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观姜夔咏物词中的感伤色彩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326093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秦观姜夔咏物词中的感伤色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秦观姜夔咏物词中的感伤色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秦观姜夔咏物词中的感伤色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论秦观姜夔咏物词中的感伤色彩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论秦观姜夔咏物词中的感伤色彩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秦观姜夔咏物词中的感伤色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秦观姜夔咏物词中的感伤色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秦观姜夔咏物词中的感伤色彩论秦观姜夔咏物词中的感伤色彩目录目录摘要摘要 .1 1ABSTRACTABSTRACT .2 2目录目录 .3 3前言前言 .4 4一一 、宋代感伤词兴起的社会背景宋代感伤词兴起的社会背景 .5 5二二 、秦观姜夔抒情词赋的感伤格调、秦观姜夔抒情词赋的感伤格调 .6 6(1)秦观伤心人之伤心词的浑然玉成 .6(二)姜夔咏物词中所蕴藉的清空境界 .8三三 、词体以婉约为正宗的审美趋势、词体以婉约为正宗的审美趋势 .9 9(一)秦少游发迹星天之外的“无形之词” .9(二)姜白石抒写自身性灵的“黍离之叹” .11四四 、秦观姜夔感伤词的历史评价、秦观姜夔感伤词的历史评价

2、 .1212( 一) 秦观词对传统婉约词的继承和发展 .12( 二) 姜夔咏物恋情词的清雅与朦胧意象 .13结语结语 .1 14 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15 5致致 谢谢 .1 16 62一、一、 宋代感伤词兴起的社会背景宋代感伤词兴起的社会背景纵观中国叁千年的历史长河,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社会文明,只怕是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够像宋代社会这样的繁荣昌盛,璀璨缤纷;然而,雄视古今历朝历代的政权交替,盛衰更迭,只怕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能够像宋朝这样命途多舛,苍凉悲壮。其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环境的渲染,才会有色彩斑斓的宋代文学的诞生:宋代的诗“朴实而富含哲理,平淡而山高水深”;宋代的词

3、“英雄豪情与儿女情怀巧妙融合,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和闲庭信步的生活恬趣缠绵纵横。而以欧阳修和“三苏”为代表的古文大家更是将宋代的文赋推向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史的巅峰!若论及宋代感伤词人的创作由衷,只怕真的是“有一千个词人,就有一千种截然不同又悄然相通的各自悲情。举例来说,无论是面对生活的艰难还是国家的动荡,姜夔和秦观都有表达抒发自己内心悲怆的“伤心之词”,然而,如果仔细玩味壹番,两人的感伤心情却又抒发的“同而不同”。姜尧章缘起时事纷杂,社会无章的乱世之中,却能够孑然一身,浪迹江湖,终身布衣,却又名耀千载;其实,面对“靖康之难,二帝被俘,宋室被迫南渡”的社会现实,其词作“冷眼旁观”之下,字里行间其

4、实无不涌动着满腔的热血,炙烤着对统治者的昏聩误国,朝廷鹰犬的丧权辱节,以及贪官污吏所造成的社会上间的一切黑暗与不平的熊熊怒火。姜夔的一生,其实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冷热交替,冰火催融”的两重世界相互叠加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可以说,姜夔的一曲扬州慢,抒写出的是无尽的古今思念,历史更迭;然而,他心中的“黍离”忧苦,却实是来源于当时国家山河支离破碎,中原故都沦陷,百姓生活民不聊生的

5、现实催生。如果说姜夔词中的“黍离之叹”是一种对历史现实,风云际会之变化的益发“清刚”的感慨;那么秦少游的“伤心笔触”则无时无刻不透露着细腻到近乎融3化的缠绵情愫。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可以说,秦观用一个“绕”字,实则点写出了移人生现实之悲情入寻常却又空灵之意象,从而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心灵共鸣与感触。“抹微云,连衰草,断谯门”少游一连使用如此多的一组枯败意象渲染环境之悲,而水是“流水

6、”,村是“孤村”,这其中环绕着的水流,其实是词人联绵无尽的“泪”,始终在心头萦绕着挥之不去的“悲”,以及对人生坎坷,际遇屡发不幸的“怨”。词作中的这份“伤心”,是秦观对人生的真切体悟,是自己亲身经历,所以他所描写的分外真挚,是一种沁人心脾的深切悲凉。可以说,正是从姜白石和秦少游抒发感伤色彩的“一刚一柔”的词作里,我们可以看出宋词的细腻与磅礴,悱恻婉约与任性放达;这其实也蕴涵了宋朝文学发展的深厚底蕴,当时文人创作的个性化与思想的深刻性,以及使文学达到重视抒发个人情感与内心世界细腻的发展阶段。4二二 、秦观姜夔抒情词赋的感伤格调、秦观姜夔抒情词赋的感伤格调总的来说,宋词的发展,是经历了唐诗宏伟的大

