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与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74423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7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遵宪与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黄遵宪与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黄遵宪与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黄遵宪与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黄遵宪与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遵宪与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遵宪与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遵宪与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2011-04-19 17:57:49 陈捷【英文标题】 Huang Zunxian and the Conservation Mov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Japan 【作者简介】陈捷,日本国文学资料馆文学资源研究系副教授。【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叙述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及其时代背景,利用中日文献记载和保留在日本的文物资料,对清公使馆成员、 特别是公使馆参赞官黄遵宪与这一运动的领导者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黄遵宪日本杂事诗 、 日本国志 中关于日本汉方医学记载的资料来源做具体考察。【关 键 词】黄遵宪日本 汉方医

2、学保存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以后, 新政府为强制推行西方医学, 施行了一系列压制打击传统汉方医学的政策和措施。 面临着政府的封杀政策, 日本全国各地的汉方医生纷纷起来反抗, 以东京为中心, 形成了以争取政府承认传统汉方医学的价值、要求保护汉方医生的生存权利的全国规模的运动,这就是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恰恰在这一时期,光绪三年十二月(1878 年 1 月) ,清朝在东京设置驻日公使馆。以公使何如璋、 副使张斯桂和参赞官黄遵宪为首的清朝外交官们在处理各种外交事务的同时,积极观察、了解日本历史文化和明治维新以后各种社会现实,广泛结交日本各界人士。 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的骨干人物中,也有不少人与清朝驻日公使

3、馆成员们建立了友好、密切的联系。与日本汉方医学界人士的交往既丰富了公使馆成员们对日本历史及现实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这些著名汉方医生与清国公使馆的往来对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将在简要介绍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及其时代背景之后,利用中日双方的文献记载和保留在日本的文物资料,对清公使馆成员、 特别是公使馆参赞官黄遵宪与这一运动的领导者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黄遵宪日本杂事诗、 日本国志中关于日本汉方医学记载的资料来源做具体考察。与日本汉方医学界的交流虽然只是黄遵宪在日期间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但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不仅可以使我们

4、比较具体地认识黄遵宪及其同僚们是如何与日本知识界交往、并如何通过他们了解和观察当时的日本社会,而且可以从一个侧面考察黄遵宪等人作为中国近代首次派往日本常驻的外交官, 在文化层面上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从而加深和丰富我们对黄遵宪以及清公使馆成员们驻日期间文化活动的意义的理解。一、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及其时代背景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政府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西洋医学,一方面对传统的汉方医学不断采取压制打击措施。明治八年 ( 光绪元年,1875)二月和明治九年一月,政府两次向东京、 大阪和京都三府及全国各县下达有关医师考试法的通告,这个考试法规定,凡希望申请医师开业执照的人,必须通过理化、解剖、

5、生理、病理、药剂和内外科等七种西医科目的考试。明治十二年 (光绪五年,1879)二月,又公布了更加详细的医术开业考试规则。按照这一系列新法规,学习汉方医学的人也必须先通过西医科目的考试才能取得开业执照,这就迫使汉方医生的子弟们只好放弃汉方医学的学习转而攻读与考试有关的科目,实际上造成了汉方医学后继无人的危机, 把汉方医学逼到了极为困难的处境。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明治十二年 ( 光绪五年, 1879)三月,山田业广、清川玄道、森立之、浅田宗伯等当时最为著名的汉方医生发起成立了汉方医生的组织温知社,在研究汉方理论和交流治疗经验的同时, 共同商讨汉方医学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温知社成立后不久便发展成为全国

6、规模的组织,以此为据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抵抗明治政府医制改革、 维护汉方医学生存发展权益的明治汉方医学保存运动。但是,明治十六年 ( 光绪九年,1883)十月,日本政府发布了第三十四、 三十五号太政官布告,公布了医师执照规则,日本汉方医学的生存之路被封塞,全国各地汉方医生纷纷停业或失业, 汉方医学从此走上衰退之途。 不久以后, 温知社的中心人物森立之、清川玄道等相继去世, 很多会员因失去希望而离会或拖延交纳会费,温知社于明治二十年 (光绪十三年, 1887)一月宣布解散。温知社宣布解散的第二年,在宫廷内担任皇族侍医的浅田宗伯等汉方医生以改革养育方法为名被解职,汉方医学界最后的一线希望也随之消

