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65006 上传时间:2018-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慢性咽炎的中医疗法慢性咽炎是咽部黏膜和黏膜下淋巴组织的局限性或弥漫性慢性炎症。本病极为常见,以成年人居多,症状反复,病程长,往往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严重影响。现代中医称本病为慢喉痹,是指因脏腑之阴阳气血津液失调,咽喉失养,气血痰浊郁滞所致,以咽部微干、痒、痛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慢性咽病。故慢喉痹主要指慢性咽炎,慢性鼻咽炎也可参照慢喉痹辨证论治。慢喉痹之名出于宋代御药院方卷 9,所指症状不明。在古代文献中,本病属咽(嗌)干,咽喉不利、喉痹等范畴。类似于本病因机证治的论述十分丰富。如素问脉解说:“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张仲景金匮要略说:“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

2、主之。”后世医家如朱丹溪、薛己、赵献可、张介宾、张宗良等,对本病多有独到见解。 【中医病因病机中医病因病机】咽为呼吸吐纳出入之关隘,与外界关系密切,易受生活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若素体亏虚,或寒凉、攻伐太过,病后失养,或摄养失调,思虑、劳累过度,或饮食不节,辛辣炙煿厚味、烟酒过度,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咽喉失养,邪毒滞留所致。、脏腑阴虚,咽喉失濡:咽喉为肺胃之系,而肺肾金水相生。肺胃或肺肾阴虚,咽失濡养,或虚火上炎,灼烁津液成痰,结滞咽喉为患。如景岳全书卷二十八说:“阴虚喉痹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素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2、肺脾气虚,咽喉失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3、清阳不升,咽失所养;或脾虚湿浊不化,停聚成痰,姐滞清道,咽喉不利。喉科心法说:“如气虚喉痛:时痛时止,微红微肿,或不红肿,右手脉大而空,或浮小而缓,每遇劳动及服凉药则更甚,兼现食少困倦,少气懒言,唇淡面白,二便调和,身微热,或时热时退,手足心更热诸症。此中气不足,虚火泛上也。法当补中益气为主。”3、肾阳亏虚,咽喉失煦:肾阳亏虚,咽失温养;或命门火衰,阴盛于下,格阳于上,虚阳客于咽喉;或阳虚气化不利,津液凝结成痰,上干咽喉为病。4、肺脾郁热,咽喉不利:嗜食辛辣炙煿厚味,烟酒过度,肺脾郁热内蕴,循经上熏,耗伤津液,或郁热煎炼津液成痰,痰热结滞清道,咽喉不利。如冯氏锦囊秘录燥门卷九:“风郁不散,则因

4、风火动而燥者,或热壅不除,因热愈热而燥者,或久病之后,阴虚火动而燥者,在外则皮毛枯槁,在上则咽干口燥。”5、痰气互结,咽喉不利:脏腑失调,痰浊内生,阻滞气机,痰气互结,阻滞清道,咽喉不利。6、气滞血瘀,咽喉不利:反复感受外邪,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致久病入络,瘀血痹阻咽喉脉络,清道不利。7、痰瘀互结,咽喉不利:脏腑失调,痰浊内生,阻滞气机,血瘀不行,致痰瘀互结;或气滞血瘀日久,气机不利,痰浊内生,与瘀血互结,阻滞咽喉,清道不利。【西医病因病机西医病因病机】西医认为引起慢性咽炎的病因很多,主要包括:急性咽炎反复发作是主要原因。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刺激,如鼻腔鼻窦的慢性炎症、鼻咽部炎症、鼻中隔偏曲等,因

5、炎性分泌物经后鼻孔流至咽后壁刺激黏膜引起;或因长期张口呼吸,咽部黏膜干燥所致。此外,慢性扁桃体炎也可直接引起慢性咽炎。烟酒过度、粉尘、有害气体刺激、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引起慢性咽炎。职业因素(如教师、演员、解说员等,讲话过多)、体质因素,均可引起慢性咽炎。全身性因素,如贫血、消化不良、便秘、心血管系统疾病(致咽部血液循环不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病、肝肾疾病、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系统失调,维生素缺乏、免疫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慢性咽炎。慢性咽炎的局部病理改变主要分为三类:慢性单纯性咽炎:此型较多见。病变主要在黏膜层,以慢性充血为主,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或有白细胞、浆细胞浸润。黏

6、膜及黏膜下组织增生,黏液腺可肥大,分泌功能亢进,黏液分泌增多。慢性肥厚性咽炎,也称慢性粒性咽炎或咽侧炎,亦较多见。病理改变主要是黏膜增厚,黏膜及黏膜下有广泛的结缔组织与淋巴组织增生,黏液周围的淋巴组织突起呈慢性充血,致咽后壁有颗粒状隆起甚则融合成片,黏膜液腺内的分泌物若排泄受阻,可在突起的淋巴组织顶部形成囊状白点,破溃时可见黄白色物。病变累及咽侧索淋巴组织时,则形成咽侧索呈纵条状增生肥厚改变。萎缩性及干燥性咽炎:可因萎缩性鼻炎蔓延而来,或因嚼食槟榔损伤黏膜所致。初起为黏液腺分泌减少,分泌物稠厚而干燥,后因炎症波及黏膜下层,逐渐发生机化与收缩,压迫腺体与血管,使腺体分泌减少和局部营养障碍,终致黏

