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地至少8万公顷,分东西两厂,养马2万匹清代“大凌河马厂”横跨辽宁四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88666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7.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占地至少8万公顷,分东西两厂,养马2万匹清代“大凌河马厂”横跨辽宁四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占地至少8万公顷,分东西两厂,养马2万匹清代“大凌河马厂”横跨辽宁四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占地至少8万公顷,分东西两厂,养马2万匹清代“大凌河马厂”横跨辽宁四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占地至少8万公顷,分东西两厂,养马2万匹清代“大凌河马厂”横跨辽宁四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占地至少8万公顷,分东西两厂,养马2万匹清代“大凌河马厂”横跨辽宁四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占地至少8万公顷,分东西两厂,养马2万匹清代“大凌河马厂”横跨辽宁四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占地至少 8 万公顷,分东西两厂,养马2 万匹清代 “ 大凌河马厂 ” 横跨辽宁四市清朝骑兵部队冲向敌军。(剧照) 核心 提示马匹是古代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马背上打天下的清朝来说,马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极为重视马政,于顺治八年设置了大凌河马厂。大凌河马厂横跨今天的葫芦岛、锦州、盘锦、鞍山四市,前后存续了200 多年,为清朝提供了大量军马。如今, 这个曾经见证过清王朝盛衰的养马场已经被城市、村镇和高速公路所取代,那段万马奔腾的历史也鲜为人知。分东西两厂横跨葫芦岛锦州盘锦鞍山“ 我朝养马无须多,上都盐泽大凌河。” 乾隆东巡时留下的诗句,突显出“ 大凌河马厂 ”的重要地位。

2、作为清朝赫赫有名的三大皇家牧场之一,大凌河马厂地域广阔,在鼎盛时期,几乎囊括了现在的盘山县和大洼县的全部,以及葫芦岛市、凌海市、北镇市、黑山县、台安县等部分地区。“ 从顺治八年算起,至宣统年间结束,大凌河马厂存续了200 多年 ,几乎伴随着整个清王朝。 ”4月 18 日,明清史专家、鞍山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张士尊这样告诉记者,他专门研究清朝时期养马场。他介绍,在200 多年的时间里,大凌河马厂的范围不断发生变化,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西马厂和东马厂,其中西马厂是大凌河马厂的主体。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了大凌河西马厂的范围:“ 锦州大凌河牧场,东至右屯卫,西至鸭子场,南至海,北至黄山堡,仍留备

3、用牧马,不许民间开垦。” 其中,右屯卫即今凌海市右卫镇,鸭子场即今葫芦岛市鸭子场村,黄山堡即今凌海市荒山堡村。“ 按照这一范围估算,当时的西马厂东西长约45 公里, 南北的距离窄处有9 公里, 宽处有 30 公里,占地在8 万公顷左右。” 张士尊说。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 ,大凌河马厂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据清圣祖实录记载,扩大的区域内共有60 余个村,每村有二三十户不等。张士尊分析,原区域南面为海,北面为山,右屯卫以东地势低洼,不利于养马,由此可推测新增的只能是鸭子场以西地区。另外,据民国时期编写的锦西县志记载:“ 柳条边在县境穿过, 沈氏家档有,红螺山,在康熙十九年尚属边外,二十二年始行

4、踹补马厂? 之语,则最初之边似以红螺山为界,厥后一再展边,方定于现在地址。” 也就是说,康熙时期,辽西三展皇边,与大凌河马厂向西扩展有着直接关系。相较于西马厂,东马厂设置时间较晚,但放弃养马,垦荒种地的时间较早,因此容易被人忽视。有关东马厂最早的记录是在乾隆二年(1737 年),因当时马匹孳生较多,西马厂不足以孳养,锦州副都统伯尔和图奏准:“ 将广宁所属逼近胡家窝棚长湖地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里,作为马厂,于春令放牧骟马十群之用。”奉天省公署档对东马厂的记载更为详细:“ 东马厂在广宁迤南,距城自四五十里至七八十里不等;东界镇安(黑山)县,西界广宁,南距海二三十里不等,北与(广宁)庄头地段毗连;东

