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标段二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龙泉环评报告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48393 上传时间:2018-04-27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45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标段二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龙泉环评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标段二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龙泉环评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标段二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龙泉环评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标段二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龙泉环评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标段二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龙泉环评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标段二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龙泉环评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标段二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龙泉环评报告(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项目名称: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项目(标段二)项目名称: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项目(标段二) 建设单位(盖章) :龙泉市龙南乡人民政府建设单位(盖章) :龙泉市龙南乡人民政府 浙江商达环保有限公司浙江商达环保有限公司 Zhejiang Sund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编制日期:编制日期:2016 年年 5 月月 1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表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表一)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旱地改水田项目(标段二) 建设单位建设单位 龙泉市龙南乡人民政府

2、法人代表法人代表 汪* 联系人联系人 罗* 通讯地址通讯地址 龙泉市龙南乡人民政府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138* 传真传真 邮政编码邮政编码 323700 建设地点建设地点 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 立项审批部门立项审批部门 批准文号批准文号 建设性质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迁建 行业类别行业类别 及代码及代码 A01 农业 总用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亩)(亩) 265.8435 亩 垦造面积垦造面积 (亩)(亩) 233.832 亩 总投资总投资 (万元)(万元) 996.3148 万 元 其中其中:环保投资:环保投资 (万元)(万元) 5.0 环保投资环保投资占占总总 投资投资比例比例 0.5 评价经费

3、评价经费 (万元)(万元) 0.15 预预期投期投产产日期日期 2016 年 项 目 内 容 及 规 模 一一、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龙泉市龙南乡下田村。本项目区土壤肥沃,项目区内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或就近引水) ,具备旱地改造为水田的条件。 项目分为土地整理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三大块。工程建成后,使项目区能适应粮食生产、发展农业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进一步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本项目用地规划范围总面积 17.7229 公顷(265.84355 亩) ,垦造成水田面积15.5888 公顷 (233.832 亩) 。 本工程规划新建田坎 (干砌石挡土墙) 1642.83

4、米2299.96m3,修复0.5 米高田坎19458.54 米4621.40m3,新建末级田坎1480.2 米2146.29m3,新建田坎工程量均为暂定,由于项目区存在着现状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田坎砌筑的工程量最终由实际完成工程量经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及结算审核后确定。新建0.30.3米路边排渠 1101.08 米;新建 0.40.4 米灌排渠 2264.29 米,新建 0.50.5 米灌排渠 163.79米, 新建水源地9个, 拦水堰坝1座, 沉砂池9个; 新建田间道1条总长1099.55米 (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新建1.0米宽生产路3266.26米。本项目总投资 996.3148 万元。

5、 二二、 工程工程设设计计 2 1.1 设计任务设计任务 项目区进行旱地改造为水田建设,完善田间防渗工程,合理布置水源地,对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交通工程进行规划和建设,通过土地整治后项目区原有旱地能达到水田标准。 1.2 土地整理设计土地整理设计 土地平整的目的在于:通过平整土地,适应农业更好耕作的需要。平整后的区块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便于经营管理。旱地改造为为水田实施步骤为: 按规划设计的田坎进行测量放样, 将旱地原有的耕作土进行表土剥离并定点堆放,熟土堆放点的下游坡脚用尼龙袋装粘土护挡,防止水土流失,表土剥离厚度控制在30cm左右。田坎基础开挖,砌筑田

6、坎。 开发田块进行蓄水泡田,进行初步田间防渗工程(犁底层)的渗漏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明显的渗漏点应采取局部扩大开挖,清除内部虫害,然后取田泥进行封堵夯实;如果不能检查出渗漏点,应在土地翻耕中加强 “鼓”浆防渗固结,土地翻耕“鼓”浆防渗固次数应以田块达到防渗技术要求(20mm/d)为准;在翻耕、 “鼓”浆过程中对田块内的块石、碎石、植物根系进行进一步清理和捡集。 进行田块耕作层进行翻耕松土(如果在“鼓”浆中已进行翻耕且田块内土质已疏松,可不再进行翻耕) ,修筑防渗田埂,然后进行最终蓄水渗漏情况检查。 1.3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灌溉与排工程设计的目的是保证适时适量提供、并满

