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205206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演义》周瑜与诸葛亮悲剧形象比较 中文系毕业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三三国国演演义义周周瑜瑜与与诸诸葛葛亮亮悲悲剧剧形形象象比比较较引言读三国志 李九龄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赤壁今犹在,所有故事却已长埋江水之下,即使有史书记载,我们也无法真正的见证历史真相。后人只能从文字和传说中遥想当年的种种,一部三国演义真真假假,演绎了不一样的三国时代,但是无论人们怎么传,诸葛亮和周瑜的功劳还是紧紧的与三国连在了一起。的确,如果没有他们,历史又将怎么改写?然而他们理想都失败了,天下归一,只不过主人,并非他们理想中的那个。重读三国演义,于李九龄的这首诗里也读出复杂的感觉:诸葛亮和周瑜是三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他们的一生也染上了

2、浓重的悲剧色彩。第一部分 两个人的悲剧为什么说诸葛亮和周瑜的命运是悲剧?“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色应当是悲剧精神”,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也具有了这一特质。而“悲剧精神是指面对痛苦与毁灭的必然性时,主体在独立意志支配下所表现出的人格力量和抗争与超越精神”,诸葛亮和周瑜同时具备了悲剧人物的命运和人格。一、“同是天涯沦落人”,英才的相似与不似。作为蜀、吴两国的中心人物,诸葛亮和周瑜存在着许多层面的相似性和对立性,理清这些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们的悲剧形象。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罗贯中的设定很有意思:两个人是一文一武,诸葛亮作为文人,却担任了军事指挥;周瑜是武将,却间接充当了孙权的谋士。

3、同样是胸怀天下又有所不同:前者年轻时在隆中避世高卧,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而后者早年就积极入世,跟随孙策准备用武力取得统一。同样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命运,刘备对诸葛亮的是知遇之恩,就如伯乐与千里马,读三国,很多人不解为什么诸葛亮那么有才还在隆中高卧,我个人觉得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在前面周瑜请鲁肃的那句话:“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三国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谋士和大将跳槽,比如贾诩、姜维、2陈登等。诸葛亮隐居隆中,自比管、乐,并非真的不求闻达,只是有自己的求君标准罢了。他既看主公的道德人格,又看重对方的知遇,恰好刘备的身份又带点“正统”,基本符合了他的要求。而周瑜凭着

4、勇毅担当的精神和孙策友情的召唤,积极入世,不在乎正统。都被托孤,侍奉两代主人。诸葛亮是被直接托孤,刘备当面遗言,但是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把他吓得冷汗淋漓,从此不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三国志中,相同境遇的是张昭,并没有提到周瑜。罗贯中则改为周瑜被间接托孤,由吴太夫人转告。“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当即把周瑜的档次提升了,也为他今后的悲剧埋下了一个伏笔:他以年轻受重用,底下的臣子当然有嫉妒不平的(比如后来赤壁之战时的程普),历来功高震主,孙权心里难免忌惮周瑜;为了表明自己的忠义,周瑜必须尽心尽力,帮助孙权夺荆州、打天下,战死沙场在他看来才是死得其所。力挽狂澜,三分天下。可

5、以说,有了他们两人的努力,才有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诸葛亮将刘备从困局中解救出来,为他打下了一片江山,联合东吴对抗曹操;周瑜先是辅助孙策开拓江东,又扶持孙权上位,更打败了曹操大军。都是“理想人格”下的悲剧产物,周瑜和诸葛亮的同样优秀有才华,胸怀天下又志不在功名,在充满暴力的世界里都保持着一份文人的儒雅风度。小说创作发展到明代,深受中国中和文化意识的影响,所以罗贯中把这些也注入了角色里,使得他们的思想和性格在文化冲击和融合中产生矛盾,转化为他们的悲剧。二、 “高山流水,知音难求” ,舍身取义的悲剧。友情分“君子之交” 、 “泛泛之交” 、 “生死之交” 、 “手足之交” 、 “刎颈之交”等, 三国人

