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65578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八年级文言检查题(上册)愚公移山愚公移山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妻 始龀(), 跳往助之 c.高万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 一厝()朔东 2.下列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3.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之 b.跳

2、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 4.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二、语段阅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 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_ _?”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_。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_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点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重读的在括号内 注明“重”字。 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 以( )君之( )

3、力,曾不( )能损魁父之丘 2.解释 聚室而谋 投诸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 ” ,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的明确目标。他不 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 应。这时其妻“ ” ,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 ”这样的艰

4、苦 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4有人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智叟的确很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观点。【中考真题演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_ _?”北山愚公长息曰:“_ _ _?”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 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5.说

5、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一、填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 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二、辨析 1.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具答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渔人甚异之 ( ) 具答之( )欲穷其林( ) 欣然规往( ) 诣太守( )未果,寻病终( )

6、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 5、辨析下列词的解释: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答之 闻:闻之,欣然规往 闻之 三、在桃花源记中,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 ,又“处处志之” ,后来寻找桃花源 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虚构的产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遥远。C暗示庸俗的人是无法进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经绝迹了,无法寻

7、觅。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_ _,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_ 。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缘: 俨然: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语句。 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 8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9第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10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记醉翁亭记1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_ 3本文写景有下边几种方式,指出各自的

8、起句、结句。 (1 自远而近_到_-。 (2)从早到晚_到_。 (3)自春至冬_到_。 (4)由内而外_到_。 (5)山间夕照全景,从_到_。 4关于本文写景的作用有下边几种说法,是否都有道理?你认为哪一种是主要的?(这 是一道开放性试题!) (1)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作铺垫,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 (2)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3)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4)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_ 一、填空题:(1)第一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 ,第二层写醉翁亭的 。从 这句话往下是第二层。(2)第 2 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写亭子周围 的景色,第二层写亭子周围 的景色,第

9、三层写 。这三层之间的关系,是由 而 。(3)第 3 段可分为四层;第一层写 ,第二层写 , 第三层写 ,第四层写 。(4)全文的中心句是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二、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是:A蔚然(茂盛)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辄醉(就)B林霏(雾气) 佳木秀(发荣滋长) 醉翁之意(情趣)C晦明(暗) 岩穴暝(昏暗) 寓之酒(寄托)D负者(失败) 伛偻(驼背,这里指老年人弯着腰走) 酒洌(酒清) 三、对加横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前陈者(排列) 山肴(山中打来的鸟兽做的菜) 野蔌(野菜)B临溪而渔(捕鱼) 非丝非竹(丝线) 苍颜(苍老的脸色)C觥筹(酒杯) 阴翳(遮盖) 宴酣(尽兴的喝酒)D述以文(写文章记叙事情) 太守谓谁(说的) 颓然乎其间者(于) 四、全篇共 21 个“也”字,所表述的语气有三种:A、陈述(用于描写景物) ;B、肯定(用于 介绍人名) ;C、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试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也”字 各表现了哪种语气。A环滁皆山也。 ( ) B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C醉翁之意不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