7、足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需要的人工补充水量。 灌溉与排水工程有两类,一是水源地工程,其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从灌溉水源中取引出来,该项工程有拦水堰工程、引水管道工程和蓄水池工程等。二是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灌溉工程的作用是将适宜的水(量)逐级输送并分配到田间,这类工程包括灌溉渠道、田间灌溉管道系统等;排水工程的作用是将多余水(量)及时排除,这类工程包括排水渠道及管涵系统等。 1.4 农田水利工程农田水利工程 项目区(标段二)现状排水体系基本上是原始的水沟。因此,项目区必须规3 划设计灌溉、排水系统,解决项目区的灌溉、排水排涝保土问题。项目建成运行后,为了更好发挥本项目开垦耕地效益。项目运行单位或土

8、地流转承包人可以通过有关对口单位帮扶建设微喷灌、提水设施等,为项目运行提供更好条件。 1.4.1 水源地工程设计 项目区(标段二)规划从各区块高处小溪进行引水灌溉,根据现场地形情况布置 5 处水源地通过灌溉渠道及引水管道将水引至各个田块。 1.4.2 排水渠设计 项目区新建排渠 3 条,总长 600.72m;原有排水渠 1546.3 米,修复后可继续使用。设计标准为 10 年一遇,最大 24 小时暴雨二天排至作物耐淹深度。根据浙江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查算 24 小时暴雨均值为 120mm。 排水渠道一般设置于田块中间和靠山体一侧,有利于汇水和排水。 (1)断面设计 排水渠断面设计要求: 流量足。

9、过水能力满足作物需水要求; 流速适当。满足不冲不淤要求; 边坡稳定。不塌、不滑、不发生冻胀破坏; 渗漏损失小,渠系水利用系数高; 适当考虑综合利用; 工程量小,总投资少; 施工容易,管理方便。 1)排水渠横断面设计 项目区排水渠采用混凝土结构,其断面型式为矩形。 2) 排水渠纵断面设计 排水渠纵断面根据沿沟的地形条件、排水渠水位推算结果和横断面设计成果进行水位衔接设计,以保证沿程排水畅通。 纵断面设计时,各级沟道的沟底应满足下列要求:下级沟道的沟底不得高于上级沟道的沟底;上、下级沟道在通过日常流量时的水位衔接应有一定的落差,一般可取 0.10.2m;上、下级沟道在通过排涝设计流量时允许短时壅水

10、,但沟底应尽可能比两岸地面低 0.20.3m。 4 沟、 路一体化, 挡土墙互相借用, 这样既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又能减少工程投资,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又能充分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根据上述排水渠的设计原则,在本项目区内布设排水渠 3 条,总长 319.54m。 3)断面设计 排渠采用 C20 砼浇筑,根据控制的田块面积不同分为两种尺寸,其中编号 P5和 P6 的排渠净宽 40cm,净高 40cm,编号 P4 的排渠净宽 50cm,净高 50cm,上述两种型号的排渠两侧边墙均采用 15cm 厚 C20 砼浇筑, 底板采用 15cm 厚 C20 砼衬砌,底板基础设 10cm 厚碎石垫层。排渠每隔

11、 15m 设一道伸缩缝,采用油毛毡隔缝。 1.4.3 灌渠设计 项目区(标段二)设计灌渠有 11 条,总长 2103.84m。灌渠密度 9.0 米/亩。均为三面光水渠。在各级台地位置设灌渠跌水。灌渠纵贯整个项目区,在各台地引水处、排水处设置进出水口,使项目区整个水系贯通,遇旱可灌、遇涝可排。灌渠两侧边墙均采用 15cm 厚 C20 砼,底板采用 15cm 厚 C20 砼衬砌,底板基础设10cm 厚碎石垫层。灌渠每隔 15m 设一道伸缩缝,采用油毛毡隔缝。 1.5 田间道路工程设计田间道路工程设计 根据工程需要,结合项目区特点,本次规划只考虑田间道(田间二级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田间道路布置原则