7、膜及黏膜下层萎缩变薄,咽后壁可有干痂皮附着,或有臭味。 【诊断要点诊断要点】、症状:全身症状不明显,以局部症状为主。常见症状为:咽部不适感,如干燥、灼热、微痛、微痒、异物感、痰粘着感,或梗阻感等,时轻时重。或有鼻后漏(有分泌物自后鼻孔流入咽部、吸鼻痰多,从口中吐出),常“吭喀”清嗓,或咳出少许粘痰或颗粒状耦粉样分泌物,尤以早上为多,容易引起恶心作哕。咳嗽多而重者,可引起黏膜出血或分泌物血染。上述症状因人而异,轻重不一。、体征:慢性单纯性咽炎:咽部黏膜呈片头或斑块状慢性充血,或软腭边缘肥厚状改变,或悬壅垂肿胀、增粗、延长;黏膜表面可有络脉曲张呈网状,如古人所谓哥窑纹或秋海棠叶背;咽后壁可粘有少许

8、粘性分泌物;鼻咽顶部可有少许黏液或干痂附着。慢性肥厚性咽炎:咽部黏膜慢性充血,或呈肥厚状;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颗粒状突起,甚则融合成片如帘珠状(中医称帘珠喉痹)。咽侧索明显可见,呈条索状隆起,慢性充血。慢性萎缩性或干燥性咽炎:后者呈干燥性改变,前者呈萎缩性改变,是同一病症的不同发展阶段。咽后壁黏膜干燥,甚则萎缩变薄,颈椎轮郭显露,表面色苍白发亮如蜡纸,亦有红而干燥者;腭弓变薄,悬壅垂缩短变窄;咽后壁或鼻咽部常有粘稠分泌物或脓痂附着;咽部感觉及反射减退。此型患者常伴有鼻腔黏膜干燥、枯萎、结痂等类似改变,病重者甚至产生喉腔的类似改变有黏膜干燥、萎缩、枯槁、结痂等。【鉴别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要点】1、早

9、期食管癌、咽喉部位早期恶性肿瘤、咽角化症、茎突过长综合征、舌骨综合征、颈动脉炎、颈综合征:参见“咽异感症”。2、丙种球蛋白缺乏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年。有反复急性或慢性上呼吸道炎症病史,可引起咽部淋巴组织显著减少或消失。 【优势分析优势分析】西医对慢性咽炎的优势在于诊断和病理分型。治疗方面,对可能性大或有明确的病因者,主张采取病因治疗(如戒烟酒、节制刺激性食物、积极治疗上呼吸道炎症等),而临床手段则主要是局部治疗(如口腔清洁法、局部涂药法、消除淋巴滤泡法),对萎缩性或干燥性咽炎采取维生素疗法。由于本病病因病机复杂,特别是全身系统性疾病或慢性疾病难以短期治愈,故局部治疗虽然可以暂时性改善局部病理,但

10、未能有效调整引起慢性咽炎的全身性功能失调状态,因此慢性咽炎症状反复,难以痊愈。中医对慢性咽炎的治疗具有明显优势:1、辨证论治从西医的角度看,可以有效地调整患者全身机能反应状态,促进各种慢性疾病的好转,有利于慢性咽炎向好的方面转化;从中医的角度看,可以有效地调整患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状态,达到阴平阳秘,向自我康复的方向转化。这一特点是西医目前难以达到的。2、中医的标本同治不等于西医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加的效果,而中医的标本同治,可以更有效地缓解慢性咽炎的局部症状。3、中医的针灸治疗方法,也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达到辨证论治和标本同治的效果。因此,对慢性咽炎的治疗,可以单纯地采用中医治疗,也可采取中西

11、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即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同时,吸收西医某些全身治疗与某些局部治疗的优点相结合,特别是在治疗观念上注意配合其他治法积极根治引起慢性咽炎的上呼吸道炎症。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1、脏腑阴虚,咽喉失濡(阴虚证、虚火喉痹、阴虚喉痹)主证:咽干不适,微痛,如痰或异物黏着感或灼热感;常“吭喀”清嗓,有少许黏痰。午后症状明显。检查见咽部肌膜暗红少津、微肿,喉底小瘰高突,粒小紧束;或喉底肌膜干燥、萎缩变薄或苍白发亮。全身或伴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病机分析:阴虚咽喉失濡,清道不利,故见咽干不适微痛,喉底肌膜干燥、萎缩变薄或苍白发亮;虚火上炎,则咽部灼热感;虚火炼津成痰,阻滞咽喉,故咽喉部有如痰黏

