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基龙天佑故居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23910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0.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基龙天佑故居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保基龙天佑故居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保基龙天佑故居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保基龙天佑故居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保基龙天佑故居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基龙天佑故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基龙天佑故居(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基龙天佑故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文化遗存较为丰富。部分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更是盘县一个重要的民间历史文化遗存,极具修复重建价值、龙天佑故居的历史和景观的概况龙天佑( 1644-1690 年),彝族,世袭土司,自幼聪敏过人,习武善战,清康熙十八年( 1679 年)归附清王朝,征吴三桂有功赐以总兵爵位,人称龙总兵,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光禄大夫左都督,享正一品衔。据说,龙天佑在八大山用簸箕选址后,明末初期从善德营搬至簸箕营,搬家时没有请簸箕营的人帮忙,直接用本族的人和下人一个连着一个从善德营排成队站到保基营,将房屋拆散后一个传给一个递过来,从此祖祖辈辈在簸箕营定居。龙天佑故居为上房、大堂、二尝

2、居二堂两侧,所有的房屋都为木结构,门窗上都装饰有精美的木雕图案,房屋的浆坎石都是从外地运来的花岗岩和黄色的粉石,都雕刻有富贵牡丹和龙凤呈祥等图案。上房为主人居住,大堂二堂用来审案和办公、有专门用来关押犯人的土牢和专门用来训练的场地,整个旧居占地约10 多亩、一门轩、箱房和抄壮丁场所,所有正房都是一个门向,两所箱房分别龙天佑故居搬至保基营后和杨家访住在一起。1921 年杨家有两兄弟(杨三妹、三四妹),苗族,两兄弟化装成和尚,在娘娘山上修建一座寺庙,以积公德为名,意想聚集苗族同胞助自己一臂之力,畜意造反。后来被人发现,有人来报龙家,龙家得知后和杨家掀起了战争(俗称娘娘山苗匪反),当时龙天佑的后人龙

3、云楼时任盘县民团指挥,打败了杨家反军,败军放火将杨家的房屋和龙家的上房、大堂一起烧了。这次事件后省府拨款重新修建但远不如从前,也只重新维修了二堂和两所箱房和其他住所。解放时期,一所箱房被火烧了,另一所至今尚在。龙天佑故居正房前有棵古桂花树古柏树,古树如虬龙盘绕,枝繁叶茂覆盖着整个庭院。龙天佑故居是代表保基乡历史文化标志性的古建筑,是村民们引以为豪的休憩纳凉胜地,更是保基乡难得的一个人文与自然互为交融的景观。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的公社和教育部门,学校的一些领导。受到文革当中的“破四旧”错误思想的影响,龙天佑故居曾经用来做过保基学校,解放后正房的(二堂)一半为保基公社(乡)的办公所在地,另一

4、半为供销社,1992 年为保基乡敬老院,现今还保存着,训练场所后为保基学校的所在地,村民们对此无不深感痛惜。二、修复重建保基龙天佑故居的意义和理由1、当前我县新农村建设正是如火如荼,建设新农村更应继承和体现村庄的历史文化和个性。保基龙天佑故居既是一个具体建筑,也是一个风景名胜,更是一个人文昌盛的物化标志。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最具个性的建筑景观,使它变为乡史民风教育的一个载体,也为村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实在是民心所愿、民心所向。2、龙的一生,振兴光大前业,竭力建功于国,矢志报效,皇上特恩赐以总后关防左都督号。数年以来,汉彝安堵,商贾通行,共乐数宁,夜不闭户,虽薄海内外,无不向风

5、者,都称颂龙天佑的为人处事之道,然一隅倾心,使其革面。龙之勤劳,不可泯焉。龙的丰功伟绩及神奇传说至今仍流传于乌蒙、沾益、武定、亦佐等地,深受广大百姓的敬戴。龙天壁已腐朽,屋顶瓦片已基本凋落,为使该文物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进一步申请国家级保护文物。鉴于此,建议县政府投入资金伍拾万元,批准修复重建保基龙天佑故居古建筑。佑故居于2005 年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但一直以来没有人维护,现故居破旧不堪,经日晒雨淋、风吹雨打,故居四名称来历保基苗族彝族乡在明清时属于普安州管辖。明末清初,吴三桂进剿水西彝族地方政权,兵犯普安州,时州同知居住善德营,其地深受其害,州同知龙天佑将营址迁至簸箕营(保基)去居住。传说

