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514878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论文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育论文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论文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论文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 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是篇质量较高 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学校应重 视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 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 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关键词学校 学生 科学品质 培养在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的今天,科学精神已成为 一个时代的特征。学校在教书育人的整个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科学品质的培养。我 们必须从科学品质

2、的特性入手,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日常读书学习、探求新知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让 他们将今天的学习、训练与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了解科学对自然、社会与 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懂 得,在追求人生理想时,只有放弃追求的人才会是真正的失败者。对于自己的学习、工作 要做到主动积极,全心投入。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让他们做到系统地把握知识,敏锐 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问题的结论。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务实性在日常读书学习、探求新知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我们

3、要注意要求学生把实事求是 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善于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理论和经验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用科 学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和社会问题,用科学的标准去 评判自然和社会是非。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让他们做到沉稳深入,默求冥思,脚踏实 地。防止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要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和现状,摒弃急功近利、爱慕虚名。三、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真性在日常读书学习、探求新知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要求学生善于思考, 敢于创新,克服盲从心理,感于标新立异。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做到一丝不苟,严谨 有序,求深求透。切忌主观臆断、逃避疑点难点。对于自己学习、探究的问题,做到

4、明了关键,知道方法,要力求做到彻悟。四、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一性在日常读书学习、探求新知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强调学生专心致志。 让他们明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其中有顺利也有挫折,要求学生要有充分 的思想准备。遇到困难时,不要三心二意。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要求他们做到目标明 确,意志坚定,始终如一。要具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五、要注意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在日常读书学习、探求新知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既要有独立钻研 的精神,又要有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不同意见。学会反思,吸取他 人长处,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做到能与他人共同协作研究解决

5、问题。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在日常读书学习、探求新知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收集、整理 归纳和利用信息的习惯。要引导他们重视学习、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学习、探究的过程 中,要求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然而,科学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 一个持久漫长的培养发展过程,它需要耐心和耐力。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站在时代 的高度,以对国家对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作者单位:河北阜城县义和庄中学)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

6、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7、,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8、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