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湿热病案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66189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热湿热病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温热湿热病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温热湿热病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热湿热病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010 级中医七年制三班级中医七年制三班 段乐丹段乐丹 2010174501081、温热类温病病案:、温热类温病病案: 徐某,男,47 岁,1973 年 3 月 10 日就诊。感温三日,高热不退,外发红疹,疹出两 日,遍体隐约,出而不畅,胸闷喘咳,咽肿且痛,心烦不寐,躁扰不宁,大便四日不下, 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此热郁营分,阴液已伤,疹出不透,当以凉营育阴,宣郁透疹 为法。 处方:蝉蜕 3g 僵蚕 6g 银花 15g 连翘 15g 钩藤 10g 生地 30g 紫草 10g 元参 30g 芦根 20g 茅根 20g 生大黄粉 3g(冲)安宫牛黄散 0.5g(分两次冲) 一剂疹透热减神清,

2、原方去安宫牛黄散,加北沙参 15g,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 10g, 三剂而愈。 分析: 患者感受温热邪气,热入营分,迫血妄行,郁于肌表血络而发疹。因火热内郁不得外 泄,故高热而疹出不畅;郁火内迫于肺,则肺气失宣而见胸闷喘咳;郁火上攻咽喉则见咽 肿且痛;郁火扰心而致心烦不寐,躁扰不宁;若郁火不得外泄,恐有热入心包之虞。大肠 津亏,燥屎内结则见大便四日不下;舌干降起刺,脉弦细而数均是火郁阴伤之征。本病治 疗上,根据“火郁发之”用蝉蜕、僵蚕、银花、连翘、钩藤轻清宣透,畅达气机,有透热 转气之功,能使营分郁火外达。生地、元参、茅根、紫草可凉营育阴而行血;生大黄凉血 行滞,攻下通便,使燥屎得下而气机

3、得畅,郁火得发。安宫牛黄散用以清热开窍醒神。芦 根清热生津。诸药合用,内清外透,郁火得以宣泄。本病疹透热减神清之后,加北沙参甘 寒养阴生津,焦三仙以醒脾开胃,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以达邪退正安。2 湿热类温病病案湿热类温病病案: 杨某,男,31 岁,1998 年 11 月 7 日初诊。主因纳差,舌苔黄腻两年。两年前因感冒 参加婚宴,过食酒肉肥甘厚味而黄腻苔更甚。近两月因受凉,症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 周身酸楚,口苦较甚,舌苔黄厚腻有增无减,经某中医用苦寒燥湿清热之品数剂,病情未 见好转。详察病情,见其小便短黄,脉弦细数。证属湿热蕴阻,法当淡渗利湿为主。处方: 生薏苡仁 15 克,杏仁 10 克,白

4、蔻仁 6 克,芦根 20 克,淡竹叶 10 克,茵陈 10 克,猪苓 10 克,块滑石 20 克,甘草 5 克,连翘 10 克,知母 6 克,藿香 10 克。上方进 6 剂后,口 苦,舌苔黄厚腻皆好转,再服 10 剂而愈。 分析:此案缠绵不愈两年,病机属湿热内盛,湿热之邪挟胆气而循经上蒸,故见口苦,舌 苔黄厚腻之症。李杲强调:“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生薏苡仁、杏仁、白蔻仁、淡竹 叶、茵陈、猪苓、块滑石、甘草淡渗利湿;配藿香、白蔻仁芳香化湿;连翘、知母意在清 热;芦根气薄味淡力弱,清热而不伤正,重用芦根清热生津,淡渗利湿。芳香之品可调畅 气机,淡渗之品可利湿,气行则湿行,湿行则热退,既可使

5、阳气不受过分清热的损伤,也 有利于缩短缠绵难愈的病程。若一味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品,苦寒化燥伤阴,阴 愈伤则湿热更难清除。学习体会学习体会现代温病的概念应当是外感热病的总称。按照传统的中医命病名法,包括风温、春温、暑 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毒、温疟、温疫等余种。但若按其病变性质分类, 则不外温热性和湿热性两大类。风温、春温、冬温、暑温、秋燥、温毒等,属于温热性质 温病,湿温、伏暑多属湿热性温病,至于温疟、温疫,则既有属温热性者,也有属湿热性 者。凡属温热性温病,都是由于温热邪气引起的,其临床特点表现为起病急,热变快,易伤阴;凡属湿热性温病,都是由湿热邪气引起的,其特点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从临床角度看,诊治温病最重要的就是分清是温热性温病还是湿热性温病, 赵绍琴温病 纵横中明确地将温病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型,提出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 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论述其证治。在温热病证治中,分为卫 分证治,气分证治,营分证治和血分证治;对湿热病,分为上焦湿热证治,中焦湿热证治 和下焦湿热证治。这样卫气营血辨证从横的方面揭示了温热病由浅入深的传变层次;三焦 辨证则从纵的方面概括了湿热病自上而下的传变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