12、是尽量和项目区内外原有道路衔接,同时为方便生产,考虑附近村庄的道路情况,以满足交通运输,农机行驶和田间生产及管理的要求。 1.5.1 田间道路设计 规划新建田间道 1 条总长 1099.55 米宽 3.5 米(为水泥混凝土路面) ;新建生产路 3266.26 米。 田间道纵向坡度规划设计标准:一般地区不得大于 8%,极限个别地段最大不得超过 11%; 田间道最小转弯半径 (R) 的规划设计标准: 一般地区 R 应大于 15m,特殊地段 R 不得小 7.5m, 最小竖曲线半径 200m; 路基路面: 路基顶宽为 2.7m+0.8m(路肩) ;填方路堤边坡坡率采用 1:1.01:1.5,挖方路基边

13、坡坡度根据地质情况在 1:0.31:1 范围内;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 1.5.2 生产路设计 5 生产路随地势走向沿原有小路和田块边际布设,与田间道相交,并尽量保证每个田块均有生产路通过田间道与项目区内外主要交通相连。 生产路路面宽为 1.0 米,路面采用 20cm 厚 C20 砼浇筑(或块石砌筑)。生产路纵向坡度规划设计标准:以顺直或缓弯为宜,纵向坡度一般不得大于 50%。 项目区规划新建 1 米宽生产路 3266.26 米。 1.6 地力培肥设计地力培肥设计 依据耕地土壤综合培肥技术规范DB 33/T942,地力培肥工作一般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实可行的规

14、划,逐步实施,以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的目的。 一、地力培肥阶段 地力培肥过程共分两个阶段:保土阶段,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许流失量范围内。如果土壤流失量得不到控制,土壤改良亦无法进行。对于耕作土壤,首先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土阶段。其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种植豆科绿肥或多施农家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红黄壤地区的侵蚀土壤磷素很缺,种植绿肥作物改土时必须施用磷肥。 二、地力培肥方案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当地土壤进行进一步的地力培肥,提高耕地质量,其地力培肥方案有以下两点: 第一 改良土壤质地 (1)做好表土剥离,

15、确保垦造耕地有原地表土覆盖,并增加异地耕作层土壤,保证垦造耕地耕作层厚度达到 30 厘米以上,且大于或等于 10mm 以上地表碎屑物比例在 10%以内。 (2)适当增施腐熟的有机肥,种植豆科绿肥,以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强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强土壤养分的缓冲能力。 第二 科学施肥 (1)根据土壤养分状况,肥料种类及当地农作物需肥规律,确定合理的施肥量或施肥方式,做到配方施肥,原则是以施用有机肥为主,合理配施氮磷钾肥,化肥做基肥要深施并与有机肥混合,作追肥要“少量多次” ,并避免长期施用用一种化肥。 6 (2)科学选肥。当土壤已酸化或必须施用酸性肥料时,可在肥料中掺生石灰来调节,当

16、土壤酸化严重并想迅速增加 PH 值时,可施加熟石灰,但用量为生石灰的1/3- 1/2,且不可对正在生长的植物的土壤施用。 (3)提倡根外追肥,由于根外追肥不会造成土壤破坏,如尿素、磷酸二氢钾、草木灰、硫酸钾、硫酸锌、氯化钙等。因此,一般情况下,用有机肥来提供微量元素,如要施用一定注意不要超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上述的地力培肥方案拟定 3 年地力培肥计划。 1.7 本项目工程特性详见表本项目工程特性详见表 1- 1。 项目特征及主要规划工程特性表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总面积:总面积: 17.7229 公公顷顷 项目项目分为分为:下田村:下田村1个区块个区块 规划新增规划新增水田面积:水田面积: 15.5888 公公顷顷 地地形坡度形坡度:25% 垦造垦造前主要土前主要土地类地类型型: 旱地旱地 垦造垦造后土后土地类地类型型:水田:水田 子子项名称项名称 规划规划 技术指技术指标标量化量化 备注备注 比例(%) 表层土收集 与回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