6、物关系错综复杂,许多人物免不了扯上交情,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桃园三结义,刘、关、张的友情成为多少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最虚伪的是曹操和刘备,这二人在政治上对立,在“青梅煮酒”一段文字中,两人看似朋友交谈却又勾心斗角;最传奇的是羊牯和陆抗,对立的两方将领,居然能做到相敬如宾,相安无事十几年。可以说,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都是为了知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为周瑜写的祭文中, “魂如有灵,以鉴别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非常符合他们为知己而发的心声。 (第五十七回)前面说过,诸葛亮和刘备的知己关系是伯乐和千里马, “诸葛亮的形象既是一个历史形象,也是一个文学形象,但在老百姓心目中,他更多的是作为一

7、个道德形象而存在的。其形象的基本特点就是忠 。 ”“忠”对诸葛亮而言已不再单单是对君王的表现手段,而是忠于这份知遇,毛宗岗在第五十回评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他说:“怀惠者小人之情,报德者烈士之志。虽其人之大奸大恶,得罪朝廷,得罪天下,而彼不害我,而以国士遇我,是即我之知己。 ”诸葛亮在报恩中完善了自己的道德,也让两人的友情得以升华。而周瑜和孙策则更像钟子期和俞伯牙,主动跟从孙策,除了看出孙策有王者霸气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个人有共同理想。想想蒋干当初只因为和周瑜有同窗之谊,就敢请缨去劝降他,而周瑜也没有为难蒋干,可见,周瑜是很看重友谊和人际关系的。孙策和周瑜年龄相若,意气相投,当算得上是情同手足

8、,所以才有了后来托孤的“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3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 ,毛宗岗看到此处,不由得补评了一句“此句补得妙” 。而周瑜的话是:“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 ” (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明明白白说了跟孙策的关系。在小说中,一度重复描写对孙家对周瑜的信任:曹操让孙权送子为质,周瑜认为不行,吴太夫人一句话便肯定了他的话。 (第三十八回)赤壁大战前,是周瑜里挽狂澜,几句话便打消了孙权的顾虑:换成另外一个人孙权可能就不会这么信任了。周瑜的实力固然是一个原因,统治者和部下的信任才是最重要的。(第四十四回)吴太夫人死前,嘱咐孙权说:“汝事子布、公瑾以师傅之礼。 ” (第四十

9、八回)周瑜死后,推荐鲁肃代替自己,而孙权也很大度的任用了,要知道鲁肃可是有着“送荆州”的前科的。孙权对周瑜的知遇,也只是建立在兄长留下的基础上,正如他对鲁肃所说的那样,周瑜等人是孙策得到的人才。 (第五十七回)史记中,记载了不少事例,如豫让吞炭、荆轲刺秦等,在儒家经典孟子中也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可见, “义”在本书中地位之重,为义而拼尽一身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诸葛亮、周瑜与君主的关系中,更多的朋友、知音之义,而不单纯是冷酷的君臣关系。三、 “既生瑜,何生亮” ,主角与配角的争斗悲剧。有人认为三国一书重在塑造“明君贤相” ,诸葛亮虽然出场晚,但是其主角地位昭

10、然若揭。而周瑜出场虽然较早,却是衬托诸葛亮的配角。主角需要支撑起整部剧情起伏,责任重大,也最引人注目,最费笔墨;配角即使再出彩,只能成为“炮灰” 。从政治立场来说,东吴不被承认是正统政权,连带周瑜的身份也变得次要了;从历史角度来说,周瑜死得比较早,他活着的时候,孙权也没有自立为王,东吴政权并未真正建立,诸葛亮在世则帮助刘备建立了政权西蜀,并官拜军师,成就比较大。周与诸葛两人不仅仅斗智斗勇,更是双方地位、背景、能力、甚至命运的斗争。从身份来说,诸葛亮是文官,是刘备集团的代言人,周瑜是武将,是东吴集团的主要军事指挥,双方的联盟是文武相结合的模式,斗争又是文武相争的模式,文武相辅是明线,文武相争是暗

11、线。他们第一回合的交锋,周瑜并未出面,东吴方出现的则是以和周瑜齐名的张昭为首的一干谋士,展开了对诸葛亮不友善的言论攻击。当然,诸葛亮一一驳倒了他们,给了东吴文官一个下马威,也就是说,在“文”上,狠狠的打击了周瑜一把;但是舌战群儒的结局非常戏剧化:黄盖走了进来。黄盖何许人也?东吴老将、后来苦肉计的主角,直接一句话就堵住了诸葛亮:“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搞得诸葛亮也只能讽刺道:“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 ”可以说在这个地方,未出场的周瑜通过黄盖就先跟诸葛亮斗了一下,东吴文官们固然被骂得没面子,诸葛亮4也没讨着什么便宜。 (第四十三回)但

