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089632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外语教学论文关键词:多元互动 双语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而树立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又是外语教学育科研的主导理念。本文主要介绍了 Kramsch 提出的多元互动模式,针对她的理论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目前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此外针对该理论如何运用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文化教学中,本文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引言 目前许多迹象表明,我们正在走向一种所有文明国家共有的“世界性风格”,在许多领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等领域正显示出一种“大同”的趋势。但同时,我们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

2、各国为寻求本土文化认同和维护文化独立所作的努力,不仅在欧洲特别是东欧国家,在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以及其它洲传统的或新兴的移民国家都可以观察到这种倾向。因此,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条件,而树立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又是外语教学与科研的主导理念。 为此,本文简要回顾了西方语言学界对语言文化教学的各种理论,主要介绍Kramsch 提出的多元互动模式,针对她的理论用问卷的方式调查了我国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其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此外针对该理论如何运用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中去,本文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二、理论回顾 西方语言学界对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3、的努力,已经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近三十年来,受各种哲学思潮与语言学,心理学,人种学和后起新兴2的边缘学科的影响,各种语言教学理论应运而生,探讨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化教学也成了当今世界语言教育界关注的热门课题。东西方语言学家和教育家都提出了他们各自的观点,总体而言,他们都强调了语言学习中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Hymes 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出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competence)。ByramMorgan 也指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强化学习者原有的文化一级社会化,也不只是让学习者完全去接受目的

4、语文化二级社会化,而是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立的观念三级社会化。 LouiseDamen 提出“尽管文化导人很少被列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大纲的一个部分,然而,文化学习确实是一个隐藏的议程,它无处不在但又很难辨认,它无时不刻在影响着读者的期待值,洞察力,反应速度以及教与学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它经常会在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地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 G.Robinson 提出“文化教学多面性”(CulturalVersatility)的概念;任何真实的文化学习结果总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即导致变化,就此而言,即文化的变化,叫做“文化多面性”。可见,语

5、言文化教学的结果最终会培养学生具备“文化多面性”,也就是通过语言文化学习之后,学习者本身会起变化。 中国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比如胡适在 20 年代曾强调:“我们学习西洋文字,不单是要认识几个洋字,会说几句洋话,我们的目的在于输人西洋的学术思想,所以我认为中国学校教授西洋文字,应该用一箭双雕的方法,把思想和文字并教。 戚雨村也提出过文化错误的性质比语言错误更为严重。 ” 三、Kramsch 的多元互动模式及其主要观点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以“文化语言学”为旗帜的理论探索,进一步引发了人们3对文化教学策略的深入思考。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和语言外的文化因素都同时进人语言教学

6、的过程,是一个实质性的改变;教学策略由单一对教学内容的考虑扩展到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兼顾,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取代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在这些理论中,上世纪九十年代问世的多元互动模式颇引人注目。倡导这种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 ClaireKramsch 教授。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接连不断地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与专著,讨论外语与文化教学问题。其观点新颖,独树一帜,在西方的语言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Kramsch 的代表作是 1993 年出版的语言教学中的上下文和文化(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在该书中 Kramsch

7、教授承认自己的语言文化观受到了后结构主义哲学思潮的极大影响。后结构主义(post 一 structuralism)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在西方兴起,发展并盛行的一种哲学思潮。该思潮反对固定模式,提倡冲破结构框架的束缚,强调世界的多元性,怀疑所谓绝对真理的存在,从而促进人们思想上的解放。这种以多元共生为特征的哲学思想不仅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而且对语言教学的冲击也难以估量。 在后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Kramsch 提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能,排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之后。文化从学习者开始学习外国语的第一天起就始终渗透其整个学习过程中,一不注意,它

8、会使他们心神不宁,使他们在交际能力方面的缺陷暴露无遗,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理解能力提出挑战。 ”她的观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点: 第一,两分与多元:她认为就外语教学而言,把“语法与交际”, “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 “语言与文化”, “语言与文学”等等人为地列为一对对矛盾阻止了我们采取多层4次与多维的眼光去观察一个问题的整体。其危害在于让教师无所适从。因此她认为用完整的眼光去看待语言与文化这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更有利于把握语言文化教学,使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第二文内与文外:Kramsch 一反过去语言教学中仅注意文本(text)的倾向,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文外(context)。她指出:“教授一种语言

9、就是教怎样塑造一堂课的上下文:这堂课既是单独的个体学习事件,又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教学场景,每个参与者所扮演的角色,教学活动的目的,对话的课题,互动的规范以及各种任务的类别都统统集中在课堂上。通过外语而塑造上下文的各种途径将决定学生被允许探讨,发现和交流的意义。越是鼓励他们发现更多的潜在意义,他们学习的机会就越加丰富。“(Kramsch1993a:67) 第三:桥梁与界限:Kramsch 认为以国为界的文化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容易区分, “架桥”为焦点的教学可能会强化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stereo-types),在文化意识没有被充分唤醒的情况下,对“文化特征”的过分强调可能会使学习者误以为这些“特