5、西斜长一百二三十里,南北横亘三十里至七八十里不等。”通过这些记载, 张士尊划出了东马厂的大致范围,即东起今台安县和北镇市交界附近的大莲花泡、 小莲花泡等村,北到黑山县以南莽涨湖和高山子镇以北,西至盘山县胡家镇,西北到北镇市闾阳镇以南。他认为,由于东马厂所在地区地势低洼,特别是南部多为退海之地,不适合农业生产,因此,马厂的实际面积要比文献记载的大得多,涉及今天盘山县、台安县、黑山县、北镇市等多个地方的土地。设置时间应从顺治八年开始设立时至今日,人们对大凌河马厂知之甚少,其设置时间也曾存有争议。“ 之前,对于大凌河马厂的设置时间主要有三个提法:一是康熙八年(1669 年) ,二是康熙二年( 166

6、3 年) ,三是顺治五年(1648 年) 。” 张士尊说。张士尊翻阅了大量的清廷档案,发现大凌河马厂的设置时间并非这三个说法中的任何一个,而是顺治八年(1651 年) 。造成学界误解的原因,主要是史料的记载模糊不清。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 “ 康熙八年,(大凌河)设牝马十群。同年,由内务府奏遣上驷院、侍卫司官各一人,前往大凌河直接管理。骟马群各设牧长一人,牧副二人,牧丁十五名。 ” 盛京通志和奉天通志也都采用了康熙八年说。然而,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还有另一番记载:“ 康熙二年( 1663 年)题准: ,锦州大凌河牧场, 东至右屯卫, 西至鸭子场, 南至海,北至黄山堡, 仍留备用牧马, 不许民间

7、开垦。 ?”“ 这样的记载直接推翻了康熙八年的说法,据此我们只能说那一年只是把场内马匹分为10 群。而根据这段话中的,仍留备用牧马?,可以推测出大凌河马厂的设置时间也并非是康熙二年。 ” 张士尊说。有关设置时间的第三个提法同样来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据记载: “ 顺治五年题准:,奉天中前所、前屯卫、中后所三处地亩,令八旗均分为牧场,自东迤西,先给两黄旗,次两红旗,次两蓝旗? 。”张士尊告诉记者, 大凌河马厂隶属内务府上驷院管理,而这段话中提及的牧场分属八旗,因此顺治五年的提法也不对。最终,张士尊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的一份朱批奏折奏为查明大凌河牧厂四至情形据实复奏事中找到了答案。乾隆五十

8、五年(1790 年) ,满臣依龄阿奉旨前往大凌河马厂实地考察后,上奏称:“ 查顺治八年设立马厂以来,杏山、松山至大凌河牧厂东西原制” 由此可见,大凌河马厂的设置时间为顺治八年。半年牧放半年圈养鼎盛时期马匹存栏量约2 万东马厂设置后,大凌河马厂进入鼎盛时期,马匹数量快速增长。据资料记载,大凌河马厂最初只有10 群马,乾隆六年(1741 年) ,发展到46 群。乾隆年间, 每群马的额定数量通常为400 匹或 500 匹。据此推算, 乾隆六年大凌河马厂存栏马匹总数大约有2 万匹。张士尊介绍, 尽管不同时期马匹存栏数量有很大的变化,但就马匹的总数来说,嘉庆九年(1804 年 )之前,一般在1.7 万到

9、 1.9 万匹之间。大凌河马厂的马匹数量如此庞大,且保持稳定几十年,并不容易。“ 奥秘在于大凌河马厂的独特牧养方式。” 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牛广臣告诉记者,一般牧场都是常年牧放,而大凌河马厂采取半年牧放、半年圈养的方式,即每年阴历四月至九月出圈放青,十月至来年三月在官庄圈养。为了保证马匹的质量,每 3年平群(淘汰质量不好的马)一次。同时,为维持马匹数量稳定,规定骒马3 匹蘖生 1 匹,多奖少罚。有意思的是,大凌河马厂不仅养马,还曾放养了50 只骆驼。“ 在过去,军队运送物资需要用到骆驼。但骆驼体型庞大,马见到之后可能会害怕。”牛广臣解释,大凌河马厂这样做的目的是让马熟悉骆驼的习