12、这一回合还没完,周瑜回来以后,张昭为首的投降派,程普、韩当为首的主战派,诸葛瑾、吕范为首的中立派相继拜访了他,周瑜并没有直接回答,也没有和他们争执,只是敷衍道:“来日同至府下定议。 ” (第四十四回)这就婉转的省去了和投降派和主战派正面交锋。而后,诸葛亮和周瑜一文一武,终于首次正面了。戏的开端,是两个人的尔虞我诈:周瑜假投降,鲁肃是真不投降,诸葛亮是看戏者;诸葛亮是假激将,周瑜是真愤怒,鲁肃又成了旁观者。可以说两个人都非常聪明,诸葛亮本来是去求人,反而要人先来求他,这个地方改用了铜雀台赋 ,硬是扯上了二乔。诸葛亮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二乔和周瑜的关系,偏偏要以女人相激,用今天我们的话来说,诸葛亮就是

13、在装傻,难怪周瑜要怒发冲冠,欲杀他而后快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也是两个人人品的第一次交锋:兵不厌诈,看谁诈得更高明而已。周瑜不仅具德,才,风度,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操自寻死尔”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是诸葛亮所不能及的。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

14、裂,看关公和张飞怎么死的就知道了。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从实力上来说,两人才华相当,但是诸葛亮一开始就用诈术,人品便显得不那么高尚,身边的人,几乎都是他用诈术团集起来的;而周瑜面对程普的不服,直接拿出了自己的手段。周瑜善用人举人,张昭和鲁肃是他推荐的,手下也培养了大批有能力的人,吕蒙、陆逊当年就是跟在他手下混的,到后来均带上了他的儒雅风度,肯定也受了他的不少熏陶。单看他能容庞统,就可知并不是小气的人。死后,后继人鲁肃、吕蒙、陆逊都大大超过了诸葛亮的后继,刘、关、张三人

15、也相继折在了东吴的手里。如果蜀国再多几个像东吴这样的人才,何至于沦落如此凄惨?不得不让人怀疑起诸葛亮都把人才弄到了什么地方去,还是他太出采了,别人没有显现的机会?“三气周瑜”是两人斗争的白热化,使配角周瑜带着最大的遗憾死去,他也给江东的将领们留下了一笔跟西署的仇:诸葛亮前去吊唁,周瑜的部将都想杀了他,顾忌赵云而不敢下手。除掉刘、关、张的也是曾经跟随周瑜的吕蒙、陆逊,所以说, 三国里瑜亮的对决,在周瑜死后也没有结束,狠狠的打击了诸葛亮一回,这些或明或暗的争斗造成了两个人的失败悲剧。5第二部分 是非成败转头空一、 “天命难违” ,历史真实与人物理想相冲突。在历史上,魏、蜀、吴的失败已成定局,后世的

16、罗贯中创作三国 ,作了大幅度的虚构和改动,诸如把“草船借箭” 、 “空城计”挪用到了诸葛亮身上,把孙坚斩华雄挪用到关羽身上等,但是并没有违背历史,把天下归于西蜀。这就造成了一种“天意不可违”的悲剧,读者明明知道结局已经定了,但看书时还是心有不甘,替人物感到激愤、快意、挣扎、垂泪、失意;正是这种局限于历史,而又不拘泥于历史的创作效果,使得三国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更强烈。诸葛亮和周瑜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种悲剧命运不是任何人强加给他们,而是他们自身思想和性格决定的。儒家讲究的是以和为贵,然而天下统一必然通过战争的手段,许多政权都比当时的西蜀和东吴强大,在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境况下,诸葛亮和周瑜选择了入世,就必须面临着失败和死亡。无论是曹操、袁绍、刘备、袁术等,都有志于统一天下,这个“统一”即是合,合和同音,就连三国演义开篇也说了: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瑜虽然是武官,但也是出名的儒将,其年轻时候就与孙策志气相投,孙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