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_聂英斌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510914 上传时间:2018-05-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_聂英斌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_聂英斌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_聂英斌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_聂英斌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_聂英斌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_聂英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_聂英斌(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卷第3期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V o l . 5 No . 32 0 0 7年9月J o u r n a l OfG A NS UP o l i c e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S e p . 2 0 0 7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目前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贩毒、 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治本措施, 本文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去分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准。提出要从家庭参与、 社会支持, 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突出问题, 法育、 德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等方面加

2、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 从源头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关 键 词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犯罪预防; 措施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聂英斌(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兰州7 3 0 0 4 6)收稿日期:2 0 0 7 - 0 6 - 0 4作者简介: 聂英斌(1 9 7 5) , 男, 甘肃高台人,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治安系讲师。通过对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 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校园杀人案等等一系列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中普遍存在心理不健康的问题。为什么青少年因心理不健康容易引发违法犯罪呢? 这与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有关。

3、随着年龄的增长及身体迅速成长,青少年的心理也日趋成熟, 并产生了 “成人感” , 力求自立。然而,这种成熟也只是相对而言的,由于他们涉世不深, 缺乏经验, 他们又会表现出识别能力相对缺乏、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还较差等不成熟的心理特征, 同时, 还会表现出好奇、 好胜和好争的特性。因此, 青少年时期的这个 “心理断乳期” , 其实也是一个 “危险时期”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而放任自流的话,青少年就容易出现心理偏差, 还可能酿成道德大错, 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五条规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应当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 心理特点, 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

4、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治本措施,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一、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紧张、 竞争的加剧,精神类疾病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青少年也不例外。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 课题组的问卷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 6 . 4 %,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 . 2 %;初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 4 . 2 %,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 . 9 %;高中生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 4 . 8 %,有严重心

5、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 . 5 %。虽然我国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但由于基数大,即使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比例只占百分之几,也是不小的数目,还有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也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问题。一项对全国2 2个省市的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 2 . 9 7 %,在人际关系、情绪稳定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大学生有心理障碍者占1 6 %至2 5 . 4 %。 其中有焦虑不安、 恐惧、 神经衰弱和抑郁情绪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 6 %以上,而4 8且,未来几年还有上升的趋势。上述调查表明,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当今家庭、 学校和社

6、会稳定的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心理不健康的现状与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二、 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一) 心理健康事业缺乏长远规划, 心理健 康研究尚不深入, 教育存在盲目性, 发展不平衡政府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在系统理论研究、 社会问题跟踪调查、 体制建设及宏观的规划和指导方面, 缺乏明确的政策或法律, 处于初级半自发状态, 需要制定具体政策加以规范, 并指导长远发展。(二) 缺乏统一的专门管理机构和制度, 专 业人员无明确定位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辅导员由教育部门管理, 参加教育部门的考试; 心理

7、咨询师则参加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系统内“心理咨询员” 和 “心理咨询师” 的考试; 心理治疗师的管理则由卫生部门进行。(三) 从业人员缺乏规范、 系统扎实的教育 培训, 教育效果难以保障目前因为有巨大的社会需求,许多人纷纷从不同的教育背景出发,向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师资培训模式也大多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 理论课内容难以系统、 连续, 培训后又难以找到案例实践的机会, 准备不足便匆匆上阵; 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在各地的实际操作中也有商业趋向,“门槛” 太低, 鱼龙混杂, 服务质量无保障,社会褒贬不一。(四) 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还不系统、 不深入, 社会化宣传还不普及作为一级科学,心理学曾在很常时间里被取

8、消, 而作为其分支的咨询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只有十几年的历史, 尚属发展初期, 原有的课程设置偏重基础理论, 忽视应用技能的培养, 导致当前我国心理学专业毕业生欠缺心理健康教育技能。(五)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形式化、 医学化、 片 面化倾向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咨询室行同虚设,有的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使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 或者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给学生造成了很大心理压力。(六) 教师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未受 重视, 部分导致了师源性心理障碍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

9、题和心理疾病。其表现隐性, 不易被发现, 更由于心理障碍源于教师,相当多的学生不敢主动向心理辅导教师倾诉, 导致师源性的心理障碍难以消除。大部分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教师出于好的主观愿望, 但不注意自己教育方式方法造成。三、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明确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标准, 对此, 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综合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 我们认为,青少年的健康心理标准最基本的应具备三方面的 “核心内容” , 即努力培育青少年的 “良好人格、 良好性格、 良好品格” 。(一) 培育 “良好人格” , 使青少年身心健康、 智力正常、 人格完整这是衡量青少年健康心理最重要的标准之