10、性,避免在战场中发憷。大凌河马厂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马匹,在军事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据史料记载, 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三年,清政府分赏三省士兵大凌河马4000 多匹;咸丰三年,清政府调盛京步兵 4000 名,大凌河马2000 匹,赴天津镇压太平军;咸丰九年,挑选大凌河马1000 匹解送山海关,抵御英法侵略军。然而,由于八旗子弟好逸恶劳致土地流失,生计日艰,乾隆十三年(1748 年) ,清政府决定裁撤大凌河马厂部分马群,将西马厂西界的部分土地分配给附近各城驻防的八旗官兵耕种,大凌河马厂放垦的序幕自此拉开。此后, 大凌河马厂相继被垦殖种田,牧场土地日渐减少,保留的牧场多洼地且草劣,加之官吏不善,致使马匹

11、接连倒毙,其地位日渐式微,战争用马逐渐改由察哈尔牧场领取。同治初年, 东马厂全部放垦,西马厂只保留了一部分牧场。宣统元年,西马厂全部转变为民地。如今,大凌河马场已经彻底湮没在历史中,只留下马圈沟、新甸子、马营子等地名。凌海市新庄子镇马营子村现已和将军村合并,改称将军村。4 月 22 日,将军村党支部书记马玉春告诉记者,他听老辈人讲,清康熙年间,朝廷曾在他们这圈养过马匹,所以村子称为马营子。“ 其实,现在的村名也与养马有关,将军村是由浆洗台讹传而来,原来是给养马的官兵浆洗衣服的地方。”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马营子村曾有一座马神庙,庙里有一块康熙亲赐的大匾。马神庙东南和东北1 公里左右分别有一条路,

12、被称为南马道和北马道,它们也都和大凌河马厂有关。据村里的人讲,这两条路都是大凌河马厂时期走官马的道儿。时隔百余年, 马神庙早就不复存在,南马道和北马道上也已建起了村屯,称为南马村和北马村。 本报记者 /王敏娜延伸实业家李善祥与新式农业大凌河马厂没落之后,有民族资本家看中这块土地,来此经营实业, 这块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东北第一家私人资本经营的农场就诞生在大凌河马厂的土地上。” 上世纪90 年代,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牛广臣说。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 ,清王朝开始大量典卖皇庄土地。当时,浙江民族资本家李厚佑筹集股银60 万两, 承领大凌河马厂7300 公顷土地, 创办了天一

13、垦务公司,将土地垦熟后再卖给农民,以赚取利润。1912 年冬,李厚佑的堂弟李善祥满怀实业救国抱负,辞去镇海县民政长(县长)之职,来到辽西,代兄经营天一垦务公司。1915 年,李善祥成立创立恒康农场,利用所学兴办新式农业。据牛广臣介绍,恒康农场南起新立村的中字屯、甜水井,北至绥丰,东起位字屯,西至小凌河,面积2700 公顷,分设了育新、连三台、凌河3 处窝铺。育新窝铺有房屋八九十间。1917 年,李善祥从天津请来工匠,在此建一座二层小楼,筑起院套作为场部。路西开辟新街,设有杂货铺、当铺、米店、油坊等商号,命名为育新街。连三台窝铺有房20 间,凌河窝铺有房30 间,并设有砖厂。与此同时, 李善祥从改良土壤入手,治理低洼盐碱地,甚至不惜成本挖通了通海的鲇鱼沟。之后,他从浙江雇佣了农民来此试种水稻,使用南方水车,车水灌田,开创了辽西地区试种水稻的先例。至今,在新立、位字屯一带仍在种植水稻。另外, 李善祥还购置了德国发电机,为农场通电,开启了东北农村用电照明的先河,使这片荒原的气象焕然一新。本文照片均为资料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