7、失。明治二十三年 ( 光绪十六年, 1890),在日本首届议会召开之际, 为向议会请愿要求颁发和汉医师开业执照,全国的和汉医学医生组织召开了帝国和汉医总会,并在翌年第二届议会召开时提出了医师执照规则改正法案。但是,这个改正法案在明治二十八年(光绪二十一年, 1895)的第八届议会上被否决,日本的传统医学从此进入了濒临灭绝的黑暗时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清朝驻日公使馆员与日本的汉方医生们建立了友好、密切的关系, 对日本汉方医学保存运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以下,首先对公使馆成员与日本汉方医生之间的交流进行考察。二、清朝驻日公使馆与日本汉方医学界的交流清朝驻日公使馆设置之后, 因为公使及公使馆员们习惯

8、于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和西洋医学相比, 对日本汉方医学更具亲近之感,所以在生病时总是延请浅田宗伯、远田澄庵等汉方医生治疗。 由于这层关系, 这些汉方医生经常出入清公使馆。森立之、今村了庵及浅田宗伯等温知社的领袖也经常应邀出席公使馆的诗酒宴会。通过日常的诊疗和交际, 公使馆员和汉方医生之间建立了非常亲密和相互信赖的关系。日本明治前期重要的史学家重野安绎( 号成斋 )在为明治十六年 ( 光绪九年,1883)重阳节清公使馆召开的宴会所作的癸未重阳宴集记一文中记录森立之在宴会上的情形时写道:枳园龄七十有七,矍铄善饮,醉谑纵横不可当。方其谩骂快心,轩眉耸肩,手舞足踏,交椅欲倒,举坐为之哄然。这段描写不仅

9、写出了森立之豪爽洒脱的性格,也传达了宴会上自由阔达的气氛。黎庶昌在为森立之自作寿藏之纸碑所作的文章中也说:日本森君立之, 笃信好学。喜聚钞本古书, 点勘证订。自少至老,卷尝在手。迹其生平事业,若隐若仕,界于医儒之间。表达了黎庶昌对热心于收集和校勘古书的森立之的理解与赞赏。另一位著名的汉方医生今村亮( 号了庵 )的诗集了庵剩稿 卷一中有寄清人二首云:只道天涯如比邻,如今初信此言真。幸逢公事清闲日,诗酒相陪情更亲。文物典章天下垂,岂同英佛竞新奇。从来太巧翻为拙,今日洋人知不知。这两首诗在表达与清公使馆的友人一起饮酒吟诗的喜悦之情的同时,通过与保守文物典章的中国人相对比, 对竞巧争奇的西洋人加以批判

10、。 从这些例子也可看出公使馆成员与汉方医生们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这些交往,公使馆员们对日本汉方医学的水平之高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明治十三年 ( 光绪六年, 1880)五月出版的温知医谈第十三号中,浅田宗伯在介绍了当时在上海经营药房的友人岸田吟香关于中国医疗现状的来函之后报告:“近来清公使馆有患者,招余前往,与两大臣笔话。”并介绍了在清公使馆与公使何如璋、 副公使张斯桂以及参赞黄遵宪之间的笔谈内容。据浅田宗伯说, 张斯桂告诉他:敝邦医流当时乏著作,可称大家者稀。如足下富于著述、学术传播异方,故吾辈不携引医流而托治疗之事于足下。可见使馆人员对日本汉方医生的信任。公使馆随员杨守敬也曾对森立之说:贵邦诗

11、文较之我国似不及, 而医道则过之。 而贵邦今日攻诗文者尚不少,而医如公者反无闻焉,所以深怪之也。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 当时清公使馆的外交官们通过与森立之、浅田宗伯等人的交往, 对日本汉方医学的临床水平有所了解并表示赞赏。与当时中国医疗水平低下的现状相比较, 他们认为日本汉方医学的水平较高,日本的医术比中国高明,但优秀的医生却得不到社会上的承认。清公使馆员们的这种认识, 对在明治政府的压制政策下奄奄一息的汉方医生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支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公使馆及其周围的中国人对中国传到日本的医籍、日本医家学者对这些汉籍医书的研究考证以及日本汉方医学中与中国传统医学不同的诊疗方法表示了浓

