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161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 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 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浅谈播音中气息的运用的论 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 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 是正文。摘要气息对播音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播音员,不但要有扎实的呼吸 基本功,还要有灵活运用呼吸技巧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电 台、电视台口语广播的需要。关键词播音 气息 胸腹式呼

2、吸 提气 沉气 顿气 长呼气一、播音对气息的要求1.播音员要有持久的气息控制能力播音员的播音是一种独立创作,稿件多种多样,长短不一,几分钟、十几分钟、几 十分钟不等,最长的需要播一两个小时,播长篇的稿件时要求声音由始至终保持一定力度, 不减不衰,从容不迫,这就要求对气息有持久的控制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播起长 篇稿件时势必是前半部分还从容,后半部分却越播越弱,到最后有气无力或是声嘶力竭, 这显然是创作的失败。2.播音员气息控制要有稳劲儿日常说话,吸气后,开始第一句气总是出得较多,压力较大,后边就弱下来了,这 是对气息没有控制的自然现象,但在播音中,如果形成这样的前强后弱的调子,就会使听 众

3、厌烦。播音员要根据节目内容的要求调节气息压力,该强就强、该弱就弱,吸气量要大 于日常说话,呼气时要保持较为稳定的压力,调节自如。3.要求播音员能做到快吸慢呼,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补气播音语言,一般句子长度比口语长,结构比较复杂,间歇比口语少而短。要把每个 句子播得完整而有层次,就需要按照句子结构用气,绝不能因气不够用而停下来吸气,这 样就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影响了听众的收听。因此,要求播音员呼气的持续时间要尽量 长,而且要掌握在句子进行中补气、偷气的技巧。4.能在相当幅度内对气息作细微的调整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即对气息的控 制达到收纵自如要想声音收纵自如,气息先要收纵自如。要求对气息的强弱

4、、徐疾能有相当幅度又 细致入微的控制。播音员必须学会下意识的控制气息,即气息中自动地随感情的需要而变化。这就要求有高度熟练的控制气息的技巧。5.要求做到短时间无声吸气即要求播音员能作较长时间的呼气及保持一定的气息压力,吸气量就必须比平常大 一些,吸气速度快一些,播音员依靠话筒传声,话筒灵敏度高,很容易混入吸气的杂音。 而吸气杂音多,会给人不从容的感觉,甚至会使人厌烦。因而,播音员必须学会在短时间 内吸气无声。二、播音时正确的呼吸方式播音中,我们提倡胸腹联合的呼吸方式。这是一种全面调动胸、膈、腹参与运动的 呼吸方式,它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吸气量,而且便于控制。实践证明,运用这种呼吸方式能 有效地减轻

5、声带的负担,使声音色彩富于变化,增加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艺术魅力。播音员的呼气状态与日常的呼气状态有明显的区别,日常生活中吸气后随即自然呼 出,而播音员在呼气时要求均匀、平稳,能够自如地控制,呼气时用上腹部往上提的感觉 把气带上来,要感到胸部、两肋、上腹部都在柔韧有力地帮助推动气息。为了使气息有力 度、有节制的慢慢呼出,原则是呼气时保持吸气的感觉,胸廓、两肋以及上腹部要轻轻地 挺住,而不要使刚吸进来的气马上都撤出去。也就是说要有意识的控制已经处在收缩中的 吸气肌肉群。两肋及横膈不要马上收缩,以便维持胸廓的扩大。注意两肋的扩张感,两肋 一松,腹肌无力,气马上就呼尽了。同时后颈挺起,解放喉部,软腭

6、用力提起,打开槽牙, 下巴放松。要控制呼气量,呼气量过大,气息便保持不住,很快就会耗尽,且由于声带受 到强气流的冲击易产生疲劳感,声音不能持久,播出的稿件生硬。如果呼气量过小,就会 把气压住,使气流不能流畅的呼出,声音不响亮,播稿时就会显得感情不饱满,态度不积 极。三、播音实践中气息的运用播音中强调以情运气,气随情动。就是说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认识准确了,还 要使思想感情随之运动起来,只有真正的动起来了,才可能气随情动,才能动得自如。播 音中如果总是用冷眼旁观的态度对待稿件,无动于衷,即使嗓音条件再好,呼吸再通场, 基本功再扎实,播出来的东西,也是平平淡淡,毫无味道。所以,调动思想感情的运动

7、至 关重要,只有思想感情动起来了,有了强烈的播讲愿望,呼吸才能自如地变化,语言也会 富有色彩。播音员在播送具体稿件的时候,要能轻松自如的表达长短、繁简不同的句型和深度 不同的稿件,为此,必须学会多种不同的呼吸方法。在话筒前比较常见和多用的呼吸方法 有如下几种:偷气,当句子较长,意思不能中断,不允许中间停顿换气时就得偷气。偷气吸得少, 动作要快而且小,不能让听众感觉出来,即快而不露换气。一般在一个句子完了之后,可 以换口气给自己一个喘气的机会,也给听众一个喘息和思考的时间。一般来说换气比偷气 时间稍长。补气,句子比较长,中间有逗号等标点,或感情要转入高潮,为了表达更激昂的感 情,积蓄力量,中间要

8、补气。这个动作和时间比换气要快、要短,比偷气又慢些、长些。大吸气,一般用于感情比较激昂或气势比较大的一句话的开头。用大吸气来表达这 种激昂的情感,大吸气有点像“闻”或深呼吸时的感觉,倒吸气,一般要作为一种表达的技 巧使用的,以口吸气,并且要发出吸气的声音,多用于表达惊讶、恐怖、悲伤等感情。提气,不要把气调到上胸部,而是下面要用丹田拉住,上面又好像已把气从丹田提 起来,或提出来似的。这时的气息控制力比较强,一般播比较振奋的好消息,比较兴奋的内容时,常用提气的方法,但是切忌一激动气就浮上来或吊到嗓子眼上去的毛病,一定要 用丹田拉住。挺气,一般用于抒情的、亲切的内容,气好像被托着一样,比较轻,比较柔

9、和。沉气,小腹放松,气下沉,出来的声音比较深沉、饱满,多用于表达内在、深沉、 凝重的感情和内容。憋气,话说了半截又咽住,这时气息憋住而不能松懈,一般多用于感情更强烈的爆 发之前,或为引起听众对下面的话注意的地方,还有就是给人以悬念的地方。长呼气,一般多用于感慨、感叹、叹息时,边说边往外大呼气,一口气伴随语言同 时一呼儿尽,话说完了,气也呼尽了。顿气,感情非常激动,或哭或笑,或喜或悲而形成的一种气抖声颤的效果。呼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但宗旨是为了适应表达稿件思想感情的需要,在话筒前实 际的语言再创作中的呼吸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渗透、综合运用的。一般来讲,新闻、评论等信息性、事实性较强的节

10、目,由于内容比较平和,气息也 比较平稳,只要加强语言的逻辑性,从语法关系上找出换气的位置及时补气就可以了。情 感比较昂扬或激愤的诗歌、散文、通信等,气息控制要强,两肋要扩展开,小腹控制住, 增加气息的压力和声带的张力,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结实饱满、明朗有力。像内容比较轻 松、愉快、娱乐性较强的文艺节目,如音乐、戏剧、电影剪辑等,气息就要托着点或提着 点用,使声音和气息都比较柔和轻巧。总之,气息对播音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播音员不但要有扎实的呼吸基 本功,还要有灵活运用呼吸技巧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电台、 电视台口语广播的需要。(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1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12、: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3、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