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论文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3255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研究论文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研究论文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研究论文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化研究论文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化研究论文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化研究论文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究论文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 李武亚(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摘要我国西南地区在数千年 的发展变革中创造了独特的文化,包括民族聚居与多元文化、民族迁徙与包容文化、经济 文化类型与民族融合文化、语言系属与语言文化,其主要价值取向为重义轻利的处世哲学、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文化交际、生态取向的文化实践、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柱、整体协同的文 化互动、神本精神的价值认可、中华文化的沿袭发展。 关键词西南文化;基本特征;价值取向中国西南,涵盖川、滇、渝、桂、藏。面积 270 万平方公里,呈阶梯状分布,自“世界 屋脊”到北部湾。举世无双的存在生成了万山之冠: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岗仁波齐、贡嘎 山。孕育了众水之源:

2、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湄公河、恒河。拥有丰富独特的自然资 源:矿物、植物、动物。从母系氏族社会到现代文明,中国西南独具多采的文化适应性。 四十亿年造化,集自然之精粹,积聚了丰富的资源、生命、物种、基因。数百年演进,铸成人文之大观。一西南文化的内涵及类别西南文化是指中国西南部川、滇、渝、桂、藏五省历经数千年而形成的意识形态所创造 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文学艺术等。受独特的自然、历史、 体制、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与其他区域显著差异的特点。以云 贵高原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民族种类最为众多创造了西南文化。(一)成年礼文化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

3、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个人由个体 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一个人,当他经过漫长的文化“化”过程后,逐渐走向成 熟,脱离了亲人的养育、监护,承当起了所在集团和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在这个时 候,人们又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这种礼仪就是 成年礼仪。汉,古有“冠礼”,川、滇、藏交界处的摩梭人,以及云南的普米族待孩子长到 13 岁时,大年初一要行“里给”、 “毯给”,用汉浯说分别是“为男孩穿裤子”或“为女孩穿裙子” 的仪式。(二)宗教文化1.巫文化。巫文化是上古时期以巫咸为首的“灵山十巫”在以今巫溪宁厂古镇宝源山为中 心的地区创造的,以占星术和占卜术

4、为主要形式。“巫”字本义,从其结构看为“工”(上一横“一”为“天”,下一横“一”为“地”,中间一竖意 即将“天”与“地”联系起来丈量之)和“”(即横“工”也,意为前后时间之丈量也) 。从事 这种丈量的“巫”者,通天绝地,交流人神,是最早的知识分子,是最早的传道、解惑者。 西南诸民族中,至今仍存在着大量的“巫”。诸如白族人祭奠本主、摩梭人居住处随处可见 玛尼堆、独龙族剽牛祭天等等。2.佛教文化。在西藏,藏传佛教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西藏文化融合,至今已渗透到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藏族几乎是全民信教,广大农牧区群众几乎百分之百的信仰宗教。藏传 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自称“佛教”或“内道”,清代以

5、来汉文文献中又称之为“喇嘛 教”。在云南,同一个民族可以奉行不同的宗教,同一个人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场合下持有 不同的宗教观念。佛教文化与其它文化多元并存,傣族虽然以信仰佛教为主,但同时也有 许多的原始崇拜和禁忌存在。3.道教文化。在西南地区的瑶、壮、苗、白、土家、纳西、彝、羌、侗、水、布依、仡 佬、仫佬、毛南、阿昌等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至今仍保持着浓厚的道教色彩。西南少数民族祭祀仪式中运用的道教法术,是历史上道教影响西南少数民族的结果。道教史上诸宗 师致力于“道化四夷”,其弘扬大道济世度人的道家思想,在道教文化的传播中具有重要意 义。由于历史上华夏文化的辐射,藏彝走廊各族群的频繁迁徙,西南各民

6、族宗教又不同程 度受道教影响。道教的斋醮科仪对西南各民族祭祀影响至为明显。4.基督教文化。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基督教传播的典型区域之一。从 18 世纪末,基督教 在西南民族地区活动以来,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川、黔、滇三省的天主教徒分别占全 国总数的 10%与 30%,名列全国各地区的前茅。在基督宗教信徒中,少数民族的信教人数 占多数,其中云南最为典型。云南少数民族基督宗教信徒以僳僳族、景颇族、佤族、拉祜 族、苗族和独龙族为主,数量约占全省总教徒的 2/3。由于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藏传佛 教政教合一的严密组织形式对外来宗教具有强有力的抵制作用,使基督宗教一直无法进入 藏区开展活动。

7、(三)混杂文化混杂文化中最著名的是巴蜀文化,它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 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 及陕南、滇北一带。巴文化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西周时,建有巴国,受蜀影响,始有较高水平的农业。巴蜀文化又具有很强的辐射能力,除与中原、楚、秦文化相互渗透影响而外,主要表现 在对滇黔夜郎文化和昆明夷、南诏文化的辐射,还远达东南亚大陆地区,在金属器、墓葬 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贵州文化是由多种民族文化集合而成的,即 多种民族文化混杂,如在百越文化系统中,就有布依族文化、侗族文化、水族文化、壮族 文

8、化等。由于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对流穿插,居住上又互相错杂,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 的分布格局,因此,彼此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影响,使相互间的共性日渐增多,联系愈加 密切。(四)圈文化圈文化主要有三个。第一,巴楚民族文化圈。其地域范围,包括今重庆主城区以东长江、嘉陵江流域,鄂西清江流域,湘西武陵山地 区和黔东北地区。巴楚民族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迄今仍在渝湘鄂 黔毗邻地区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传承。位于我国中部内陆腹地的巴楚民族文 化圈是唯一完全处于华夏族“包围”的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文化圈。从文化因子的构成 来看,当今渝湘鄂黔毗邻地区的土家族、苗族文化,与巴楚民族文化有

