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大可乡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8072291 上传时间:2018-04-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林县大可乡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石林县大可乡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石林县大可乡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石林县大可乡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林县大可乡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石林县大可乡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摘要 玉米是增产潜力较高的旱地作物,介绍了大可乡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好玉米生产中作物与环境、个体与群体、宏调与微调 3 个关系的对策,以期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关键词 玉米生产;存在问题;对策;云南石林;大可乡 石林县大可乡年平均气温 16 ,10 的积温 4 998.1 ,年降雨量 987.9 mm,年日照时数 2 539 h,每年 3 月 1015 日,气温稳定通过 12 ,5 月上旬至 8 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 21 。大可乡玉米常年 45 月播种,910 月成熟,其光热、水资源条件对玉米生产较为有利,旱粮增产潜力较大。 1 生

2、产现状 大可乡玉米生产大体上经历了 3 个阶段。一是稀植低产阶段。玉米的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水平低,耕作粗放,群体偏小,种植 3.75 万4.50 万株/hm2,单产的提高主要依靠单株生产力的发挥,产量 4 5006 000 kg/hm2。二是密植中产阶段。玉米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精耕细作,玉米出苗率得到保证,单产的提高主要依靠群体密度的增加,种植 5.25 万6.75 万株/hm2,产量 6 0007 500 kg/hm2。三是高密植高产阶段。玉米生产条件大为改善,通过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玉米生产的主要环节人工控制程度增加,地膜覆盖,育苗定向移栽,规格化密植,高产杂交种应用,

3、新型农药及植物生长素的推广,为高产创造了条件。单产的提高既依靠增加群体密度又不降低单株产量,并采取各种措施克服高密度下的消极影响,达 7.2 万9.0 万株/hm2,产量 7 50012 000 kg/hm2。 2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单株生育差异度大。在高密度栽培中,随着密度的增加,个体与群体矛盾尖锐化,植株的生长发育也出现剧烈分化,部分植株长势变弱,穗部性状变劣,粒重减轻,单株生产力下降,甚至苗而不穗,形成滑秆。二是施肥不平衡。作物对各种矿物元素的吸收是按比例进行的,各种元素对作物同等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高产玉米对地力消耗较大,往往会出现个别元素的缺乏1-2,限制了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表现

4、为肥料元素的比例失调或者后期脱肥。三是植株易倒伏,病虫害加重,授粉不良。由于高肥高密植,株间光照变劣,株高增加,茎节变细,中后期易倒伏。高密度条件下,株间湿度大,有利于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锈病、玉米螟虫、蚜虫的危害。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在密度增加的条件下,雌穗以上的叶片密度增加,相互遮掩,影响花丝授粉。四是报酬递减。高产对土壤内在肥力消耗较大,容易导致土壤衰竭,单靠增加无机养分来实现高产,成本大大提高而效益降低。 3 对策 3.1 协调好玉米作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大可乡玉米高产地集中分布在大月牙山河、小沙河、雨落甸、黑古塘、大密枝、大凹子、阿慈等村组,这些村组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农田生态环境。玉米

5、高产地所处的环境条件(光、热、水、土、气等)因素,能满足玉米生产有机物、转化太阳能、储备物质能量的需要。这些村组玉米播种出苗期 45 月光热丰富,玉米生长成熟期68 月雨热同季,大部分旱地已建成水浇地,能保证提早播种增热量,充分利用夏季的光热条件,积累干物质。同时,这些村组多数实行一年两熟连作制,前作烤烟施肥重,土壤余力大,部分地块还种植绿肥、蚕豆、豌豆等养地作物,有利于地力的恢复,土壤熟化程度高,耕层深厚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高(3%以上),能稳定地为玉米生长3提供各种养料,并且这些村组以生猪为首的畜牧业发展较好,保证了有较多的有机肥返回农地,补偿了高产农地的地力消耗,维持了地力的经久不衰,这

6、是实现高产的物质基础。 根据以上作物与环境协调统一的原理,高产栽培中,应按品种的生长习性,合理密植,择土种植。一是从株型来看,在高密度条件下,要兼顾叶层间温度、群体内照度和通风性能的最优化,根据品种株型安排田间种植密度,中矮秆型品种偏密,高秆型品种偏稀,有利于品种潜力的发挥。二是从品种需肥习性看,高肥型品种宜安排在肥力较高的冬闲地、绿肥地、油红土地,中肥型品种宜安排在土层深厚的麦茬地、老红土地,低肥型品种宜安排在红沙地、麦茬缓坡地等,以求适土适种3。三是从品种生育期看,晚熟种宜安排在谷雨立夏头播种,中晚熟种安排在立夏中播种,中早熟种安排在立夏尾播种,使各品种的几个主要生育期都安排在最佳光热时段

