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百花齐放春满园-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指导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8147738 上传时间:2018-04-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百花齐放春满园-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百花齐放春满园-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百花齐放春满园-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百花齐放春满园-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百花齐放春满园-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指导(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百花齐放春满园百花齐放春满园- -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指导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 :信息技术、 作文教学、 体验 摘摘 要要 :走上教师岗位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处于困惑状态,中学生的作文书写年年出现滑 坡的状态,甚至正常的表达都出现口吃状态,结构简单、内容空洞、词汇贫乏、思想肤浅 等作文写作难题成为他们无法以逾越的鸿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作文教学进行科学化 的整合指导,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效地 开发学生的智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实现语文的教育目标-培养适应新时 代发展要求的富有开拓精神的创造型人才。 作为普通中学的一线教师,传统

2、的笔写口传的教学依旧在有序进行,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 教学的有效整合,达到课堂结构日趋优化,最终达到教学效益日益提高。那么,在新形势 下,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面的作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又如何运用 信息技术与语文作文教学法进行科学化的整合,从而实现语文作文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呢? 下面就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谈些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诱发写作兴趣一、诱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 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我认为,真情实感是作文的原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

3、动力,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 写作的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水平直接影响整体的成绩,孔子说:“知之者 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将文字、 图片、动画、视频等统一 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生写作 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文兴趣的培养不是凭空存在的,它只有通过一定训练量的作文练习,才有可能在不断的 练习过程中产生兴趣。在学生学习负担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作文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师可 以在不同的阶段训练相应的版块,比如说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等设置,如果在适量的训练 中让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学生就会形

4、成一种主动、自觉参与训练的心理动因,从而形成 一种良好的循环状态,从老师的要求变为“我很想写作文的”的心理动因,那就离“我最 能写作文”的境界为期不远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能力和水平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语文课堂可以通过优秀的散文、诗歌、小说等学习,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 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 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 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 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书的行

5、列。 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 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更好地“我笔写我心”,真正感动自己和他人。 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 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 以心验之” ,从而产生体验。 二、优秀范文示例二、优秀范文示例 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多种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 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 这样一个模式下老师是主动施教者,学生则是被动的

6、接受者,借助多媒体教学向学生灌输 知识,学生能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力会很好地体现出来。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学生简便、快捷 地 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进入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混合构 成的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大了有效信 息的接受量。这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 学时,教师如能创设和再现情境,以情激趣,使学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感中,对引导学生 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多媒体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 物生动地

7、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开辟了多 向立体的思维通道,促进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形成、联想想像力的增强和审美能力的提 高。 当然,如果能够 充分利用教材,把讲读课与写作结合起来,使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 模仿和学习的 范文,课堂中组织 学生分析、讨论 好词好句,帮助他们从 文学作品的 语言描写和表达方面入手,掌握 相关写作知识和技能, 从而达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 也可采取仿写、扩写、续写、缩写等形式反复进行训练。通过写作文加深学生对课文 的理解,课文的学习又为写作提供了借鉴 ,巩固观察结果,积累生活经验。 三、听说读写体验三、听说读写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

8、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 信息技术进入了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景。利用口语交际课堂培养学生分析和理 解问题的能力,学案教学让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熟悉的话题让学生 快乐地谈论着,个个说得开心,提高了口语表达的同时也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 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可见学生提笔写作之难,难在无话可 说,难在没有真实感情体验,很多学生感到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很平常,没什么新奇的东西 可写是学生作文的普遍心态,同时也会很迷茫自己的写作方向。一是由于接触社会少,直 接经验缺乏而导致作文“无话

9、可说”。一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过于马虎,享受亲情但没有 用心体会,活生生的素材在身边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另有些学生则把作文看得太神秘, 觉得身边小事不足为奇,不懂得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不善于挖掘平常事中的闪光点。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扩大视野,开阔思路, 扩大生活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 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 刻的情感体验。扩大生活积累,培养观察能力成为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细心留意观察生 活是扩大作文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观察是认识的第一步,唯有观察得仔细

10、认真,才能储 藏更多的写作素材。教师要通过课堂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四、评改强化记忆四、评改强化记忆 利用多媒体当堂评改作文,能大大提高评改的效率。在评讲作文时,我们把学生的优秀习 作展示在屏幕上,作为优秀范例讲评,榜样的力量影响会更积极;或者把典型的流水账作 文展示在屏幕上,供同学们共同分析、讨论、修改;还可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 句、片断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欣赏学习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自评、互评,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由原来的教师一人讲评变成学生多人评讲,这样做远比传统作文教学的简单评 讲更高效,速度提高了、容量变大了,学生的兴趣更浓了。 学生的评改作文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 不断地

11、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 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学生对所写的内 容感兴趣才会有书写的热情,学生有了兴趣,才有表达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 考、意会,并进而创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积累的兴趣,根据导学案的教学步骤,精 心设计从而达到了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3在作文讲评课时,多媒体能直观地展示作品,调动全班孩子参与到评改中来,使作文讲评 课发挥最大的实效。 将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有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 化学习,为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开辟了新的天地。 总之,传统语文

12、课堂教学的统一进度、统一教学要求、统一教学内容,必然导致课堂教学 高度同步化,这极大地制约学生个体的发展。作文教学中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 术,创设写作情境,诱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必然可以更 好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生活的差距,把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融会于五彩斑斓的画面之中,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从而丰 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感到“柳暗花 明又一村”。参考文献: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给语文带来的好处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年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民族出版社, 2004 年 3、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