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济慈诗歌中对美的追求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24737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济慈诗歌中对美的追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济慈诗歌中对美的追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济慈诗歌中对美的追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济慈诗歌中对美的追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济慈诗歌中对美的追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济慈诗歌中对美的追求济慈诗歌中对美的追求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 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济慈诗歌中对美的追求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 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济慈诗歌中对美的追求的论 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 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 是正文。济慈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他与雪莱和拜伦齐名被称为是英国史上最有成就的 年轻诗人。济慈的抒情诗是一曲清新优美、和谐悦耳的美的颂歌,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 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济慈的诗善于探索生活感受,

2、充满乐观情调,对生活进行美化,洋溢着他对生活的 无限热爱。他的诗在语言上明白清新,不以华丽的词藻取胜,而以优美的意境动人。尤其 是他的后期作品,他尽力运用大自然的音响创造形象,韵高而意深。可见,他有着热爱生 活、热爱自然、追求美的乐观人生,是一个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伟大诗人济慈在希腊 古瓮颂中同时创作了两件艺术作品:一首真正的诗歌和一只想象的雕刻艺术品古瓮, 这样,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力,诗人的创作魅力便在语言和造型两种艺术中体现出来,从而真 正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艺术境界。通过济慈的细心的描绘可 以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济慈在其诗作希腊古瓮颂中用心灵的眼睛透视希腊古

3、瓮这 一艺术珍品,发掘其艺术的真和美的光辉。诗中展现出的独特的音乐美、幻觉美、忧郁美及 哲理美表达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深刻的艺术美学观。让读者直接领略到济慈感受的美,使 大家仿佛真正看到实物一样。通过对希腊古瓮颂一诗的分析与赏读,从意象、音韵及语 言三个方面探讨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诗歌的唯美特性。并对济慈诗歌中“美”与“真” 的内涵,提出了一定的见解。这就是济慈追求美之中的真实之美。唯美主义运动中的作家和艺术家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 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唯美主义者们拒绝接受约翰罗斯金和马修阿 诺德提出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观点。相反,

4、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不 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 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唯美主义运动的主要特征包括:追求建议 性而非陈述性、追求感观享受、对象征手法的大量应用、追求事物之间的关联感应即 探求语汇、色彩和音乐之间内在的联系。 夜莺颂是济慈最著名的颂诗之一。夜莺在自然 界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她像“轻翘的仙灵”,放开歌喉鸣唱。但是此时的英国社会却充满 “疲劳、热病和焦躁”,因此诗人急于“展开诗歌的无形羽翼”, “悄然离开尘寰,和你(夜莺) 同去幽暗的林中隐没。这里就是济慈唯美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由于现实生活的局限,他 可以

5、在夜莺的身上寻找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翱翔的感觉,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寻找美无时无刻不体现济慈的唯美主义的思想观。与此同时, 秋颂也是一种唯美主义的体现,秋颂是金 色的秋收季节的美妙赞歌。济慈是用一种脱离现实完全不理会现实感受而全身心地投入到 欣赏美景之中,不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到诗歌之中,一个来源于现实但又超脱于现实的唯美 主义思想观。本诗歌大致结构是第一节对秋天的绚丽姿色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完全寄情以 景。给人一种春天的活力和盎然向上的感觉。一种超越现实之美。 济慈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追求美的诗人,常在诗中明显地流露出对美的崇 拜。雪莱在阿童尼中说:“他本是美的一部分,而这美啊,曾经被他体现得更加可

6、爱。 ” 对美的崇拜贯穿着济慈的平生,他是一道声音,美通过这道声音表达了它自己。济慈对美 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诗歌中,而首先又体现在对诗歌的态度上。他把诗歌看成自己的生命。 在致友人的书信中说:“我发现没有诗永恒的诗,我没法活下去,半天不成,整天更不 成。 ”他在逝世前还说:“诗是我所关心,我为之活着的唯一目标。 ”为了写诗,他毅然放弃了 可获温饱的医生职业,选择了诗歌创作。济慈对诗歌的创作不是作为一种从事职业的追求 而是作为一中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因此他可以把诗歌中的美尽化到最高境界,即是:一 种超越现实,超越感官的精神境界美。他对美的追求主要表现在歌颂自然与艺术的诗中, 不过济慈在追求美的同时

7、没有麻木,一味地进行他所谓的诗歌创作,而是他在寻找美的同 时也进行着对丑的斗争,批判教会,反对侵略战争,抨击反动当局,同情广大疾苦人民的 悲悯之情。他所追求的美有两种境界。第一种是想象在艺术与自然中创造出来的一个纯美 世界,第二种是表现社会生活,反映大众疾苦,赋予诗歌以更深刻的内容。 济慈的抒情诗是一曲清新优美、和谐悦耳的美的颂歌,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 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他的抒情诗敢于针砭时弊,暴露社会的脓疮,最大特点就是强烈的 可感性,澎湃的激情溢于言表,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特点是意境的新奇性,凭借 想象进入假设的境界,注重诗歌的绝妙构思和新颖意境。 济慈的诗善于探索生活感受,充

8、满乐观情调,对生活进行美化,洋溢着他对生活的 无限热爱。他的诗在语言上明白清新,不以华丽的词藻取胜,而以优美的意境动人。尤其 是他的后期作品,他尽力运用大自然的音响创造形象,韵高而意深。可见,他有着热爱生 活、热爱自然、追求美的乐观人生,是一个积极向上,不断探索的伟大诗人。在诗人短短 的诗作生涯中无论是在美学思想上,还是在美学实践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他的信体 现了美学思想;他的诗歌创作与这些思想相符,充分展现了美。 “秋颂”通常被认为是最具有代 表性的一首。诗人采取了一系列修辞手法体现秋之美,引人入胜。这首颂歌体现了应充分、 自然地体现美这一诗学原则。为了创作出诗意美,还运用了独特的手

9、法,其中最重要的是通感、 措辞及颂诗诗体,从而进一步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美.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美学思想和美学 实践,读者可以看到美学思想围绕着什么是美的精髓及怎样才能创作美展开的.济慈曾说“ but I have loved the principle of beauty in all things”。他不仅“热爱”美,还“追求”美。他有意 识地追求美,并将之当成是诗人的使命,后来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形式主义、意象派和唯美主义 都产生了影响.因此,济慈对美学的贡献不言而喻。参考文献:1李公昭.英国文学导读 (M)西安大学出版社,20032屠岸.济慈诗选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3穆旦.济慈书信选

10、(M)当代世界 20044朱维基.济慈诗选(M)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5郭群英.BRITISH LITERATURE 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1、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

12、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

13、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