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5060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论文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环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环境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环境是小柯论文 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 环境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 业目的,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 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 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环节。 通过分析和谐社会视野中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对打造创新型辅导员

2、队伍建设提出 自己的看法和解决的对策。关键词创新型辅导员队伍 和谐育人环境 途经打造分析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重点在于师生的共融和和谐。高校 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因此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的关键所在。 一、和谐社会视野中,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不谐之音1.工作琐碎,理念陈旧。辅导员的工作琐碎,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 为学生的早操、课堂出缺勤、教室卫生、寝室纪律、综合测评、社团活动、组织发展、心 理障碍、就业等问题所困扰。每天起早贪黑奔走在寝室、教室、办公室之间,充当着“通信 员

3、”、 “家政员”、 “消防员”的角色。本着“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的原则,辅导员的业务工 作被学生的大量事务性工作所占据,较少能集中时间、精力对学生思想、学习动态认真调 研、交流分析。教育理念陈旧,难以提高理论水平。2.负担沉重,热情下降。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管理改革的深入,一部分辅导 员限于应付日常事务,再加上一些部门职责不清、任务交叉,加重了辅导员的额外负担。 同时学生突发事件所带来的高强度精神压力和八小时之外的大量非正常事务,又减弱了辅 导员持续工作的热情,这难免使辅导员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学习、提升自 己,偏离了辅导员的核心工作。部分辅导员没有真正将立足点放在自我学习

4、和提高上,职 业荣誉感缺乏,从事的工作无法激励个人的职业激情和成功冲动。3.前景不明晰,队伍不稳定。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要求高而职业地位、 工作待遇偏低、看不到发展前景, “工作没有奔头,岗位也是个过渡性的”很多人在辅导 员岗位上干久了之后都不免产生这样的念头,随之而来的就是要考虑自己的转行、转岗问 题。学校没有建立各类退出机制,辅导员前景不明晰,常年处于“新手上路”的阶段。4.机制不完善,管理不和谐。大部分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二级学院负责。 专项工作任务分配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就业办等部门负责;选拔、任用、流动由人 事处负责;提升由组织部门负责。致使辅导员长期处于“多人用

5、,少人管”的情况,让人产 生辅导员“用起来重要,用之后次要,总结起来不要”的感觉,没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和考 核机制,导致辅导员在待遇、提升、培训等方面长期得不到重视,从而造成辅导员在工作 上无快乐感,组织上无归属感,事业上无成就感。二、以打造创新型辅导员队伍为手段,寻求构建和谐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面对辅导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努 力提高自身素质,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新途径,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 题,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1.创新理念,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 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彰显人文关怀。当前部分高校依然

6、保留着学校与学生之间过分依赖 的主从关系,学校是主动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在一 些院校还是抱着要把学生“管住”不出事的原则不放,力求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管住”学生, 强调一个声音,一个步调,追求一种风格,一种色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重视大学 生的主干地位,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正确对待大学生的不同声音,不能简单地将之视 为不和谐而加以压制,而应寻根究底,找出症结所在。通过平等交流、民主探讨的方式,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真正使广大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的的主角。2.创新方法,与时俱进。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

7、政治工 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这两个新的提法揭示了我们 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复旦大学辅导员包涵,只是一个普通的辅导员,但是 她做了一个有心人,在平时做学生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她的思考,每周写一篇周记,起初也 没觉得周记对学生多么重要,但是几次她没写的时候,同学们在网上、短信里说希望看到 她的周记,最后这四百多篇周记编辑成包涵心语,一个辅导员的周记这本书,这说明 我们的工作里面有很多科学和艺术在里面,我们应在细节上去提炼科学性,增强我们工作 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实效性与感染力

8、。3.创新能力,提高素质。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辅导员工 作越来越面临问题与挑战。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储备,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新要求和各种复杂局面时,辅导员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机。因此,清 晰的思维能力、准确的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良好的心理教育能力、 娴熟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成为了辅导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辅导员素质要求, 可以用“眼高手低”四个字概括。 “眼高”是指辅导员要有高的理论视野,具有政治敏锐性和政 治辨别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手低”是指辅导员的工作要细致到位。 为此,这就要求他们首先成

9、为终身学习的示范者,教育改革的倡导者,心理调节的医生、 现代教育的行家。4.创新机制,稳定队伍。尽管各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 探索,但仍有许多制约队伍发展的“瓶颈”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当前还没有真正 形成相匹配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高校要切实做到“两个一样”即像重视业务骨干的选拔 培养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像关心业务学术骨干的成长一样关心辅导员的成长。学 校要为辅导员创造优越条件,搭建成长的平台,落实个人待遇,拓展发展空间。用事业来选择,凝聚我们的队伍,用政策措施来保证队伍和事业的发展。从而稳定高校辅导员队伍, 保持学生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赢得青年,就赢得未

10、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工作光荣而艰 巨。我们必须立足于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创新辅导员工作的理念、方法手段、模 式与体制,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局面。参考文献: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 北京:2007.2田作淳,李永山.以职业化和专业化为引擎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J.合肥工业大 学学报,2006, (2).3李雪婷.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创新J.成人教育,2006,(3).4刘兵勇.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能力建设的新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4).5来永宝.创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11、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5).6高荣芳.王宏卫.强化质量和创新意识组建一流高校辅导元队伍J.科学教育论坛, 2005,(22).7吴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 (10).(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

12、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

13、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14、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