7、,高产才有保证。 3.2 协调好玉米作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玉米的产量既与个体产量有关,但又不是直线相关,既与群体数量有关,但又不仅取决于个体产量的简单数学相加,而是个体与群体对立和统一的结果,高产栽培就是以这种对立统一关系为依据的栽培。群体既提高了作物对环境资源(光、热、水、土、肥)的利用能力,又提高了作物对不良因素的耐受能力(对病虫损害的补偿、对杂草的抑制、对风力损害的削弱),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这是群体与个体相统一的方面。但个体与个体之间为争夺营养空间的矛盾,随着密度的增加或个体植株生长量的加大而剧烈起来,通常是以自然淘汰个别瘦弱植株,抑制部分植株生长发育(空秆、不结实),削弱个体生长量

8、来确保群体的发展,以保持一定的生产力。然而这种群体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当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单株所占有的营养空间已不能满足个体生长发育需要,或者群体内环境已恶化为大大不利于植株生长,反4而有利于某些病虫害的滋长,那么群体生产力将随着其对立面对生产力的破坏而下降,这也是对立面转化的一种方式。 个体与群体矛盾统一关系,在生产中用穗数、穗粒数、穗重、千粒重、滑秆率等指标变化来表示。据研究,密度与穗数、密度与产量是一种回归关系,因此可以利用数学模型考查个体与群体各种矛盾协调统一的最佳结合点或相对平衡点及处理方法。根据回归函数方程,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当密度不断增加时,单株间矛盾尖

9、锐化,单株生长受到削弱,密度超过一定范围,单株生长的衰退已影响到群体生产力的提高,再继续增加密度,产量反而下降,这时适当降低群体密度,采取一些必要措施,调整个体与群体关系,确保个体生长,产量又会增加。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生产条件的改善、玉米紧凑矮健型或大穗大粒型良种的培育成功,玉米产量再提高的发展途径必然是探索个体与群体更为协调的密中偏稀高产栽培措施。 3.3 协调好玉米作物栽培的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关系 高产玉米是在人类的强烈干预下,物质能量高效率运转的农田生态系统,开放度很高,也不稳定。高投入标志着人类干预自然过程的强度,高产出则是生物学规律发挥的结果,高投入必须在自然规律所能接受的范围内,

10、才能实现高产出。盲目地加大投入,例如增加播种量、肥料、施药量、耕作次数、复种茬口等,超出一定的量即构成对自然过程的冲击,其结果是报酬递减、地力衰退、病虫害突发、产量下降。因此,在实现高产目标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宏观调控与微观调控的关系,注意基本密度、基本施肥量总量控制,微观改善,协调平衡,重点处理好高密度高产栽培中所暴露出来的新矛盾,以达到挖掘生产潜力、稳中求高产的目标。 缩小株间差异,提高生长整齐度。一是提早播种,培育壮苗。争取 4 月 15 日至 5月 15 日这段最佳光热期播种,在 5 月中下旬雨季来临之前,有一个充分蹲苗的土5壤条件,促进根系深扎,苗架蹲实,整齐健壮。二是规范栽培,合理利

11、用土地。采用规格化播种或育苗移栽定向密植,确保单位面积上的植株均匀分布,每一个单株都能平均占有营养空间,加上选择质量较高的种子或育苗移栽,淘汰弱苗,生育前期保持苗株整齐度,缩短中后期分化时间,降低滑秆率,实现挖潜高产。三是前期追施偏肥,抑强扶弱,后期拔除弱苗,保优汰劣。在玉米生长前期或中期,对瘦弱植株及时追施平衡肥,以促其转化为壮苗。生长后期的弱苗,已无结实能力,应及时拔除,以利改善株间环境条件。注意施肥的合理比例和合理分配。一般在施农家肥 30.037.5 t/hm2 的条件下追施氮磷钾肥,比例为 311。折合尿素 1 200 kg/hm2,分 34 次施用,即种肥 225300 kg/hm

12、2,苗肥、拔节肥、穗肥合计 900 kg/hm2;折合普钙 750900 kg/hm2、钾肥 300 kg/hm2,作为种肥一次施用4。预防倒伏,栽培上注意挖沟培土,刺激茎基次生根生长,同时在抽天花前 35 d,喷施玉米健壮素,进行人工调节。人工辅助授粉,开花吐丝期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单株结实力。综合防治病虫害,注意选用抗病品种、保健栽培,有效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培肥地力,合理轮作,增施农家肥,以保持土壤的潜在肥力,保障稳产高产的需要。 4 参考文献 1 李淑秀,贺纯武.作物栽培学(南方本)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 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 计克有,武利航.陆良县玉米高产创建样板浅探J.云南农业,2010(4):9. 4 邓小华.永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作物研究,2000(4):38-3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