6、龙天佑土司选择居住地时,背了一个大簸箕到八大山择地,上到山顶后正值狂风大作,龙土司将簸箕随风抛出,簸箕随风飘了三天三夜才落地,簸箕落地的地方就定为居住地,此地四周群山环绕,“尤如营垒”,中间平坦,形似“簸箕”,故称“簸箕营”,故名为“簸箕营”,此名沿续至解放前夕,后发生了变化,叫其谐音得名“保基营”,简称保基。彝族土司制度,元代为推行阶段,明代为盛行阶段,明末清代转为土流分治、土流并治,清雍正年间,贵州境内几乎全部都改土归流,唯有盘县境内的龙土司紧跟形势,世代忠于朝庭,未被改流,明清都得到皇上的信任,并委以龙土司代代管理当地事务。直到民国时期的 1924 年土司官府衙门尚存,后被娘娘山苗民起义

7、军烧毁,但至今还有遗址。龙土司家以龙天估为杰出代表,清代升为正一品总兵官,其墓碑尚存,在保基乡天生桥处。南京籍与湖广籍云贵的人互相问起来:“你们的祖籍来自什么地方?”有的回答“我们是南京籍。”有的回答“我们是湖广籍。”有的说“我们是浙江籍。”如果再问:“你们的祖先是如何来的?”回答:“是明太祖朱元璋皇帝调北征南来的,或调北填南来的。初步作了个估计,现盘县人60% 以上都是南京籍或湖广籍。朱元璋称帝首都在“应天府“。朱元璋过世,是长孙朱允炆做皇帝,不几年被其叔朱棣夺了皇位,将“应天府”改为“南京”,迁都北平,又将北平改为“北京”。朱元璋调北征南时,明军是从应天府出发的,在贵州落业的20 万明军成

8、了一世祖,所以多数人家的族谱写着祖籍“应天府”,这是符合历史的。有的族谱将祖籍写成“南京”,这也不错。因为“应天府”已改成“南京”了。有人说:“调北征南来的是30 万人,南京就有这么多人当兵吗?”有关历史学家解释: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作了多年的准备,把南京周边行省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等处的兵源集中在南京珠市巷、柳树弯等地训练,来到云贵的人,多讲出发点“南京”,代代相传为“南京”。许多族谱中把珠市巷写作“猪屎苞”、“猪市巷”、“竹市巷”、“书市巷”、“朱氏巷”等等。有的老同志为寻根觅祖,到南京亲自考察过,考证南京有个小西门,也叫聚宝门附近确有一个“珠市巷”,明洪武年间这条巷子是卖珠宝的地方,故称

9、“珠市巷”。而不是买卖猪的巷子,也不是专供拉猪屎的、卖竹子的、卖书的巷子,更不是朱家住的巷子。如今居住在盘县的“南京人”,从洪武十四年征南来的已有600 多年的历史,极少数“南京人”已传至25 27代,这是符合规律的,但多数姓氏的“南京人”族谱中只有12 18 代人,如果从清代算起来差不多,从“洪武”算起相差甚远,原来的十几代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有的姓氏在修谱中直接提出望后人云弄清楚,这确实是个谜团。但有的人是这样理解的:原调北征南是针对云南梁王的,首先是在云南定居,后才迁住贵州的,所以在云南这段未计入;另一种原因是说因灾荒战乱,丢失了家谱,而不知前面的代数;还有的说,因军屯管理甚严,纷纷逃离了

10、军屯,而埋名隐姓,迁住盘县的也不敢吐露真情。到底是何原因,许多学者也还在研究之中。湖广籍也有类似南京籍的情况。“湖广”到底是指哪些地方,有人说是指湖南、广西。元朝中国为11 个行政省区,“湖广”就是指“两湖”,即湖南和湖北,也含安徽部分区域。朱元璋调北征南时,胡海洋任湖广总督,胡从湖南出兵5 万余人,这部分人留在贵州,参加了军屯,又加上“调北征南”,湖广来的人也不少。征南填南来者自然成了留黔的一世祖。湖南、四川距贵州很近,除了调北征南、调北填南来的,经商来者也不少。南京籍也好,湖广籍也好,川籍也好,都是明初开拓贵州的主力军,普安州更不例外。明代与现代贵州属于西部大开发之列。明初洪武年间贵州的开

11、发受益很大,特别是普安州地处云贵的要冲,卫所屯田使普安州获得前所未有的开发。放弃旧普安治所,选择在纳牟山下建立了卫城,其后又变为州城,普安州的建立那就相当于现代的地级市。州城又带动了所城的发展,屯田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匠户”又推动了各项建筑业的发展。盘县老城就是洪武年间开发的产物,600 余年为盘县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北门城古楼古迹在贵州数一数二。洪武年间的开展,可以说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次。明代过后,清代未留下深刻开发的痕迹。只是巩固而无提高。民国时期的抗日战争,滇黔公路的开通,大专院校、军事工业内迁到贵州,给云贵带来技术,培养了人才,盘县还修了飞机场,每天上千名运输车辆通过盘县,使盘县人开阔

