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析《阿q正传》的民族性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22846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析《阿q正传》的民族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析《阿q正传》的民族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析《阿q正传》的民族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析《阿q正传》的民族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析《阿q正传》的民族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析《阿q正传》的民族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阿正传的民族性浅析阿正传的民族性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 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析阿正传的民族性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 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析阿正传 的民族性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 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 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打开鲁迅的小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斗争的画卷, 而对于旧中国的生活,表现得最集中、最典型、最深刻的是阿正传 。本文就两方面来 阐述作品所蕴涵的民族性。关键词阿 Q 正传 民族性 探悉一、

2、深刻的民族内容阿正传反映了辛亥革命时代中国农村的复杂情况,表现了当时社会上各个阶 级的动态。作品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不但有力地揭露了革命前的封建统治关系阿 被剥削得只剩下一条破裤子的悲惨生活和赵太爷连姓氏也要专制的超经济的统治,而且及 其生动而准确地描绘了革命后的阶级关系的“变动”。作者通过未庄人的嘴,对于辛亥革命 作了这样的评价:“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 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 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老把总。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 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引自第八章 不准革

3、命)革命只革掉一条辫子, 而在未庄,则连这辫子也并未彻底地“革”,只不过“秋行夏令”,将辫子盘在头顶上而已, 这是多么可悲的结局啊!阿作为民主革命基本群众的一员,在他身上却有着惊人麻痹的 “精神胜利法”,是多么地难以觉醒!而当他由于实际生活的利害关系,开始卷入革命浪潮 的时候,却又遭到了假洋鬼子的痛斥:“不准革命”!阿的“大团圆”结局,正是辛亥革命 以后,资产阶级向封建统治妥协,并且组成了反革命新联盟的必然结果。二、完美的民族形式1 阿正传的语言具有当代人民口语的特点。鲁迅特别强调:“我们要说现代的, 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 ”(引自三闲集无声的 中国 )因此

4、,鲁迅小说的语言,有着人民口语的鲜明性和生动性。2应用“古语”,给语言增加民族色彩。为了更周密完整地表情达意,鲁迅吸收了外国语言“文法、句法、词法”上的优点,又从古人的语言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融化到自己的 语言中,比如,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引自第二章 优胜记略)来描写阿 Q 在赌场的命 运,真是言简意赅,将“古语”用活了。鲁迅还常常将古语直接溶入自己的叙述语言中去, 如“但文豪则可,在我辈却不可的”,(引自第一章 序) “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成秀才者 也“(引自第二章 优胜记略)等等。这些“古语”的运用,无形中给作品的语言增加了民族 色彩。3鲁迅萃取了古典小说语言表达传统手法之精华,形成简

5、约、朴实的自身风格。以 描写方法为例,他的手法近乎“白描”:即用朴实、明快的笔调极其简练地描述出人物的性 格和事态的进程。对于典型人物的塑造,着重在内在的社会性格的刻画,而外表的肖像画 却很简单,只寥寥几笔,勾勒出传神的轮廓画,让读者通过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地发挥 想象。如环境描写,鲁迅着重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形成时代的气氛,造成可感而不可视的 典型环境。在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历史现实的阿正传里,何尝有一点单独描写时 代背景的笔墨?甚至连土谷祠是什么样子,赵太爷府上有哪些摆设,我们也无从知道。但 是,从“不准姓赵”和“恋爱的悲剧”等情节里,我们看到了最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阿 的“革命”、 “不

6、准革命”和悲剧的“大团圆”结局,也正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所促成的阶级关 系的“变动”和这个革命的悲惨的失败!在这里,辛亥革命的时代环境不是通过个别细节的 描写,而是通过阿、赵太爷、假洋鬼子和把总等人物的矛盾冲突,通过对人物精神面貌 的刻画而有机地显示出来的。小说的民族形式,其次在情节结构上表现出来。鲁迅在阿正传中,以叙述为主,融合着场景的描写,使构图具有更为浓厚的 民族色彩。作品的情节主要是环绕着人物性格的发展而表现在叙述的内在线索上,并不在 于某一时间本身的发展,各个场面在时间上也不一定紧密相联。 阿正传在一开始时, 作者并没有选择特定的场面,通过特定的事件来展开人物的性格,而完全以作传者(

7、叙述 人)的姿态出现,来讲述作传时的种种“困难”(如阿姓氏和籍贯的渺茫)和阿的种种 “行状”,这种种“行状”之间不一定都有时间上的直接联系,但却有着性格上的内在关联, 所以通过这些事件的讲述,就很形象地讲出阿性格上精神胜利法的特点来。当然,作品 中也有生动的场景描写,但这些描写往往是穿插于叙述之间,为叙述的主体服务的。比如, 当作者说到阿的姓氏渺茫时就穿插了一段赵太爷不准他姓赵的场景描写: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阿,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阿不开口。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 么?”阿不开口,

8、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阿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 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知道的人都说阿太荒唐,自己去招打;他大约未必姓 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的。(引自第一章 序)这段描写,不但形象地表达了阿的性格,而且也形象地显示了阿的社会地位和 他的直接的对立者赵太爷的面貌。不过,这场面却有如插画似的,前后并无直接的联系。 接着这段描写之后,作者又“考证”阿的名字去了,这一场面并未继续展开。这种叙述体 的结构在艺术上有着更大的概括力,为情节的典型化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从阿正传的

9、结构形态中,不难发现它在情节上的另一个特点,便是作品中有许多议论的出现。比如,作者写阿“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之后,就 有一段议论:说也奇怪,从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这在阿,或者以为因为他是 赵太爷的父亲,而其实也不然。未庄通例,倘如阿七打阿八,或李四打张三,向来本不算 一件事,必须与一位名人如赵太爷者相关。这才载上他们的口碑。一上口碑,则打的既有 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至于错在阿,那自然是不必说。所以者何?就因为赵太爷 是不会错的。但他既然错,为什么大家又仿佛格外尊敬他呢?这可难解,穿凿起来说,或 者因为阿说是赵太爷的本家,虽然挨了打,大家也还怕有些真,总不如

10、尊敬一些稳当。 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同是畜生,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 不敢妄动了。 (引自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这里虽然作者借故发了一大通感慨,但因为完全结合着阿“这才出了名”的本事而 发,因此,这一段议论又更清楚地说出了阿此后的社会地位,给他以后的行动提供了基 础;而且,因为把阿的这一“出名”事件与封建礼教所造成的整个习惯思想联系起来,就 更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阿正传是时代精神的结晶 体,每每品味,均有新的发现或顿悟,那可是我们师生共同的艺术瑰宝啊!(作者单位:江苏启东职业教育中心校,启东电大、教师进修学校)其他参考

11、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

12、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

13、.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