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安全文化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21863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24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建设安全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如何建设安全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建设安全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建设安全文化(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8卷 (2006年第8期)电力安全技术A安 全 讲 座 nqua njiangzuo 如何建设安全文化周卫红 (中 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 深,fn)518124)文化的特性决定了这样一个事实: 任何一个企 业无论其承认与否都在其经营活动的过程 中形成了文化。因此,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安全文 化的建设, 并不是从零开始, 而一定是从现有的文 化开始。 作为普遍实践,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可考 虑以下方法。 (1) 检查企业现有的战略目 标和管理理念。如 果企业已经确立了远景、 使命、目 标和价值观, 则 应集中检查其中是否有与安全相矛盾的东西, 或只 是隐含了安全的价值, 或安全虽有体现但

2、并不处在 突出的地位。 经常遇到的情况是, 企业有诸如年度 发电 量、能耗、 利润等生产经营性指标, 但是没有 或缺乏指引企业发展方向的远景和战略规划, 也没 有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对员工、 股东和社会的公开承 诺。根据检查的结果, 企业修订相应的描述。 (2) 大张旗鼓地组织宣传、培训活动。其根本 目 的首先在于使全体员工都能认同企业对安全的追 求, 通过具体的事实、案例, 使员工认识到安全直 接关系到经营效益,关系到健康生命,关系到社会 责任, 做不到安全就不是一个称职的员工;其次, 宣 传和培训活动将为后续工作奠定思想基础。 (3) 检查屋宇管理。 屋宇包括工业厂房、 仓库、 办公场所、 餐

3、厅等后勤场所。 这些检查, 许多企业 都在做, 但没有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去做。从文化建 设的角度来看, 屋宇的管理水平是安全意识和行为 水平的反映。 具体来说, 通过检查应做出如下判断: 屋宇安全的实际状况如何; 检查和评价标准 的水平如何; 屋宇安全的水平是依赖突击性的行 动, 还是人们的日 常习惯。 这种检查不仅可以改善 屋宇安全状态, 更重要的是通过检查, 使管理者和 员工改进行为, 改变不良习惯; 而相比之下, 人们 在屋宇安全方面的习惯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从每个 人做起,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此,随着改变 习惯的意识不断增强, 这就为随后改变某些直接涉 及运行操作的不良习惯打下了 基

4、础。 (4) 检查企业的政策、 程序和规则的适宜性、 完 整性和有效性。政策、 程序、规则是人机接口的重 要形式之一,是管理意志的载体, 是系统法的体现。 其适宜性就在于确定程序规则的适用性: 如果 不适用, 则程序规则不仅无效, 而且增加成本, 降 低效率; 其完整性则是对内、外部需求的反应: 内 部组织和活动的调整以及经验的正、负反馈, 外部 的法规环境、 市场环境、 顾客需求等, 这些都要求 程序规则体系及时做出相应的反应, 否则体系就会 出现漏洞或不合理; 其有效性则是从工作绩效的角 度来判断, 通常对于工作和技术性规程, 其有效性 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因为操作规程的失效将直接导 致生

5、产事故或意外,因此容易得到重视, 而政策和 管理程序的有效性则往往问题很多。 一方面, 可能 管理程序的制定过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 一旦经验和习惯形成之后,管理程序容易被忽视, 而且管理在人们的意识中是 “ 软”的东西, 人们容 易满足于得过且过。 根据检查结果, 这方面显然有 大量工作要做, 而且需要专门的有能力的队伍来做。 事实上, 这些工作属于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范畴。 (5) 检查企业的绩效系统。通常诸如电力等高 风险企业都会将安全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但问题 是, 绩效考核往往被简单的奖惩所代替。从安全文 化的角度来说, 绩效系统强调的是过程中的价值导 向、 实际效果的测量以

6、及发展趋势的预测。 为此, 应 检查在考核目 标之下是否存在一个涵盖所有员工包 括领导者的分层别类的指标体系。从内容上来说, 该体系既包括后果性指标, 也包括预兆性指标, 并 且这些指标的设置来源于核心业务流程和风险分析 的结果; 从指标体系的运行方式上来说, 指标的统 计分析是滚动的, 是可比的, 是能提供趋势的。 这 方面的工作需要更多的经验和专业技巧, 需要专业 团队的努力。 (6) 检查持续改进的机制。 通常建立了IS09001 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 都应有持续改进的机制。 这 种机制主要依赖于管理审核。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 看, PDCA的循环应建立在每个专业领域的日 常工 作中,

