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38519053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 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 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多媒体,让我欢喜让我忧 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 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 以下是正文。摘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新颖、新奇、新鲜,令学生耳目一新,昔日一 些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直接展现在学生眼 前,学生完全被鲜艳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有趣的

2、情节所吸引,从而进入到一种自觉的学 习状态。多媒体教学对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 义。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优势 负面影响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势1.多媒体融声、光、色于一体,方便快捷地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 能够清晰直观地讲述过去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强烈的视觉冲击能迅速集合学生的有意注 意和思维指向,拉进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文 本的整体感知。这在诗词和寓意较深的文本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由于它们本身较抽象“只可 意会难以言传”,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较远,单纯的语言解说不仅枯燥而且难于意会,费 时费力。若使用多媒体,就可

3、以配上与主题一致的音乐、动态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诵,从 多个角度唤醒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快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之,多媒体最突出的作 用便是直观、快捷、方便。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七律长征这一课时,学生对于“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 桥横铁索寒。 ”这一句中的“寒”字,仅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很难感受到飞夺泸定 桥一战的惨烈和激战后大部队过桥时目睹独立团战士们的尸体时惨痛沉重的心情。学生的 理解仅止于“河水很凉”“天气很冷”这种很浅薄的层面上。怎么办?这就需要课件来大显身 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飞夺泸定桥的电影,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战士们奋不顾身英勇夺 桥的光辉形象,敌人的疯狂扫射,大渡河的天

4、险地形,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观后孩子们 久久不语,心灵被片中的场景狠狠地撞击了一下。我不失时机地请他们谈谈自己观看影片 后的心情,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那样英勇顽强的战士们牺牲了,我心里既为他 们骄傲又觉得悲痛”,有的说:“为了取得战斗的胜利战士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的心情 很沉重!”自然而然地,同学们就进入课文的情景中设身处地体会到了战士们的心情,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能入情入境地朗读了。2.多媒体教学扩大了课堂容量,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教改的浪 潮中,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负,向课堂要质量,向课堂浪费开刀,这样的口号不绝于耳, 而短短的 40 分钟既要师生互动,

5、又要讲练结合,传统的教学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一般而言, 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并非一次性完成,而必须反复加深、逐渐理解和巩固。而运用多媒 体教学就能有效地检查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增加课堂的训练量,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比如 利用多媒体对作家作品时代背景进行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图文并茂的多媒体 课件不仅可以了解作家的个性、作品风格,还可通过视频了解时代背景,感受当时的时代 氛围。另外,设置文学常识题目,链接相关文章进行阅读训练,以供课堂检查调用,不管 题目多长,只需鼠标轻轻一点,瞬间可成。而且,多媒体课件还可复制存储,方便学生课 下复习使用。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强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6、顺利地完成教 学目标。3.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开辟立体多向深 层的思维途径。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对文学和其他一切美好事物的感知 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一大职能。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兴趣,很难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手段的局限,创 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得不明显。而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兼用的表达 效果,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事物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大大刺激了学 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过程中渗透认 知教育和人格教育,更好

7、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个性和灵气。二、多媒体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1.多媒体的使用遏止了学生的想象力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青睐,有的老师干脆用课件完全取代了课本, 鼠标轻轻一点,教学内容、图片、音乐、习题,依次呈现,课本变得可有可无,教师似乎 也可以退出课堂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整节课老师都在不断的按动鼠标,学 生目不暇接地盯着屏幕看,开始屏幕上的图片、动画、文字、符号,包括传出的声音等多 种信息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但是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就会出现视觉疲劳,很难再 集中精力于学习内容。一节课下来,似乎很热闹,但是又总有那么点不自然,感觉好象少 了点什么

8、。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总是依据个人生活 经验的不同和理解能力而各有自己的特色。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要求学生对文本有自己个人化的解读,可是有时候多媒体的使用恰恰遏止了学生原本应该 丰富多彩的想象力。2.课件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笔者曾经听过两位老师执教的草原一课,一位教师在初读课文后接着就播放一 段草原录象,然后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而另一位教师则是利用自己语言的魅力对学生 娓娓道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畅谈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第一位老师的学生说来说去总也脱 离不了画面的影响,而第二位老师的学生的回答则五花八门,充满了儿童想象的奇特性

9、。 孰优孰劣,一望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课件无疑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3.教师把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忽略了对文本和学生的研究更有些时候,课件占据了课堂的主导地位,教师、学生、文本,统统成了围着课件 转的附庸品。记得一次在低年级执教欢庆一课时,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做成课件, 结果在课堂上只顾播放课件了,不仅太多的占用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导致学生整堂课根本就没有看课本,而且在临近结束时,我自作聪明地播放了一段开国大典中毛主席宣布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场景,出乎我预料的是如此庄严肃穆的时刻,学生居然哄堂大笑,那 一刻,我知道自己的这堂课失败了。课下我问他们为什么笑,答案是:“毛主席说话的声音

10、 很奇怪啊!”“那课文你能背两句吗?”“不会。 ”我只顾着展示我是多么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进 行教学,而根本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更置课本于不顾,成功地导演了一堂“失败的全方 位多媒体教学课”。总之,我认为,多媒体是一个双面刃,如果认清它的本来面目正确合适地使用它, 它就是课堂上教师的好帮手,学生的小老师;如果放任滥用它,它就是课堂上的一剂“毒药” !无论我们的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多媒体课件制作得多么精美,都无法替代教师引导者的 地位。在我们享受现代化技术带给我们的便利时,千万不要忘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才是课堂的组织者,学习内容才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只有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 备好教材、了解

11、学生的基础上,把握教学规律,结合实际,利用好多媒体,扬长避短,才 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作者单位:山东微山县夏镇中心小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12、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

13、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14、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