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738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启示韩永进一为了研究和探讨问题方便,首先需要对“文化”和“体制”进行界定。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阐释,从范围讲也有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之分。本文所讲的“文化” ,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再具体一些是指目前政府管理体制中,文化部系统、广电总局系统和新闻出版总署系统所管理范围内的文化。制度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系。按其外延大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关于整个社会形态方面的规定性,如原始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等;第二层次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具体社会制度,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第三层次是一定社会制度

2、下的具体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程序和行为规范。本文所讲的“体制(体制是长期稳定的制度) ” ,是指第三层次的范畴。二我国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如果从 1978 年算起已经走过了 20 多年的历程。如果从时间上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下面就分阶段进行叙述。(一)第一阶段(1978 年至 1992 年)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政治、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也不断向前推进。拔乱反正对于文化事业而言,主要是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范式进入了以经济建设

3、为中心的新范式。从文化体制讲,主要是恢复到“文革”以前的体制上去。新中国的文化体制建立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解放区文化体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二是这种体制在建立过程中主要参考苏联模式;三2是这种体制是与当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四是这种体制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种体制下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这一阶段文化事业出现了复苏与空前的繁荣。短篇小说班主任 、话剧曙光 、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为代表的作品,报道了新时期春天的来临。随后,文学上有“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 “文学寻根”等; 美术有“星星画展” 、 “八五美术运动”等;电影有老井 、 红高粱 ,并在国

4、际上获奖。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复苏都是建立在原有文化体制基础之上的。与复苏与繁荣相伴的是原有文化体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越来越不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在总体布局上,与行政管理体制相对应,层层建立专业文艺团体,重复设置,人财物浪费;在结构上,单一公有制,全部文艺团体由国家财政包起来;在分配上,严重平均主义“大锅饭” ,演不演戏,演多少场戏,演出水平的高低(作品水平的高低)与收入没有联系;在人事制度上,没有正常的人员流动和淘汰机制,机构臃肿,冗员过多,行政化,机关化,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很难发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改革文化体制就成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一

5、项重要任务了。1979 年 10 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方针。对文化体制改革而言,这个讲话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如邓小平同志关于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关系的深刻论述,为划清政治问题与文艺问题的界限提供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保障。这个阶段已经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目标。1980 年 2 月召开的全国文化局长会议认为:“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和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很多,严重地影响了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需要进行合理的改革” 。会议明确提出“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 。1983 年

6、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艺体制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质,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 ”这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进展:1. 调整艺术部门和艺术3团体的布局。1985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文化部关于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意见 ,要求改革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数量过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在大中城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要精简,重复设置的院团要合并或撤销,对市县专业文艺团体设置也提出了调整的要求;2. 模仿经济体制改革在经验,在文化单位推行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以解决统得过死和吃大锅饭等体制弊端。同时实行了以文

7、补文、多业助文等改革措施,以解决文化单位出现的经济困境;3. 实行“双轨制”改革。在 1988 年国务院批转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意见和 1989 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实行“双轨制”的具体改革意见,即一轨为国家扶持的少数全民所有制院团,另一轨为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团体。国家主办的全民所有制艺术表演团体要少而精,这些院团应当是代表国家和民族艺术水平的,或带有实验性的,或具有特殊的历史保留价值的,或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多数艺术表演团体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由社会主办。这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文化市场的发展和地位得到承认。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8、,随着文化功能日趋多样化和丰富,文化的产业属性逐步显现出来,以营业性舞会和音乐茶座为发端的文化市场日益活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也不需要文化市场,即使有也不合法和不被承认。1987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改进舞会管理的通知 ,正式认可营业性舞会等文化娱乐经营性活动。1988 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 ,正式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明确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任务、原则和方针。这标志着在我国“文化市场”的地位正式得到承认。1989 年国务院批准在文化部设置文化市场管理局,全国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开始建立。(二)第二阶段(1993 年至 2002

9、年)1992 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促进了文化自身的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这一时期,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坚持走4改革开放之路,积极推进文化事业改革”成为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原则。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和一系列方针。 决议认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 , “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

10、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 。强调改革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改革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理顺国家、单位、个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事业的发展格局。 决议充分反映了我们当时在文化体制改革上的认识水平。这一阶段对于文化体制改革来讲,有两个标志性的文件:一是 2000 年 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其中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里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

11、发展。 “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文化体制改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以前对于文化的认识,对于文化的意义、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单一的,文化只是和“事业”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喉舌,是阵地,是教育手段,是娱乐形式。而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则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除了上面属性依然存在外,还有其产业属性的一面,还有其价值规律发生决定性作用(指在部分领域)的一面。从 80 年代“文化市场”地位的提出和承认,到现在“文化产业”地位的提出和承认,反映了我们对于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的概念提出和地位承认,丰富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指明了改革方向和目标。 建议只提出“文化产业”概念,但并没有明确文化可以分为“事业”和“产业”两个部分。二是2001 年中央批转了中宣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 。 意见总结了近些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集中反映当时的认识和思考。 意见提出文化体制改革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集团化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着重在宏观管理体制、微观运行机5制、政策法律体系、市场环境、开放格局 5 个方面积极进行探索创新,以进一步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

13、力。强调要加强党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领导,始终掌握对重大事项的决策权、对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对宣传业务的审核权、对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这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在实践中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重点进行了探索:一是深化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根据不同特点,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努力增强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新闻单位,以提高新闻宣传质量为中心,调整了组织结构(改变过去编辑部内部分工参照政府工作部门对口设置办法) ,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工资奖金分配制度,改进宣传报道,建立新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这些改革措施使新闻报导的信息量增加,时效性增强,新闻内容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大大提高,报刊的发行量逐年上

14、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率逐步提高。艺术演出院团主要是进行了演出补贴改革和考评聘任制改革;二是培育社会主义文化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活跃有序地发展。这一时期初步建立起了包括文艺演出市场、电影电视市场、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文化旅游市场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文化管理部门加大自身改革的力度,转变职能,提高效率,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事业的宏观管理;四是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逐步建立了有利于文化单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保障机制。这一阶段文化事业在改革中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焕发出了蓬勃活力。据统计,从 1990 年到 2002 年,我国的报纸由 1576 种增至

15、 2111 种,增长34%,总印数达 351 亿份;各种期刊由 6078 种增至 8899 种,增长了 46%;图书从 74973 种增长到种,全国建成了一批大型书城,各种形式的连锁店 4000 多家,图书网点 7 万 4 千多个,图书销售额增长了 12 倍;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从1000 个增加到 1988 个,广播节目套数由 645 套增加到 1777 套,电视节目套数由 512 套增加到 1047 套,广播和电视的人口覆盖率分别从 73%和 80%增加到90%以上;有线电视从无到有,全国用户达到 9000 多万;2001 年中国音像市场销售总额达到 200 多亿,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 100

16、0 倍。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发展主要体现为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扩张。这一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大6力推进依法管理。据统计,这一时期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国务院和中央文化管理部门陆续制定和颁发了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或部门规章 200 多件,涵盖了舞台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如著作权法 、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 电影管理条例 、 出版管理条例 、 音像制品管理条例 、 印刷管理条例等等。组建文化集团是这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到 2002 年初,共组建了包括中国广电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文化集团 70 多家,从地域上讲,涵盖到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地方;从经营主要业务上讲,有报业集团 38 家,出版集团 10 家,发行集团 5 家,广电集团 12 家,电影集团 5 家。在电影改革中还组建了电影院线 30 多条。这些集团的组建,探索了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加快了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