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_毕业设计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86813 上传时间:2018-04-2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_毕业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_毕业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_毕业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_毕业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_毕业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_毕业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_毕业设计(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第 1 页 共 24 页毕业设计毕业设计 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摘要摘要:本设计采用 AT89S51 单片机实现对霓虹灯的控制。系统由单片机控制部分和显示部分组成。显示部分的 128 个发光二极管成 8 行 16 列矩阵式分布。单片机 I/O 口输出的信号经三极管放大驱动二极管发光。不同的控制信号使发光二极管以不同的方式和花样显示。关键字关键字:单片机 发光二极管 矩阵式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第 2 页 共 24 页Neon Light Controller Based on SinglechipAbstract: This

2、design adopts singlechip AT89S51 to control the neon light. The system is made up of the part of singlechip controller and the part of show. The part of show is 8 lines of 16 row matrix types. Signal from singlechip is enlarged by triode transistor to drive the LBD. The different control signal make

3、s LBD to give out light with the pattern in different way.Keyword: singlechip LBD matrix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第 3 页 共 24 页目录目录第一章第一章绪论绪论.4 1.11.1 霓虹灯发展历史霓虹灯发展历史.4 1.21.2 霓虹灯的原始模型霓虹灯的原始模型.4 1.31.3 霓虹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霓虹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5 1.41.4 单片机概述单片机概述.5 1.51.5 MCS-51MCS-51 的引脚说明:的引脚说明:.7 第二章第二章系统设计系统设计.9 2.12.1 设计要求设计要求

4、.9 2.22.2 总体设计方案总体设计方案.9 2.2.12.2.1 设计思路设计思路.9 2.2.22.2.2 方案论证与比较方案论证与比较.9 2.2.32.2.3 系统组成系统组成.10 第三章第三章 单元电路设计单元电路设计.11 3.13.1 显示部分电路显示部分电路.11 3.23.2 控制部分电路控制部分电路.11 第四章第四章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13 4.14.1 程序流程图程序流程图.13 4.24.2 程序清单程序清单.13 第五章第五章 结论结论.1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5 附录附录 1 元器件明细表元器件明细表.16 附录附录 2 程序清单程序清单.17基于单片机控

5、制的霓虹灯控制器第 4 页 共 24 页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1.11.1 霓虹灯发展历史霓虹灯发展历史可以说霓虹灯的问世是建立在真空及气体放电的技术发展之上的。回顾霓虹灯的发展历史追溯到中世纪时期。1643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切利首先完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真空试验,继后,德国物理学家盖里克于 1650 年发明了真空的获得成为现实,为真空中的气体放电现象研究奠定了基础。1838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弟关注真空中放电现象的研究的真正转折点是 19 世纪后半叶兴起的,1858 年 J.普吕克发表了真空管中的荧光作用论述,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和希托夫等人先后开展了真空中放电现象的系统研究。这一时期,在欧

6、洲一些早期工业革命的国家对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对气体放电的丰富色彩纷纷进行应用性研究,这就是霓虹灯能够得心出现的历史背景。1.21.2 霓虹灯的原始模型霓虹灯的原始模型可以说霓虹灯的问世是建立在真空及气体放电的技术发展之上的。回顾霓虹灯的发展历史追溯到中世纪时期。1643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托里切利首先完成了人类历史的第一次真空试验,继后,德国物理学家盖里克于 1650 年发明了真空的获得成为现实,为真空中的气体放电现象研究奠定了基础。1838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弟关注真空中放电现象的研究的真正转折点是 19 世纪后半叶兴起的,1858 年 J.普吕克发表了真空管中的荧光作用论述,英国

7、科学家克鲁克斯和希托夫等人先后开展了真空中放电现象的系统研究。这一时期,在欧洲一些早期工业革命的国家对气体放电现象的研究十分活跃,特别对气体放电的丰富色彩纷纷进行应用性研究,这就是霓虹灯能够得心出现的历史背景。到 19 世纪末叶,大约是在1893 年以后,在欧洲一些城市分别流行着被称之为“摩尔” (Moll)霓虹灯和“盖塞拉”(Geissler)霓虹灯的原始模型的霓虹灯。在维多利亚皇后 60 寿辰的庆典上就采用了盖塞拉霓虹灯管作为节日气氛的装饰照明使用。这种原始模型霓虹灯采用石墨材料作电极,在管径为 45mm 的透明玻璃管内充入氮气和二氧化碳气。前者发粉红色光、后者发白色光,弯成螺旋或文字图案

8、,也很明亮。由于充入的气体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和电极起化学反应,石墨电极溅射率高,很快在玻璃管壁形成一层薄膜,吸收了填充的气体,使管内气压下降,因此这种霓虹灯的寿命很短,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为了寻求早期霓虹灯寿命极短的解决办法,英、法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对惰性气体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894 年伦敦大学教授拉姆齐与雷利一起证明了氩的存在,并通过分馏空气得到氩;1895 年鉴定了氦的化学性质;1898 年拉姆齐教授又与 M.特拉弗斯发现空气中存在氖,同年还用液态空气分馏法制取了氪、氡。直到 1902 年法国科学家克洛德(Claude)发明用绝热膨胀法使空气液化,并用此法进行氖的工业分离,从此,开创了惰基于单片机控制的霓虹灯控制器第 5 页 共 24 页性气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