12、着感,常“吭喀”或咽痒作咳而有少许黏痰;下午为阳中之阴,阴虚则阳盛,更助虚火上炎,故下午症状加重;虚火与痰浊互结,熏蒸咽喉,故咽部暗红少津,肌膜微肿,喉底小瘰高突,粒小紧束。全身及舌脉所见,为阴液亏虚之证。治则:养阴清热,生津润燥。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药物组成:生地 麦冬 白芍 丹皮 贝母 玄参 薄荷 甘草。加减:若喉底小瘰增生、侧索增粗者,酌加枳壳、香附、牡蛎,以助理气化痰散结;若咽干明显,或胃中嘈杂,多属肺胃阴虚,酌加玉竹、石斛、天花粉;喉底肌膜枯萎明显者,酌加丹参、归尾、玉竹、麦冬、桑椹之类以助活血生新,养血润燥。若前服有效,续服效果转差,多属气阴两虚,酌加白参、西洋参、山药之

13、类,以气阴双补。若伴腰膝酸软,属肺肾阴虚者,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若伴头晕耳鸣等,属肝肾阴虚者,或用杞菊地黄汤加玄参、麦冬。若前服有效,续服效果转差,多属阴阳两虚,酌加巴戟天、锁阳之类;睡眠差,加酸枣仁、五味子之类。若咽喉干燥明显,有灼热感,或有手足心热,多属肾水不足,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以滋阴降火清利咽喉,药用熟地黄、山药各 20g,山茱萸 15g,茯苓、泽泻、牡丹皮、知母各 10g,黄柏 6g,牛膝 15g,射干 10g。若伴胸中烦闷,太息频作,两目干涩,多属肝肺阴虚,可用一贯煎加减,以养阴疏肝,清利咽喉,药用沙参、麦冬、枸杞子、生地黄、当归、川楝各 10g,可酌加瓜蒌清肺通便,或

14、加柴胡、郁金疏肝理气,或加龟板、知母之类滋阴降火,或加山豆根、射干之类利咽止痛;或加玄参、旱莲草、女贞子之类滋养肺、肾子之阴。2、肺脾气虚,咽喉失养(气虚证、气虚喉痹)主证:咽喉微干微痛,有异物梗阻感或痰粘着感,或易恶性作哕,或兼咽喉微痒而咳,上午症状偏重。检查见咽肌膜色淡,或有微肿,络脉清细,或有滤泡增生,粒大扁平色淡,甚则融合成片,咽后壁黏膜表面可附着黏白分泌物。面色不华或萎黄,倦怠乏力,纳差,小便清。舌淡或有齿痕,苔白,脉缓弱。病机分析:气虚津不上承,咽喉失养,邪毒滞留,故见咽喉微干微痛,检查见咽部肌膜色淡,或有微肿,络脉清细;上午阳气主事,气虚不足,故上午症状偏重;气虚生痰,阻滞咽喉,

15、故咽喉部异物梗阻感或痰黏着感,喉底小瘰增生,粒大扁平色淡,或融合成片,喉底肌膜表面附着黏白分泌物;脾胃虚,升降失调,浊阴上干,故容易恶心作哕;气虚卫外不固,风邪滞咽,则咽痒微咳。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脾胃气虚之证。治则:益气健脾,升清利咽。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药物组成:黄芪 15g 党参 10g 白术 10g 当归 10g 柴胡 6g 陈皮 6g 升麻 6g 炙甘草 9g加减:酌加桔梗。若因烟酒炙煿过度,咽喉疼痛增加,喉关潮红,加荆芥、牛蒡子、桔梗、射干之类;苔微黄者,加黄芩、桑白皮之类;舌根部苔腻微黄者,加知母、黄柏;大便偏结或秘结,加枳壳、瓜蒌;兼咽痒微咳,酌加荆芥、紫菀之类;滤泡增生明

16、显,酌加丹参、郁金之类;若前服有效,续服效果转差者,多属气阴两虚,加玄参、麦冬、五味子之类,以气阴双补。若见有恶性作哕,或食欲差、大便稀,宜用六君子汤加桔梗。滤泡增生明显,酌加海浮石、浙贝母、射干之类;兼鼻后漏,加白芷、桔梗之类。若兼耳中时鸣,头晕,虚烦不寐,纳呆,食少,腹胀,大便时溏,多属脾肾两虚,宜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补脾益肾,药用熟地黄、淮山药、党参各 15g,薏苡仁 20g,山茱萸、扁豆、白术、茯苓、桔梗 10g,牡丹皮、炙甘草各 6g。手足凉者酌加巴戟天温阳,咽喉疼痛明显,酌加玄参、射干之类利咽止痛;异物感明显,酌加厚朴、枳壳之类以助理气化痰。3、肾阳亏虚,咽喉失煦(阳虚证、阳虚喉痹)主证:咽部微干微痛不适,异物感或梗阻感,不欲饮或欲热饮而不多,或兼咽喉微痒而咳。检查见咽部色淡,或有微肿。伴面色晃白,腰膝酸软,肢凉畏冷,小便清长。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缓弱。病机分析:阳虚咽喉失于温养,邪毒滞留,故见咽部微干微痒微痛不适,不欲饮或欲热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