12、了眼界,也带来经济的发展,不管开发力度大小,也算第二次开发。建国后,由于苏修、美帝妄图要发动对中国的战争,中国提出要“深挖洞,广积粮”的战备思想,不少大工业内迁到四川、贵州,许多大专院校也来到贵州兴办。为支援工业的发展,几万名煤炭工人来到盘县开发煤炭资源,为盘县奠定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地方基础设施也得到较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可算是盘县的第三次开发。这三次大开发,主要是军事方面的需要,一但形势缓解,后续开发就停止。如抗战时期修建的旧普安飞机场,早已废弃成为一片荒地,更不要说飞机的踪影了。从1999 年后的西部大开发,这是区域经济的大开发,着力国家的发展,为民生改善生活而开发,

13、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了,为缩小差距,迅速转移到西部,有计划有步骤的大开发。盘县有着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在“大三线”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着煤炭资源大做文章,西电东送工程中盘县电厂、盘南电厂的建设,南昆铁路通过盘县,镇胜高速公路的开通,水盘高速公路路的动工兴建,水钢在盘选址扩容工程,年产1000 万吨的响水煤矿加快建设步伐,忠义乡煤层气开发点火成功,这一系列的煤化工项目的建设,为盘县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王威指挥建设的老城,至今获得巩固和发展,西部大开发建设的红果新城日新月异,展望未来,一个中等现代化的城市将在“盘州”建成。如果徐霞客再来“盘州”游览,他会高兴地说:“蛾螂铺、亦资孔是我走过的地方,

14、原来一片荒凉,如今却变成了城市,比我的家乡江荫还美呢!”我们盘县人决不辜负徐霞客的期望,要在明代发展的基础上,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抢抓机遇,能快则快,把盘县建设得更加美好!龙总兵名叫龙天佑,生于1644 年,死于 1690 年,彝族世袭土司,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 年)归清朝征吴三桂有功赐总兵官职,人称龙总兵,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光禄大夫左都督,享正一品衔,葬于保基乡垤腊村天桥组。传说龙总兵龙天佑出生时身上就长着四十九块肉饼,其貌不杨,但力大无比,鼻孔里常有两条细花蛇进出以护其身,刀枪不入。一天,他与别人到亲戚家赴席,别人骑马乘轿,他只好赤足跟随。酒席结束,别人又座轿乘马回家,他刚无以代步,

15、向主人里厩瞥了一眼,厩里有一匹如柴般的瘦马,全身屎尿,马见人来,鸣叫了一声,叫声虽小,但惊动地府,确只有真正的主人才能觉察。龙知是匹宝马,便求主人赠他,主人认为一匹瘦马送他何足异哉,一口允应。龙把马拉到一深水池里洗刷(洗马的地方后人称洗马塘旧营乡内 ),马一见水,奇迹出现了,马儿边洗边长,骤然间成了一匹高头大马,他欣喜若狂,跳上马背,马腾空而起,飞上九霄,他在马上如腾云驾雾。马快似风驰电掣,一会儿就回到家里。马落地时脚踩在一块巨石上,石头立即限下一个马蹄形的小坑,后人称这里为仙马脚脚,后人称为飞龙马。有一天,他家请人做活,家里无盐,他母亲要他去买盐做菜,他不慌不忙,等母亲拌面后才骑上马起身,当

16、他买回食盐,饭还未熟(听说是去昆明买)。龙长大后成为当地的彝族首领,后归清朝征吴三桂带兵驻昆明白塔街,有人企图谋杀他,但见蛇缠其身,不敢贸然下手,便向护兵打听为何,护兵忠厚老实,认为是是自己人,便以实相告,结果在龙洗脸时被仇敌暗杀,身首各异,凶手逃之夭夭。但是龙头徐徐滚了回来,张口说只要有米汤吃就可身首重合而复生,护兵就去要米汤又将此言告诉他人,谋杀者闻之后大惊,立即杀只黑狗速回,将血淋龙头,并在龙的胸部放上“ 要得龙家转,只等白塔满 ” 的符咒,之后龙天佑再也不会复生了,龙被害后,飞龙马飞上天空,只留下身躯,护体花蛇跃进滇池,无影无踪。后龙天佑和飞龙马的身躯运回葬于保基乡的垤腊村和冷风村(马坟)内。传说归传说,但龙氏在明初就为善德营的统治者(史志有记载),清为“ 簸箕营 ” 的统治者,主要是代办土务。龙氏官职从总兵、土知府、安抚司、同知、土判官到土千总等。龙土司家从明代到清代都紧跟朝庭,袭职相传,直到民国最后日子里还是盘县境内基层政权的统治者。至今在保基和周边地区仍有许多关于龙土司龙天佑的传说。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在元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明朝设承宣布政使司(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