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点击网络放飞灵感作文教学文采激荡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0873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点击网络放飞灵感作文教学文采激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点击网络放飞灵感作文教学文采激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点击网络放飞灵感作文教学文采激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点击网络放飞灵感作文教学文采激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点击网络放飞灵感作文教学文采激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点击网络放飞灵感作文教学文采激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点击网络放飞灵感作文教学文采激荡点击网络放飞灵感 作文教学文采激荡是小柯论文网 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点击网络放飞灵感 作文教学文采激荡是 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 点击网络放飞灵感 作文教学文采激荡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 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 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对世界、自我进行创 造性表达的自我倾诉的过程,同时也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然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 一

2、个重要组成部分,却一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必将为中学语文写 作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传统作文理论、作文内容、模式和方法,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更新。 这是一次崭新的突变,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何克抗教授说: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 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 观念的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深刻变革。在网络无可比拟的优势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把作 文教学与网络联系起来,很多老师都充分利用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来弥补实体写作环境的 先天不足,到底有哪些优势可供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利用呢?这里简略地列出以下几种: 1 网络可以引进更

3、广阔的写作对象 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作文材料少,而要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体 验。但是,目前中学生普遍学习紧张,基本上过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 经历简单,生活单调。古人说的行万里路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个梦。生活体验的不足形成了 对作文的严重制约。所以学生们普遍存在听说作文,如见猛兽的心态,而作文难,难作文,下笔 无言难成文;头儿空,肚儿空,空来空去空对空。成了学生作文状态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不 能不令人深思。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包罗万象,蕴 涵无穷。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以及自然环境等进 行多媒体视听再现,成

4、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的窗口,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网络具有强大的搜 索和筛选功能。作文前,可以按照关键词搜索相关的文章,阅读的针对性很强,信息量很大。 由学生在网上自主扩展阅读,不论是阅读的数量还是质量,与传统读写结合中的阅读相比,都 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读写结合,对于作文教学的深化改革和实现教育的跨 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作业。 2 点击网络,自由表达 网络具有虚拟性,这就可以使学生面对无须设防的对象写作。在网络写作环境中,学生 可以无所顾及地畅所欲言,表达真实的自己。即实现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真情实感,说真话、 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不必担心带来什么后遗症。也就是说,在网

5、络化的写作 环境中,可以真正实现童言无忌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学生可以写平时不敢写的,例如辈分间 的犯上;可以写平时不便写的,例如成长中的困惑;可以写平时不好写的,例如冲破传统道德的藩篱,我手写我心,释放自己的真实形象与思想不仅是对作文本真的回归,也是对个人心理健 康的积极保养。 3 点击网络,淡化目标 学生们在常规写作时是害怕犯错误的,战战兢兢不敢下笔,可是网络是允许错误存在的。 在网上浏览文章,浏览者的视觉是泛化的,不可能一字一句精细地阅读。这种网上阅读的客观 现象直接促成了网络作文教学的教学理念,那就是坦然面对学生的错误,承认错误是学生不拘 形式的自由表达后的必然附带品,允许错误的存在。也就

6、是说,网络环境中的作文教学,在举 三反一的教学理念下,不提倡把每篇作文刻意修改成精品,而提倡在经常性的愉悦写作中,学 生的总体写作水平趋向提高。允许错误、缺陷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密集、细碎的阶段性目标 的一个挑战。 4 点击网络,大胆创新 它在实体写作环境中,符合阶段性目标训练体系的形式规范的文章,哪怕缺乏创意,缺 乏个性,缺乏吸引力,也能得高分。而在网络环境中,只有形式或内容有创意的文章才能刺激 大家的兴奋点,引起大家的关注,赢得大家的欣赏。因此基于网络的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在作文 的内容与形式上大胆创新、大胆冒险,少写一些教科书上单元目标的代表性文章。事实上,意 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种种

7、新的文学流派不都是大胆尝试、大胆冒险后取得成功 吗? 5 点击网络,全程交流 即使在假期,大家即使相隔十万八千里,在家中学生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全程性的 思考与交流。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同步交流写作构想,对对方的草稿提 出合理建议因为网络能把学生的文稿及时的呈现在大家面前。因此,无论是成文前,还是成文 中,还是成文后,只要学生愿意,他们都能进行同步地至少是异步地交流。扩大交流范围。如 前所述,现实环境中的交流通常是一对一的交流,而在网络环境中,通常是一对群的交流,并且 这个群的数量可以达到让你惊讶的地步。 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虚拟身份受现实的影响较小,在网上,你的地位没有任

8、何作用, 不论你是教授还是学生,不论你腰缠万贯还是一介贫民,都会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你的话语是 否受欢迎很少有地位的光环作用,在虚拟社会里,要得到网民的尊重,你的话题是否吸引人靠 得是技术与智慧。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在成文前、成文中、成文后才会主动,才有可能与别 人交流。 6 点击网络,优化心态 首先,网络可以让学生们享受到组合的乐趣。只要你对网络的搜索功能以及网络的资 源储存方式足够的熟悉,你就可以找到你所想要的资料,资料的丰富有时会使你大吃一惊,这 无形中暗示和鼓励学生将所读文章中的内容,片断式的引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或将自己觉得 精彩的片断巧妙地穿插组合形成一篇新文章。 我们很多老师把这种组

9、合等同于抄袭,并与道德联系起来,以使学生对组合产生一中畏 惧感,从而挖空心思进行原创,文章质量不高且不提,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成了不可承受之重。 因为真正的原创性文章是在深厚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自然喷发的。不是在要求 和规定下被动产生的。再者,已知知识的重组也可以引起质变产生新事物、新概念,我们稍做 留意,不难发现,一些现代出版的书籍,一些博士、硕士论文论著后面都俯有大量的引用书籍, 我们教科书当中的许多课文也有很多地方是引用他人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的特点,让学生享受到组合质变的乐趣。 p class= 其次网络能帮助学生克服对规则的恐惧感。在传统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

10、对 学生文章的评价注意点往往集中在技术分析上,例如文通句顺、谋篇布局、文章结构、逻辑修辞等,在这样的评价的反复刺激下,学生作文形成了条件反射,宁愿抑制自己海阔天空的思 绪,也应符合老师讲解的写作规则,也要进入老师传授的写作套路。但是在网络写作环境中, 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只是评价主体中很少的一部分,其他评价主体如其他学科教师、家 长、同学、社区成员的评价注意点却往往是不一样的。在网络写作环境中由于没有了规则 意识的反复强化,有人对自己文章内容的趣味性、内在思绪、文章背后的心灵等有了更多的 关注,学生写文章时,就任思绪飞扬,放飞心灵。 网络世界资源丰富,网络世界无限精彩。我们应当相信:多媒体网

11、络作文环境,通过各 种官能的刺激和生活场景的展现,正引领学生逐步走出横眉冷对作文本、俯首苦思咬笔头的 尴尬境地,必将给作文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充分 发掘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发挥优势,使之朝着健康的、理想的目标前进,用小小鼠标编织出神 奇的作文之网。 作者简介: 于洪,现就职于哈尔滨市新阳中学,在职期间攻读哈尔滨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 p class=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12、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

13、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

14、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