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65162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人为本,导引人生以人为本,导引人生 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案例教学案例一主题与背景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课堂教 学改革有了很大进展,传统的“一言堂”、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的尖冰已经融化。随着新的教 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教改的春风已经吹进了每个教师的心中,并且在课堂上结出了喜人的硕 果。在一次校公开课中,一位语文老师讲解的烛之武退秦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 堂课不仅使我重温了烛之武退秦师这篇课文,更重要的是让我反思:怎样才能把一篇文言文讲出特色讲出趣味来,让学生爱听爱说呢?那就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二情境描述课前已经布置

2、学生预习了课文和查找生字、词。 (质疑)师:今天我们来共同分析课文。口才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商业谈判,还是即兴演讲以及工作学习,口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代更是这样:“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 ,同学们还学过哪篇文章 出自左传呢?全体学生:曹刿论战 。师: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一个“战”字,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一下有关左传的历史知 识。同学之间把课前查找的文学资料交流一下(同学之间探讨非常热烈) 。师:大家讨论的很热烈,下面我把我收集来的资料和大家交流一下。原来呀, 左传 描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并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

3、政治状况。它 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还因作者的敏锐的观察力使它在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 地位。虽然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时至今日战争仍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谁能告诉我发生 了冲突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生1:谈判。师:也就是外交手段。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烛之武是如何运用的吧!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课下注释来简要勾勒一下烛之武形象。生2:他是郑国人,大约60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的皱纹,但是目光敏锐,精神矍铄。师:经你这么一介绍,一个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活脱脱地摆在我们面前了。还有吗?生3:风烛残年,足智多谋。师:看来你们的观点有共同之处,都说他年岁大了,但我还

4、认为他少壮无为呢,能否给 一个确凿的证据?最好用原文。生3:“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师:找的准确,那么性格上的特点呢?生4:倔强、干练、怀才不遇。师:干练有之,说话干净利落。但怀才不遇何以见得?生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说明他年轻时没被重用。所以郑伯才向他道歉嘛!师:有道理,还有吗?生5:他豁达不计前嫌。生6:不对,我认为他是个恃才放旷,口是心非的人。师追问:何出此言?生6:他明明想出山却故意推辞。师:是呀,凭他的性格他是一定要出山的,为什么在“夜缒而出”之前要三缄其口,他葫 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生6(主动站起来):教育郑伯,要爱惜人才。他决不是为自己鸣不平,而是不希望更多的人才被郑伯埋

5、没。不要等到“国将不国”的时候才懂得重视人才。师:见解深刻!从他的特征看,烛之武还不至于是那种为自己利益而斤斤计较的小人物 。那么,郑伯为什么要烛之武退秦师?有生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可以说国势危急。师:大兵压境,的确危急。烛之武真的能退秦师吗?生7:能,因为他的口才好,说服了秦穆公。师:的确有主观因素。可是据说萨达姆的口才也不错,善于煽动却没能瓦解美英联军。 可见主观因素不起决定作用,客观上原因呢?生8:秦晋貌合神离,根本就互不信任,各怀鬼胎。师:秦晋可是友邦啊!有个成语叫“秦晋之好”,这怎么解释呢?生9:秦晋之好那也不是真好,而是狼狈为奸、相互勾结、瓜分领土。所以这个同盟经不起考验,

6、让烛之武钻了空子。师(笑):借用杜牧的阿旁宫赋中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你的意思是“退秦师者,秦也,非烛之武也”!(众生笑)不过你说的很对,客观因素确实是退秦师的主要原因。那他是通过什么手段退的秦师呢?生10:先麻痹秦侯使其放松警惕。再表明灭郑无益于秦。最后得出结论:郑若亡,则秦危矣。师:说的很好,欲抑先扬,麻痹秦侯。烛之武有口才,但不能信口开河的胡说,如何在 最短的时间内攻克秦穆公的心理防线,我想这在当时他也是费尽心思的,在这里我们应当学 习一下他高超的语言艺术。大家想一想他用哪几点理由说服了秦穆公?生11:第一步说“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焉用亡郑以陪邻”;看秦侯心已活遂又

