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20001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是小柯论文 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 冲突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 业目的,浅谈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的文化冲突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 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 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 2006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其代表作 我的名字叫红中,再现了西方对东方的文化殖民,东方在西方文明大举入侵之后所处 的混乱、

2、毁灭、迷茫和忧郁的境地的历史。小说鼓励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用对话代 替对抗。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也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帕慕克 文化冲突 交流融合我的名字叫红是 2006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的 代表作,小说分五十九个叙述单元,讲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作者以高超的叙事方法, 营造了一部百科全书式作品,以众多的人、事、物作为象征性形象,反映了土耳其历史文 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探索了对权力、名誉、美、爱情等进行争夺、占有过 程中人性的裂变,向世界文学画廊奉献出一幅文化冲突与杂糅的文学“细密画”。帕慕克被西方批评家誉为当

3、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瑞典文学院公布的获 奖理由是:他的作品“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谋 杀、爱情和文化是小说的三个主题,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主题。一、东、西文明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被杀的细密画家高雅对自己的死充满了愤恨,但是,从他的灵魂的讲述来看,他所 愤恨的不仅仅是凶手夺去了自己的生命,而是背后更深的阴谋。而凶手之所以杀掉高雅, 是因为他想照他所想的那样毫无顾忌地来绘画,而这样的画家具有与传统信仰格格不入的 个性。随着手抄本绘画的进行,细密画家们开始怀疑,自己的画中包含了法兰克的异端邪 说和无神信仰,亵渎了神灵。西方基督教信仰的入

4、侵和西方文化的殖民,带来了奥斯曼人 的信仰危机和观念改变,导致了东方内部的混乱和迷惑,甚至是自相残杀。所以,读者也 会像杀掉细密画家高雅先生的凶手那样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谁才是高雅真正的敌人?2价值观念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殖民带来了被入侵和被殖民国家人民价值观念的混乱和嬗变。首先是商品经济和拜金主义的入侵。在西方价值观念的侵入下,金钱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就的 最重要标准。不仅如此,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奥斯曼帝国内部具有了内在的生成力。当姨父大 人向黑先生讲述迷人的法兰克肖像画的时候,称威尼斯的画家“从世界上黑暗与神秘的角落 的力量中获得了灵感,画出了精美的图画”。然而,当黑绞尽脑汁地想象这些精美图画的时 候

5、,却什么也想象不出来。黑“感觉自己受到了一种挫折,也感到了一种自卑”。黑之所以 感到“挫折”和“自卑”,是因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美学评判标准影响了他自己的审美和判断, 西方文化的影响已经在他的心目中生根,当试图去融入和透过西方的方式来解释和理解事 物的时候,才会为自己的无力感到挫折和自卑。3生活习惯西方生活方式的入侵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咖啡就是一例。咖啡来自西方, 代表着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改变了很多人,包括细密画家们的传统饮食习 惯和行为方式,这引起了保守势力的仇视。在宗教保守分子胡斯莱特教长的眼中, “饮用咖 啡是一项严重的罪行!我们荣耀的先知半滴咖啡都不沾,因为他明白它蒙

6、昧神智、引起溃 疡、氙气与不孕;他了解咖啡根本是魔鬼的诡计”。4伦理道德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输入,导致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混乱与丧失:世风日下,谋杀抢 劫盛行,官僚腐败不堪。流氓和叛徒聚集在咖啡馆,密谋叛乱到清晨。不知道是什么人的 大秃子、抽鸦片的疯子以及海达理耶教团的残余分子,彻夜在苦行僧修道院里随着音乐跳 舞,用针刺穿自己的身体,从事着各种邪恶的活动,最后再野蛮地彼此相奸,或对任何他 们找得到的男孩下手即便是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细密画家们也难以摆脱这种影响。他 们放弃了过去的伦理与波斯大师的道路,为了金钱什么都画。在细密画大师的眼里, “当今 的世风,重视的不是绘画的内容,而是它能带来的金钱;推崇

7、的不是前辈大师,而是模仿 法兰克风格的画家”。5艺术观念西方肖像画讲究一五一十地画出事物本来的模样,画一匹马,就会真实得能够“诱使 法兰克种马发情”;画森林中的一棵树,看过画的人来到森林里,能够准确无误地从所有树 木里找出那一棵树。形式胜于意义。而东方细密画家是凭借记忆,用同一种方式描绘所有 的马、树和人物的。他们试图描绘的是真主眼里的世界,而不是亲眼所见的现实世界。意 义胜于形式。西方的肖像画使得人人都有自己的画像,人们开始崇拜自己而不是安拉。在 肖像画中,世界的中心是画家;而在细密画中,画中所描绘之物是安拉眼中所看到的东西。 东西不同的画法反映了绘画技巧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文明的冲突

8、与碰撞。二、东西文明的融合:真正伟大的艺术是文明融合的结果对于西方文明的入侵,反抗最激烈的是艾尔祖鲁姆的信徒们。他们通过暴力的方式 铲除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人和事物。但是作者对这些极端行为却是持否定态度的。帕慕克 所倡导的是一种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首先,经典细密画所反映的故事是奥斯曼的,但是画中的人物却长着中国女人脸庞。 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细密画经典是在融合了中国画法的基础上才发展成完美形式,并成为一 种规范的。其次,当姨父大人被天使带到安拉的面前,他惶惑不安地告诉“他”:“过去二十年, 我深受威尼斯异教徒绘画的影响。我甚至一度还想要通过那种技法和风格,为自己画肖像, 但是我不敢。相反,后来我

9、却替您的世界、您的万物、您的人间的影子苏丹陛下,绘 画了一幅法兰克异教徒样式的肖像”,结果安拉的回答是:“东方与西方都属于我”。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存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和遗产是帕慕克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细密画师弃绝所有的传统,企图追求个人的风格和法兰克的特色,最终还是画不出一幅完 美的自画像,由此可见,放弃自己也就失去了力量。一味仿效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最终也 就不能拥有自己的东西, “东方还是东方,西方还是西方”。透过这个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我的名字叫红 。作者在小说里表达出来的 态度是东西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也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 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在后殖民

10、主义的视野下,边缘文化需要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同时也 展现了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景:不能仅仅作为一种“他者”而存在。按照后殖民主义的观点, “任何文化压抑和意识权力的强加,任何取媚西方和全盘西化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实 践中也是不可行的”。这在我的名字叫红里都很鲜明的突显了出来。 参考文献:1奥尔罕帕慕克著.沈志兴译.我的名字叫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编著.杨乃乔等译.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罗钢,刘象愚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4朱刚编.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

11、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 育出版社,2005. 6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

12、-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

13、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

14、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