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8431425 上传时间:2018-05-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查阅中国历次五年计划,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查阅中国历次五年计划,分析建国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业布局形成的历史特点1949 建立新中国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我国制定了“五年计划” ,从 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和两个“五年规划” , 今天(2015) “十二五” (2011-2015)规划正在实施进行。在此期间,国民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和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已由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工业很不发达,带有浓

2、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的落后的国民经济体系,变成了现代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商业都得到很大发展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新体系。按三种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相对低位逐渐下降,地二三产业的地位逐渐增高。从 1993 年到 2014 年,第一产业比重由 46.27%下降到 9.17%,第二产业由 23.36%到 42.64%,第三产业由 30.37%到48.19%;工农业产值比重发生根本变化,工业产值由 30%上升到82%,农业产值由 70%下降到 18%;轻重工业的关系,也由原来以轻工业为主,达到基本持平的地位, 我国已经形成了部门比较齐全,结构比较合理的工业体系。农业方面,粮食作物的单一性

3、农业结构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农业向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运输方面,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等各项交通运输建设得到极大进展,不仅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且运输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第一产业: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我国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农、林、牧、渔的全面发展,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总的来讲,我国农作物单产量和总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下降,经济作物面积增幅较大;畜牧业和渔业产值的增长远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且两者在农业总产值总的比重均有增长。可见我国在努力改变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做法,使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第二产业:1949 年以后经

4、过几十年的大规模建设和发展,中国工业不仅建立起独立完善的工业体系,且拥有了较为雄厚的基础和规模。许多工业部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钢铁、煤炭、水泥等产量不断增长,跨入世界前列。汽车、飞机、远洋船舶、冶金矿山、化工、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精密仪器仪表、以及许多高新技术电子、核能、宇航等工业相继填补空白。第三产业:行业结构的多样性。建国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强以重工业为主,第三产业被忽视,其比重有所下降。但尤其是在1978 年以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成果十分显著。2013 年末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占社会劳动总人口的 38.5%,超过第一二产业,且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的趋势也是不断提高的,2

5、014 年已达 48.19%。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第三产业现已成为包括众多行业、范围较广的产业,分为四个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旅游、信息服务等;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含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事业等;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含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军队和经常等。在存在这种多样性的同时,也存在显著的集中性,其中商业饮食、运输邮电、金融保险所占比较最大。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第一产业:“一五”期间,各地区作物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经济作物的

6、分布发生了一定变化。如棉花扩大了黄河下游地区的种植面积,烤烟、甘蔗、甜菜的播种面积都有所增长;“二五”期间,扩大了油料、糖料、果类、热带作物、畜牧业、林业、水产业的复种面积,并实行开荒扩大耕地,发展山地经济,对我国农业的合理布局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三五” 、 “四五”期间正值我国时期,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合理布局。总的来说,1949 年以后,我国首先恢复和加强了原有合理的农业基地,然后又逐步开辟和建设了一大批全国性的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如太湖平原等 14 个地区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华北平原 8 大地区的棉花生产区;珠江三角洲等 7 大地区的糖料作物生产基地;河南许昌等 5 大地区的烤烟商品生产基

7、地;以及大批副食生产基地。这一大批各种商品基地的建设发展,既促进了我国合乎客观规律的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亦使农业生产总体布局逐渐合理化。在 90 年代,我国在加强东部主要农业区建设的同时,对中西部及边远和落后地区的农业,加大投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也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平衡。第二产业:“一五”时期,一方面对东北等地的老工业基地进行改造,扩大了规模,另一方面积极促进西北、华北、华中等新的工业的建设重点是武钢和包钢,同时在西南也开始一部分工业建设。在“一五”期间建设的 900 多个项目中,36.5%分布在沿海,63.5%分布在内地,这也为改变沿海和内

8、地产业布局的极端不平衡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原有工业基础差,“一五”期间的工业建设仅在条件比较完备的地区进行。 “二五”期间,确定了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地和大力发展内陆工业的方针,继续加强东北工业基地,充分利用华东、华北、华南各地近海城市的工业,发挥其支援内地的作用,内地出现了一批新的工业城市。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全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地方工业体系的问题,建立了一些大的经济协作区。“三五” “四五”时期,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以及部分中南地区,大批工厂进山进洞,基本投资建设有东北和沿海压下来投向内地。在此期间,东部大庆、胜利等油田的投产,和引进的石油化工金额原油运输管道的出现,加强了

9、东部地区产业布局,改变了原有 工业布局。总体来看,这一时期产业布局专业的代价是巨大的,但对改变沿海内地产业布局不平衡的状态起了巨大作用。 “五五”期间,我国工业布局形成了遍地开花的不正常局面,造成了产业战略布局处于骑虎难下的局面。 “六五”时期,确定了内地与沿海关系是“要在加快沿海发展的同时,努力发展内地经济” ,并提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现有基础,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带动内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针,因此在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外引内联的政策,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 “七五”期间,提出东中西三大地带,实施梯度开发战略,在发展上呈现出游动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 “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

10、,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于中西部,东中西之间发展呈现较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是那一时期的历史现象。 “九五”提出东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总之,建国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巨大改变,日益趋向合理化。首先,妥善处理我国东部工业发展与中西部建设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工业布局关注的主旋律和首要问题,虽然沿海地区工业比重一直占绝对地位,但一直以来政策都在着力调整与平衡,这种差距必将缩小。其次,我国城乡面貌改变巨大,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城乡工业地区分布。再次,工业建设项目分布上,注重集中于分散相结合,从而做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虽然中国工业布局在沿着科学、合理、平衡的方向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曲折,但这个方向始终是不变的。第三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存在着差异性。首先是城乡差异,它们比较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相对偏少,例如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占全国之首,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省市,则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其次,中国东、中、西部拥有第三产业比重存在差异,东部占 66.7%,中部占 22.2%,西部占 11.1%。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均得到了巨大的改变和调整,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还存在许多问题,这是与我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政策相适应的。总体来讲我们是朝着好的方向在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