育非常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无论是总结我国高等教育的不足之处,还是肯定外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都应该承认我们的教育是重知识,轻能力,能力的培养非常缺乏。这主要

16、体现在教学的形式还比较单调、 乏味,能力培养并没有贯彻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 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始终未能成为教学的根本,仍然将知识的传授成为教学的惟一使命。在大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进行能力培养,应该说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法。 即使现在大学生的科学实验、 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是流于形式;加上就业选择时间提前,大学生在校期间真正学习与训练的时间要大打折扣。所以,在课程与教学形式的设计上,要充分注意能力的培养问题。 现在大学教育积极提倡的“创新教育、 创造教育和创业教育” 在教学计划如何安排更应着重考虑。 除了大学生第二课堂外,在主渠道的教学中应开设专门的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否则,将来就会出现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会动手,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只会动口而不能动手的怪现象!三是课程的国际性问题。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态度、 国际意识、 国际知识和国际活动能力的人才,各国的大学教育对现行的课程和教学形式进行调整和充实,增加具有国际意义的课程,逐步实现大学教育课程的国际化。 课程国际性问题包含两个概念:其一,国际课程。它是指课程在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