10、征”便是事实本身,从而在交际过程中生搬硬套,忽略具体的交际情景和个体。这样,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所建起的不是沟通文化之间的“桥”而是阻碍文化交流的“墙”。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创造双向文化互动的基础。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打破“界限”的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会认识到同一事件可以用不同的参考框架来表示。这种学习,不是单纯模仿和迁就另一种文化,而是在超越本民族文化和另一种文化时,达到“第三种位置”(Kramsch1993a;225)。 第四:一致与冲突:Krarrnsch 要求外语学习者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局限的交际能力而努力,以“操母语”者为榜样,以“随俗”为准则,达成一致。相反,她要求学习

11、者具备一种认识和了解变化多端的多元世界的能力。因此她提倡在文化教学中不以知5识或行为为中心,而应以意识或态度为中心,鼓励文化互动,而不是避免冲突。 四、多元互动模式对中国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 为了试验多元互动模式是否对我国外语教学有积极作用,也为了了解高校外语文化教学的现状,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进行了描写性的调查与研究。我们的调查对象是三年级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英语专业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共 104 份,其中有 4 份问卷学生的回答不完整,已从整个样本中剔除,有效问卷为 100 份。经过调查,我们发现 Kramsch 的多元互动模式,能拓宽外语教师语言文化教学的视野,对

12、提高我国外语教学有着积极作用 首先,根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外语教师在语言文化教学中还是倾向于语言教学。这在问卷调查的第一和第二项中有所体现。第一项:“你认为目前的英语课程能满足你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的需求吗?”仅有 2%的学生认为能够满足。高达 68%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调查第二项:“在英语学习中,如果你遇到文化词汇而导致理解困难,通常会如何处理?”仅有 9%学生选择询问老师。这表明,大部分外语教师解答学生文化困惑的角色没有充分发挥。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与我们的考试制度相关,但也不能否认我们把语言和文化放到了一个对立的位置,使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教学中也一分为二地看待语言和文化,并且有所侧重。针对

13、这种现象,Kramsch 强调用完整的眼光去看待它们并把它们视为一体,而不是把它们看作一对矛盾,会顾此失彼,这无形中拓宽了外语教师语言文化教学的视野,使教师在设计课程时综合考虑,整体教学,不牺牲一方换取另一方。 其次,Kramsch 提倡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主张教师创造课堂的文化环境,师生以不同角色交际对话,发生文化互动。这一点切中了我国目前外语教学的弱点。根据问卷调查第三项:“你认为目前学校的英语教育能使你将来在工作中与外籍同事及6上司顺利交往吗?”仅有 2%的被调查学生表示能够,选择不能够和没把握的占 96%。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用英语与异域文化的人士进行交际仍然存在很大困难,在学生语言能

14、力不断提高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仍然成为他们的障碍,他们仍不能成功地将教室里学到的知识转移到真实世界的交际中去。这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 众所周知,交际时双方的文化背景起着重要作用,如果不懂对方的文化,使用再规范的语法和再优美的语言都不能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我国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文化能力一般低于语言能力,是因为长期以来文化教学滞后于语言教学造成的。虽然各种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把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但由于对文化教学的内容没作具体规定,外语界关于文化教学内容方面的研究也没有一致的意见。因而大纲中没有文化因素细目表,我国也没有建立起与跨文化交际相配套的考试体系。这一切都直接导致了外语教

15、学中文化教学的忽略和无纲可循,这是目前我国外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而有必要在现行的大纲中增补文化因素细目表,作为教学和测试的依据,在各级外语教学中明确文化因素的地位,确定文化教学的具体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各类考试如高考,四六级考试中应适当增加文化内容,也可单独进行评估,从而建立起解决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培养问题的有效途径,以便在课堂上实行“文化互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 第三,Kramsch 认为外语教学活动提供了创造双向文化互动的基础,文化的双向互动离不开母语文化的学习和掌握。而这一点,恰是当今很多学生所缺乏的。近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对异域文化的宽容性

16、和灵活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大有来者不拒的胸襟,倒是中国本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视。学生中普遍存在厚今薄故,厚西薄中的现象。 根据问卷调查第四项7“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文化感兴趣吗?”42%的学生选择了 A 项即很感兴趣,56%的学生选择了 B 项即比较感兴趣。选择这两项的学生占了样本总数的 98%。形成对比的是,大部分问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也不大了解。问卷调查第五项“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吗?你自认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多少?“72%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一般兴趣,一般了解”。4%的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不太了解”两者相加,占样本总数的 76%。选择“很感兴趣也十分了解”的仅占 13%。 而且绝大部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输出母语文化存在困难。调查表第六项:“你能够用英语表达并解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有现象吗?”仅有 2%的学生选择了能够”。55%的学生选择了“没有把握”,还有 42%的学生选择了“不能够”。 我国学生母语文化的欠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体制存在问题外,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是症结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