12、厚的兴趣。 特别是对在中国已经失传但在日本却有流传的中国古典医书以及江户中期以后的考证学派医师们对古典医书的考证、注释的价值加以瞩目。 例如,曾经学习过医术的公使馆随员沈文荧注意到日本汉方的诊断方法中有腹诊的方法, 与中国的中医一般采用的望、 闻、问、切的四种方法不同,对日本江户时期的著名医生多纪元坚的著作诊病奇侅大加赞赏。因为诊病奇侅原文为日语, 所以沈文荧建议多纪元坚之子多纪云从的弟子松井操将其翻译为汉文。松井操也希望能将此书介绍到中国与朝鲜,并进一步介绍到西方,所以答应翻译此书。 明治二十一年 ( 光绪十四年, 1888),松井操将自己的译稿拿给前来游历的傅云龙过目,傅云龙大加称赞,劝他

13、尽快出版。于是,松井操找到与公使馆关系密切的中国商人王仁乾,由王仁乾主持, 以活字排版印刷, 并于回国时带回中国。 诊病奇侅 除了沈文荧光绪四年 (1878) 在日本时写下的序文外,还有傅云龙及公使馆随员孙点、廖宗诚等人的序文, 从这些序文可以了解到,该书从酝酿翻译到正式出版均与清公使馆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将诊病奇侅翻译成汉文的松井操,近藤修之助撰明治医家列传中记有这样一段逸事:问先生以学历,先生曰:“予健忘,一无所记。昔日之事今已遗忘殆尽。”再问:“先生自身之姓字亦忘者,何也?”怡然对曰:“无可答也。”(11) 在松井操的微笑中, 我们可以体会到受到政府压制打击的汉方医生们的苦痛和绝望。处于

14、这种心境之中的松井操决心把日本传统医学的腹诊方法的集大成之作诊病奇侅翻译成汉文,以便将其介绍给中国、朝鲜,并进一步介绍给西方世界,这一行动中寄托了他希望在日本之外为日本汉方医学留下一线生机的寓意。如果联想到诊病奇侅的出版与温知社的解散恰恰发生在同一年这一史实,我们一定可以理解当时松井操的复杂心情。日本汉方医学中基本的诊疗方法腹诊法通过诊病奇侅汉文版的出版才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但是实际上, 中国人知道腹诊的方法并不是从这时开始的。明治五年 (1872) ,多纪元坚的弟子、 长崎的汉方医生冈田篁所到中国旅行时,曾为苏州的收藏家顾承 (字骏叔,号乐泉 ) 看病。据他的旅行记沪吴日记记载,当他准备用腹

15、诊方法诊断时,顾承却提出“乞隔被而候”的要求(12) 。清国公使馆的有关人士积极鼓励和协助向国内介绍苏州文人顾承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腹诊方法,这与他们在日期间对日本传统医学的经验、见闻和理解是有密切关系的。综上所述,对于濒临灭亡危机的汉方医生们来说,清公使馆成员们的善意和高度评价,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安慰和支持。 从上文引用的今村了庵诗作中也可以看出,日本汉方医生们与公使馆成员之间有着比较相近的价值观,在思想感情上容易产生共鸣,因此, 他们纷纷将自己的诗文或著作拿来请公使馆的中国人订正、评论或撰写序跋,并为能够得到清国公使馆员的称赏而感到自豪。明治十二年 (1879) 七月二十日横浜每日新闻 刊载了

16、这样一条有关著名汉方医生远田澄庵的报道:东京牛込远田澄庵师以治疗脚气睥睨一世。去秋支那公使何如璋弟某氏罹此疾,病已危笃,经师之治疗得全愈。何如璋氏归国前特为挥毫,书“阳春有脚”四大字行书题额相赠,以为谢礼。题额长一间,高二尺许,并有小字颂扬澄庵氏之高名。平日常揭表于玄关正面,甚为堂皇(13) 。按这里所说的脚气指湿脚气病, 是一种类似维生素B缺乏症的疾病, 除手足麻痹、下肢沉重、行动困难等神经症状外,还会有心悸亢进、血压低等循环器官症状,甚至会引起被称为“脚气攻心”的急性心力衰竭,严重时造成死亡。德川幕府第十三代将军德川家定、 第十四代将军德川家茂均死于此病,明治天皇也患有较为严重的脚气。 脚气病为明治时代日本社会的一大疾病,明治政府专门在东京设立“脚气病院”,由汉方医远田澄庵、今村了庵和西医佐佐木东洋、小林恒分别负责治疗, 以比较汉方医与西医的治疗效果。在这种由政府造成的汉方医与西医针锋相对的竞争局面中,特意将何如璋为答谢诊疗赠送的匾额挂在玄关正面,这一行动本身既表现了远田澄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