7、其中关键的环节有3个: 透明的报告制度, 根 本原因分析, 改进行动落实。实际上, 持续改进取 决于企业组织和个体的发展动力和学习能力。 不能 很好地协调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利益关系, 协调企业J精 华 网 帖 inghuawangtie电力安全技术第8卷 (2006年第8期)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管理的基础和落脚点是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首先要把电力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规 程、 反事故措施、 各种强制执行的规范作为生产和 管理所必须遵循的标准; 其次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生 产组织形式、 机构设置、 管理目标和方式等特点, 制 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 安全管理是否科学, 首先体现在管理制度的科 学性

8、上, 而衡量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就要看其是否达 到 “ 严、 细、 实” 。 严就是严格, 不能模棱两可, 似 是而非, 严就是铁面无私; 细就是周密细致, 全员、 全方位、全过程,横到边竖到底,不留死角; 实就 是实实在在, 不搞花架子, 注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发现事故苗头为什么难任何事故的发生, 都不会平白无故的, 而是有 苗头的, 有迹象的, 是一系列安全隐患积累的结果。 防止事故发生, 必须从发现事故苗头抓起, 而 发现事故苗头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什么会 出现发现事故苗头难的现象呢, 只要进一步剖析就 可以清楚其原因了。 发现事故苗头难,难就难在因为苗头并非事 故, 一些相应的症状

9、容易被忽视。例如一个压力容 器泄漏事故, 当压力容器泄漏点出现潮湿时, 人们 不易发现; 进而出现潮湿变大,形成水珠,人们也 容易忽视它, 常用空气潮湿来解释; 当继续发展出 有滋滋的声音时, 可以发现了, 人们还认为它一点 泄漏无碍大局; 于是,隐患进一步扩大, 进而发生重大的泄漏事故。 可见事故是有苗头的, 但事故苗 头是极易被人们忽视的。 发现事故苗头难, 难在事故从量变到质变有一 个较长的演变过程, 时间一长就会把发现者的敏感 消蚀, 初期强烈的安全意识就会淡薄, 会用过去就 是这样一直没有问题来解释, 进而就视而不见, 直 到从事故苗头渐变成事故,才悔之已晚。 发现事故苗头难, 难就

10、难在生产人员必须有安 全生产技术知识的长期积累。要发现事故苗头, 必 须对该项设备正常的工作状态和性能非常熟悉, 对 点滴苗头的不正常之处特别的敏锐, 除了书本知识 外, 应有特别的技术积累, 更多的是生产实践经验。 只有把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相结合起来的人, 才会 具有发现事故苗头的慧眼。 发现事故苗头难, 难在缺乏一套完整的对事故 苗头的影响程度做出切合实际的评估机制。 早期发 现的事故苗头到底对防止事故起到怎样的作用得不 到正确的评价, 那些通过千百次认真巡视的发现苗 头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更难得到适当的奖励; 而 通常发现事故者、 处理事故者可以得到特别的荣誉, 相比 之下, 发现事故

11、苗头者得不到实事求是的表彰, 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只有建立了好的事故苗 头评估机制,才更有利于早期拦截事故。 综上所述, 事故苗头是可知的, 发现事故苗头 是难的, 而那些在事故苗头面前无所作为的说法是 错误的。为了防止事故发生, 人们除了要有过硬的 业务技术之外, 还要有长抓不懈的安全意识, 更要 有一套对事故苗头和发现者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 这样就可以激励广大员工提高业务水平, 保持高度 警觉, 精心管理设备, 积极消除隐患, 减少事故, 防 事故于未然。(摘 自 )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发展动力和学习能力就不 能从本质上提高,并长期维持。 上述的检查以及检查后的改进活动显然不可

12、能 短期内完成,即使完成, 也是阶段性的。为此, 从 实际出发,企业应在其业务计划中明确相关任务, 首先建立和培植一支安全文化推进队伍, 策划具体 的任务和行动, 逐步有序地开展工作。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 安全文化建设都必须与企 业实际相结合, 可以考虑先树立标杆, 通过与标杆 的对比, 更实在地理解安全文化的内 涵, 识别自 身 的不足, 确定突破口。 在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这是因为在上述的检查过 程中, 一方面当发现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工作氛 围、团队协作等问题的时候, 通常根本原因都可以 追溯到政策、程序和规定, 追溯到管理者和领导者 过去的决策和管理理念、 专业水平和工作态度与作 风; 另一方面, 在此过程中最难做到的不是以上所 说的6个方面的工作,而是领导者的意志, 这种意 志表现在是否能持之以恒地推进安全文化的建设, 是否能言行一致, 是否能起表率作用。 实践证明, 安 全文化的建设是对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最大挑战, 是 领导者和管理者自身的变革。(收稿日 期: 2006- 07-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