10、一, 也是一个人能正常生活、 学习和工作的基本条件。人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它突出表现在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中。如:合群与孤独、 高智与低智、 好胜与顺从、 认真与随便、 信任与多疑、 平静与焦虑、 务实与空虚等。我们应当积极地去培养青少年的良好人格, 让青少年胸怀坦白、 言行一致、 热爱生活、 情感淳朴; 自尊、 自爱、 尊重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使他们逐步具备善于调节自己言行举止,善于使自己的性格、 情感和行为能符合其年龄的特点, 以及符合社会的行为规范。一个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格,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更有利于个人才华的施展。(二) 培育 “良好性格” , 使青少年情绪稳定

11、、 乐观开朗、 善于交流努力培育青少年的良好性格 (即: 个性) , 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很重要条件之一。在生活和学习中, 我们要注重培养青少年乐观开朗、 善于交流、 意志坚强、 自我克制、 乐于助人的良好个性。这种性格有利于应付困境和挫折, 较少产生焦虑、 不安和痛苦, 保持心理稳定。相反, 消极、悲观、 狭隘、 孤独、 好胜和易于冲动的个性, 这种性格不利于应对困境和挫折,容易产生焦虑和第3期聂英斌: 浅谈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4 9痛苦, 出现不平衡心理, 甚至形成人格障碍。当然, 个性的形成是长期的, 与幼年教育、 家庭环境、 社会背景、 现时条件有关系; 更与长期形成的人生观

12、与价值观相联系。(三) 培育 “良好品格” , 使青少年意识良好、 有所追求、 积极进取要注重培育青少年正确的自我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目标和方向。相反,不顾个人的实际能力, 志大才疏, 容易陷入困境和遭受挫折, 继而产生焦虑和烦恼, 不利于心理健康。增强信念与自信的教育。信念对人类的心理具有重大的影响, 它是应付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力量源泉, 也是保持精神充实、情绪振奋和心理平衡的重要支柱。因此, 加强对青少年远大理想、 政治抱负、 事业目标、 英雄劳模的教育, 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大量研究证实, 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只要信念存在就会具有克服挫折和磨难的勇气,就能

13、保证心理上的平衡。同时, 为实现个人目标和战胜困难所必需的信心也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充满自信和具有坚强信念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水平, 甚至 “超常发挥” , 从而有效的克服困难而最终取得成功。因此, 加强信念与自信的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四、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治本之策, 传统的犯罪预防强调对影响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外界环境因素的控制以及事后对违法犯罪人的惩罚, 但事实证明, 这些措施的效用不大, 犯罪率仍呈上升趋势。故有学者提出了心理预防的观念, 强调通过对人的健全人格的社会培养和自我修养, 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从而使人们

14、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场合下, 能够做出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 笔者以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 家庭参与和社会支持是青少年心理健 康教育的保障1 .家庭参与。 提倡家庭和睦、 互爱互助, 以文 明、 民主的方式解决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 是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有许多心理冲突和挫折是来自家庭,如学生在校学习不顺心, 又遇家庭出现矛盾时, 家长大吵大闹,这种 “内外夹攻” 对心理健康的损害是很大的。相反, 夫妻恩爱和父母子女相互信赖时, 孩子即使在外面受到打击, 通过在家里倾诉和疏泄, 得到安慰、 支持和鼓励。这种家境对于心理平衡的维持是十分重要的。因此,

15、 必须注重家庭中每个成员的文化素养、 文明程度的提高, 共创和睦相处、 相互支持的家庭气氛。2 .社会支持。 是指一个人能得到同学、 朋友、 学校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能得到心理专业人员或心理医生所给予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美国, 中学生对完成 “已任”的自信心普遍较强。其自信心的来源, 一方面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另一方面是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和指导。而我国的中学生, 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影响, 最怕找心理医生, 否认自己存在心理障碍, 恐怕被人误解为 “精神病” 。从而讳疾忌医,十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这种状况也与心理专业人员在数量上和质

16、量上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关。在美国每百万人口有5 5 0个心理学家,7 %以上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而我国每百万人口只有2 . 4个心理学家,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者不足 2 %。专家估计,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快节奏和竟争日益增强,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超过心血管、 呼吸系统及肿瘤等疾病。并预测在今后2 0年的疾病总负担中,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问 题仍将占居第一位。因此, 加快心理和精神卫生专业人员队伍的建设, 这既是解患于已然, 更是防患于未然的百年大计,应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总之, 在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到他们的敏感、 好奇、 喜欢模仿和爱冒险的特点。把这些特点引导得当就是优点: 如将青少年敏锐的思想、吸收新事物快的特点引向创新的过程。但是, 青少年这些特点缺乏指导或引导不当就是缺点: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性自由和性解放等不良思潮的冲击。极易吸收暴力、 色情和毒品等有害的东西, 走上违法犯罪的路。因此, 预防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家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