7、说“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第四步说明了主旨“阙秦以利晋,为君图之”。师:说的很好!谁还能补充?生12:郑国肯定要亡了,我不是来为我国的利益考虑而是为您考虑。如果晋强则秦弱,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不取郑则利于秦,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生13;晋擅长食言,不可交,有例为证“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师:补充的好,因为秦用的就是“远交近攻”的政策。这一点烛之武肯定清楚。秦国野心 勃勃想灭晋,不想看到晋国的强大。这一点烛之武也有把握,所以才能够说服秦穆公。我

8、们 以后在运用口才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说话的要点,话不必多,点到为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 晋文公,他为什么没有采纳子犯的意见击秦军呢?生14:因为重耳重义气,讲究仁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生15:因为“不仁、不知、不武”。师:不错,这是原文,还有没有扩展的?我们历史上还学过重耳“退避三舍”的故事。看 看对你们有没有启发。谁能大致讲一下这个故事?生16:晋文公年少时作为人质的时候曾路过楚国。楚国用上宾的礼节招待他。晋文公非常感动。楚王问重耳,将来如何回报我?重耳答:一旦晋楚交战,晋军将退避三舍(90里) ,后来,晋楚果然交战,晋依照诺言退了90里。名义上如此,实际上是诱敌深入的策略。生14:我知

9、道了,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仁、不知、不武“都是假话。根本原因是秦郑已经联盟,晋怕腹背受敌,所以讲了一番大道理。师:分析的好,看到了实质。不过也不能说全是假话,还是有点感恩的因素的,但不起 主要作用。师:全文字数不多,开篇、结尾都尽量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述,可是描述烛之武和秦穆公 对话的时候作者毫不吝惜笔墨,这样厚此薄彼到底对于表现主人公有什么好处?生17:突出主人公的口才和智慧。师:还有吗?生18:文章标题就是烛之武退秦师 ,所以应当详写“退”的过程。生19:这样塑造烛之武的形象更丰满,主次分明。师:主次分明说得好!左传的行文特点就这样被你说出来了:条理清晰、叙述准确、详略得当、婉曲简洁。

10、教师小结:本文波澜起伏的情节,繁简得当的详略处理,伏笔与照应等技巧的运用,都 将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写作。更重要的是,烛之武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深深的感染了我们,将 成为我们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巨大动力。最后来一个课外拓展。师:日本没有诚意反省自己的侵略史,反而一再制造周边关系紧张。制造领土矛盾,一 方面,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为侵略者歌功颂德;另一面,苦心钻营要作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无非想重新成为政治、军事大国,这难免要走上扩军备战的道路。你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试 着运用你的口才能力,说服小泉不要参拜靖国神社。学生们众说纷纭,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下课了,同学们 还沉浸在爱国主义

11、的氛围中。三案例分析本案例力图从语文教学实例出发,表现出一定的高中阅读教学实践与理论意义。首先,明确语文课堂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还是 对人物形象及作品主题的认识,都不是由教师强硬灌输的,而是学生这一阅读主体通过探究 发现的。课堂不再是“填鸭式”的课堂,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其次,在课堂上,教师所起的是引导提高的作用。教师能够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允许 学生对其进行怀疑、否定、甚至批判。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对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教材中的难 点问题、疑点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你争我辩中催生新的思想,探索新的知识。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作为学习团体中一个平

12、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习情境转 向于内在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本案例中,在探讨烛之武形象以及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 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富有创建的分析更是令人赞叹。教师不是为教而教,为知识而教,固守 “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路线,而是为学而教,执行的是“教师学生素质”的 教学路线。这样教师带领着学生奔向知识和能力,奔向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可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开出更美的花朵,才能更好地导引学 生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