9、着直接的亲缘关系。 第二,西南边疆民族文化圈。在边疆形成、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由于 边疆民族生存环境的极大差异,边疆民族内部各社会发展水平极不均衡,各边疆民族文化 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或者分化又融合,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而固定的社会结 构和文化特征。边疆正是有了边疆民族作为文化的创造者,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丰 富多样的文化,才使得边疆成为与“中原”、 “关内”等相异的地域和文化空间。第三,巴蜀文 化、滇文化、楚文化、粤文化在贵州并未充分融合,而是在与之相邻的地区形成一个文化 圈。贵州文化在多种文化渗透、传播和交融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这种文化交角

10、现象, 使得贵州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显得格外复杂和殊异,与其他的区域文化相比,有明显的差别。 正是多元文化的汇合,使得西南各民族文化更加绚丽多彩,有更大的经济挖掘价值。二西南文化的基本特征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并存,是西南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的总体性判断。不同的 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流文化。主流文化的产生是通过不同民族之间不断的文化互动而形成 的。在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主流文化的认同的同时,西南地区各民族也在传承着自身的 文化特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包容性,这在西南地区各民族中表现得 很清楚。(一)民族聚居与多元文化西南地区的民族分布大体上是既杂居、又聚居的分布格局3 。各个民族散

11、居于其他民族传统的聚居地当中,同时每个民族基本上都有自己传统聚 居地。例如,在贵州东南部,苗族和侗族大体上占据了主要聚居地,同时苗族和侗族也均 有分布。彝族以“大小凉山”为主要聚居地,又散居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北部和云南东北 部的相邻地区。因此,多元文化是随着聚居情况的不同而不同的。聚居程度高、人口众多 的民族往往会对周边其他民族产生影响,或提供一种文化交流的“标准”3。多民族的社会,形成多元的文化,文化是最能体现民族性和区域性的载体,标志着一定 民族、一定区域最持久和最本质的活力,是构成各民族、各地区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互

12、相接触中, 逐渐产生了“和而不同”的民族意识,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格局。西南少数民族 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非常典型的多元文化特征,该地区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巴 蜀文化”、 “西藏文化”、 “滇黔桂文化”等,总之是一个少数民族多元文化非常集中的地方。(二)民族迁徙与包容文化民族迁徙影响着西南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西南地区的民族迁徙起始于先秦时期。秦汉 后,各民族开始不断融合。明清后,汉民族大量涌入西南。在迁徙的过程中,民族之间发生交流的机会增加,不仅仅是民族在空间的流动,而且还 有民族的风俗文化、生计方式等的交流。今天西南地区多主体、多文化的民族格局,大体 上与古代的民族迁徙、融合

13、有极大的关系4。中国人有句古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包容文化乃先进文化具有的品质,是强盛文化 所不畏惧的、新旧事物更替发展的过程属性。从根本上说,实现平天下的理想所要仰赖的 不是武功而是文治,它所要施行的也不是霸道而是王道。所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 之”。在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尽管西南民族也曾历经各种灾难,但它在民族迁徙过程中已 将各种文化凝聚、融合为泛西南的文化。在民族迁徙的过程中,西南地区也成为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地区,不同习俗、不同语言、 不同民族、不同省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这里都能和谐相处。(三)经济文化类型与民族融合文化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 并有近似的

14、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经济文化类 型不是单纯的经济类型,而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具有超地区性的特点。 山地特征明显的西南地区使得各民族生计方式的选择以及住居式、分布格局等以及由此派 生出的诸多文化要素客观上存在着一种“趋同”的方向5。同时,西南地区的高原、山地、盆地、河谷平原和丘陵等多样性地貌使得西南地区经济 文化类型具有多元的特征,因而使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具备了客观基础。生产力的提高,促使 生产工具不断革新与进步,刺激与推动经济文化类型的变迁,加大了交通道路开辟的力度,客 观上加大了西南地区民族的经济、文化融合的力度。(四)语言系属与语言文化

15、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它能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语言如果要超越时空, 就需要借助于文字。从现象上看,似乎是文字充当着最重要的载体,但是,从语言学的角 度看,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负载功能,是靠它与语言的特殊关系而存在的。中国西南地区民族众多,所以语言情况也比较复杂。语言相近的民族,有可能系出同源, 历史上的联系会紧密一些,文化传承也可能会归属同宗。西南地区各民族大体分属于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蒙古族和满族主 要是元清不同时期迁入西南的,并且主要转用汉语。在西南地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诸民族的数量是比较多的。我们经常会根据语言的使用情况来判断民族系属,如彝语支民族、

16、壮侗语族诸民族等5。三西南文化的价值取向在西南地区,文化发展随社会的变迁,不断地选择。不同的文化经过长期接触、联系、 调整而改变原来性质、模式对已有或外来文化进行选择,在这种选择中不断更新和突破。 因此,西南文化在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中融合中原文化、西方文化,更好张公瑾:民族古文 献概览导演部分的中国各民族语言系属表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227 卷第 3 期地实现更新与发展。对西南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有如下取向:(一)重义轻利的乡土观 念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存在不计较功利和物质利益、重仁义和道义的乡土观念。他们深受儒 家安贫乐道思想的影响,认为只追求利益是极不道德的。就如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西南地区,人们虽然勤俭奋进,但是乡土观念浓厚,重农抑商,求稳求和,开拓创新 精神不足。重义轻利、重视人文而轻视商务的特点,这些虽然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文化的 更新,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西南地区的人们重人情、讲友爱、亲故里, 对于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这些观点有着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