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避雨》练习题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74460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中避雨》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中避雨》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中避雨》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中避雨》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中避雨》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中避雨》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中避雨》练习题(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确凿(zo) 祈祷(qdo) 犀利(x) B绚丽(xun) 诧异(ch) 心扉(fi) C侵略(l) 懊悔(hu) 乘凉(ling) D缠络(lu) 撷取(ji) 蓦然(m)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 (1)趋之如归 (2)怨天尤人 (3)望洋兴叹 (4)依依不舍 5)萍水相逢 (6)乐以教和3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应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若没有胡琴的因缘,三家村里的青年对于我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反问) B古语云:“乐以教和。”(引用) C钢琴笨重如棺材。(比喻) D这种乐器在我国民间很流行,剃头店里有之,裁

2、缝店里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里有之。(反复)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然而两个女孩子不解这种趣味,她们坐在这小茶店里躲雨,只是怨天尤人,苦闷万状。 B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退,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草原时候,就会看见无数点的红火光。 C我们趋之如归,茶店虽小,茶也要一角钱一壶。但在这时候,即使两角钱一壶我们也不嫌贵了。 D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5下列各句关联词使用正确的是 ( )。 张明因为生了病,因此没有来上学。 即使风雨再大,也要上学去。 只有充分发动群众,才能搞好改革。 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有刻苦的精神。 无论天晴下雨,他都能准

3、时到校。 他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仅不灰心,而是迎着困难上。A B C D 6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A树也缥缈,山也虚无,淡如烟,淡如雾 B淡如雾,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 C山也虚无,淡如烟,树也缥缈,淡如雾 D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7第 2 段中“山色空蒙雨亦奇”是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诗句。请查查资料,把这首诗抄写在下面。8(1)同是游山遇雨,人的心境却不同。作者的感受是 ,两个女孩表现出的是 。(用原文回答) (2)丰子恺,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 、文学家和翻译家。主要作品

4、收集在 里。 课内巩固阅读课内巩固阅读 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完成 914 题。 在山中小茶店里的雨窗下,我用胡琴 (因为快了要拉错) 拉了种种西洋小曲。两女孩和着歌来唱,好像是西湖上卖唱的。引得三家村里的人都来看。一个女孩唱着渔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我和着她拉,三家村里的青年们也齐唱起来,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9文中画横线处应填的词语是 。 A缓缓地 B慢慢地 C不慌不忙地 D从容地 10文中“和着歌”“和她”的“和”字读音是 。 11文中加点词“温暖”有两层

5、含义,一是 ;二是 。 12“混声四部合唱”是很高雅的,“贝多芬的奏呜曲”是世界名曲,为什么还不如今日作者拉琴,众人齐唱的感觉呢?13这个片段描写了三个场景,三个场景都像只用墨线勾勒,不用颜色渲染的写意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三幅画面。三幅画面的背景是什么?三幅画面的安排有什么特点?14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运用这一修辞方法,以“我曾经”为开头,仿写一组句子,表达要明确,结构要完整。 课外迁移阅读课外迁移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 151 9 题。 给生命配乐 有时候走在路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不跑调,就是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

6、声是合拍的。 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也许是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很随意地哼着。父亲是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枝铅笔。他一边挥动斧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阳光

7、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的声音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快起来,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应该很艰难的路。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

8、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都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 人还需要什么呢? 15文章的段中,每段都包含着作者对“调子”的一种见解。请你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这三种见解。 (1) (2) (3) 16说说第段中加点的“灿烂”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17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它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8请结合你对全文的理解,说说第段中画线句的具体含义。19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说一说。 参考答案:参

9、考答案:1D【点拨】“撷取”的“撷”应读 xi。2(1)小步疾走 (2)责怪 (3)仰望的样子 (4)形容留恋,不忍分离 (5)浮萍(6)和谐 3.D【点拨】应为“排比”。4.B【点拨】这句话缺主语,应在“就会”前加上“你”字。5.A【点拨】第句中“因此”应改成“所以”;第句中“首先”应改成“尤其”;第句中“不”与“而是”搭配不当,应将“而是”改成“而且”。6.D【点拨】先承接“淡”来说淡的特点,再说淡的效果。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8(1)“寂寥而深沉的趣味”“怨天尤人,苦闷万状”(2)美术和音乐教育家 缘缘堂随笔9.D【点拨】较之“缓缓地”“慢慢