7、气的文学艺术创作巅峰后,只得另辟蹊径,从而转移到关注细小微观的生活画面后,由词人自身个性化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一种带有很强抒情性特质的文学创作艺术作品。而秦少游和姜白石,则正是这一抒情文学的典型代表。(一)秦观伤心人之伤心词的浑然玉成秦观的词作“梦落星天之外,却又困顿凡尘之中。”他擅长使用一种“意象派”的朦胧手法,来表现其内心无可名状的奈何与苦郁气息。对于秦观,苏轼认为其有屈宋之才,并以“少游如美玉无瑕”作为评价,文学史上素有秦观“词心之说”的美名传世。并将秦观列为公认的婉约词正宗!就像是王国维所说的那样:“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而与苏轼相比较,同样作为“天然玉成型”的词人,虽然秦观词中不可避免的

8、受到了苏轼婉约词在“抒发自我人生性灵与行藏”方面的影响,但若论及感伤词中间的悲情,秦少游当之无愧“古往今来登峰造极词旨第一人!”正如同冯煦蒿庵论词中所说的:“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就像是其作江城子中所描述的:“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的一生,真的可以说是浸饱载满了伤心的泪水!先后遭到流放至郴州,横州与雷州,命运的遭际迫使他流离于烟漳之地,辗转于天涯海角,客居于断梦异乡. 这“春江作泪”,挥洒出的实则是词人痛彻心扉的“别恨”悲情!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少游词中对于情感抒发的把握,不难看出,秦观的伤心之笔与其说是“刻求精工”的艺术渲染,

9、还真不如说是人生失意的真切流露,他不会像辛弃疾那样发出“野兽般”撕裂寰宇的怒吼;也没有老师苏轼乐观旷达,“自贬自娱,自娱自乐”的面对人生的这般的超脱禅趣,秦观的文学作品,只有如少女在春天伤叹“落英纷飞终作土,姹紫嫣红总是泥”的无奈,哽咽的“扭捏之态”罢了。.少游的诗歌作品被元好问称为“女郎诗”,亦是这个道理。秦观感伤词的动人之处,在于他能够让文字直接渗透感染到读者内心深处那片未经现实泥沼开垦过的,充满着浪漫美好梦想的“处女地”。比如利用自然山川言情铸境,正是这最后一片净土往往由于与现实人生的脱节而显得虚无缥缈,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愈发能够唤醒人们心中对美好的那种最朴素的向往之情。5可以说,秦观

10、是“以真心换真情,以真情唤真诚!”也正是因为如此,秦观在后世所拥有为数那样多的“异代知音”,也就不足为惑了。正如其词千秋岁所言:“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可以说,梦,始终萦绕在秦观的文学之中, 早就成为经纬他词类的显著标志。陈师道在秦少游字叙中指出:“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亦从侧面表达出对少游人生不幸的惺惺相惜。如果说江西诗派陈师道在艺术造诣方面的“朴拙”特色是“有意为之”的文学自觉行为;那么与之相对的,秦词的“不落纤巧,锻炼无痕”则是以心为词的最直接表现。(二)姜夔咏物词中所蕴藉的清空境界姜白石素有“清刚醇雅”的词学美誉。而其词的创新点则是对传统的婉约词进行了

11、全方位立体的创新与改造。姜夔的咏物词秉持着“寄托遥深”的创作理念,从而以一种极致雅化的艺术手法,在词中将浓烈的挚情采用别具一格的“冷色调”进行凝结蕴藉。在一种“冰”与“炙”的双重艺术加工的熔炉里进行烹调,从而形成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宋词艺术佳篇。王国桢的人间词话便是对姜夔的词推崇备至,不僅将姜夔的词列为上品之作,而且白石本人也是国维先生著书评词说最为倚重的作家。可以说,姜白石无愧于宋代雅词的代表作家,而其咏物词所内蕴其中的感伤笔触,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比如其取自林甫山园小梅之二首暗香与疏影之作中所描绘的“咏物,咏逝,咏情”。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

12、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6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关于此二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品评到:“格调虽高,然无壹语道著”。其实,如果联系到姜白石“清空”的艺术手法,国维先生的看法未免过于片面了。对于艺术创作,动有动的活泼,静有静的娴冉;和谐有和谐的美好,不和谐有不和谐的韵调。以此观止,“疏影横斜水清浅”等句有着具象的美,而“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这样的篇章,也自有“壹语无着”的妙。况且姜夔的词作往往寄托遥深,诸如疏影此篇,虽实难确指壹贰,然词作连取“昭君,胡沙,深宫”等悲苦意象为喻,实则是在遥指国家命运多舛之恨,也在郁抒物是人非,时过境迁之悲,恐怕还有虽心性高洁雅致,然不得不面对的生活困顿,物资匮乏之无奈。7三三 、词以婉约为正宗的审美趋势、词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