10、地”“不慌不忙地”三个词中所含的“慢慢地”的含义,“从容地”还含有镇静、沉着的意思。10h【点拨】“和”是个多音字,除发“h”音外,还有四种: 和(h)平,和(h)牌,和(hu)面,和(hu)药。11环境的温度,荒山变得热闹,心情的温暖 12今日作者拉琴,众人齐唱,是大众化的音乐,许多的普通人都能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艺术的陶冶,而“混声四部和唱”和“贝多芬的奏鸣曲”并非常人能和而歌、能欣赏到的。(意近即可)13雨窗之下的悠悠琴声;伴着琴声的渔光曲;山村青年的齐声歌唱。背景:小茶店的雨窗和苦雨荒山。特点:画面越来越宽,人数越来越多,音响越来越大。14排比。示例:我曾经去过四季如春的昆明,曾经去

11、过没有冬天的海南岛,曾经去过海滨城市大连,我去过了中国的许多好地方,但是,哪里也比不上我可爱的家乡。【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掌握程度及运用修辞方法造句的能力。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均由“曾经”引出,很明显是排比句。仿写句子无统一答案,符合要求即可。15(1)“调子”是生命本身的需要。(2)发自心灵的“调子”最动听。 (3)“调子”能改变人生。16示例:使生活变得很灿烂。能改变、丰富生活。创造多彩生活。【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17记叙。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照应上文,引出下文,增加了行文的变化,突出了文章的主题。18要珍视自己生命的存在,乐观向上,以积

12、极的生活态度应对人生,改变自身的处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写一段话,将“萍水相逢怨天尤人望洋兴叹”用在句子中。2在“山中避雨”的过程中,“我”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个女孩”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促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这些变化?_3为了突出主题,课文有多处用了比较,其中最明显的是将胡琴与钢琴小提琴作比较,除此之外,还将作者平时与这次对音乐的不同感受作比较,将两个女孩前后两种不同的心境作比较,你能否试着分析一下,后面两组对比对表现文章主题有什么作用。_二阅读实践4在叙事过程中,为了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往往要用“插叙”的方法。你知道什么是“插叙”吗?

13、请看下文。在我考初中的时候,她有一天对我说:“妈妈下岗了。”正如英文里的“laidoff”是中国人造出来的一样,有许多字词都或多或少地带有自我慰藉的黑色的幽默。下岗其实就是失业嘛。她又补充道:“以后我就没有工作了。”我望着她极其孔乙己的表情,没有工作不等于没事干。几个月前她就与人家合伙到集市里卖打火机。她不喝水不上厕所,只为能多卖一个打火机,以至于回家后,已经发不出声了。她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三年自然灾害中,还长得胖胖墩墩。小时候是班上第一批戴上红领巾的孩子,做红小兵时在车上跳舞宣传。她说那时她总是喜欢触摸家里的红木家具,有时在精雕细琢的镂空里还有柔软的灰层。她有一个透明的糖罐,里面放满了

14、得花几年工夫才积攒下的五颜六色的糖纸,有的被折成了小人。小人个个细腰长裙,像王妃一样的高贵优雅。后来她进了工厂,去安徽参加小三线建设,在那里当幼儿园老师。可是,她下岗了,这直到我考入重点中学后,她才告诉我。(蔺瑶妈妈) 在这段文字中,从叙述的顺序看,第一段与第三段是紧密相连的;而画线的第二段则是加在其中的对于其母过去有关情况的交代,这就是“插叙”。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例证,抄写在下面。_5写记叙文时,为了揭示主题,或为了将所记事情的意义加以升华,往往要采取除记叙以外的表现方法,如议论抒情等。细读下面这段文字,说说它的特点和作用。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