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月考试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22796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5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月考试卷(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历史月考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B领主C盟主D君主 2.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

2、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4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 5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6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 , 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

3、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 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7 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8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9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10右图所

4、示为唐书所载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1.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 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A. 郡县制B. 察举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12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A延续元朝典章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13有学者认为: “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

5、之上。”下列雅典民主政治鼎盛时期的史实,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A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B居民中奴隶数量多于自由民C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公民经陶片放逐法被流放国外D五百人议事会的成员以抽签方式从10 个选区中选出14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 , 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他采取的这一措施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黄金时代”15. “想参加陪

6、审团的公民按先后顺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A. 体现了其他民主的运作方式B. 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C. 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D. 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1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某国的制度时说:“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成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本省之官,由本省之民选择公举。”这一国家应是A美国B德国C日本D俄国17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来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林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

7、侧分别是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 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18图 6 是讽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漫画,能体现其寓意的是A “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通的自由主义,在在于强权”B “帝国议会是一个没有政府的议会,只好发表独白 ”C “在上帝的天堂和这个国家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文件作为第二天意出现”D “现在有效恶国家生活的唯一可能的形式是在一位明智的国王领导下的议会制”19.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 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8、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 (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而益下;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A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B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C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D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20. 洪秀全尊奉“皇上帝” ,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9、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21. 图 8 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 “野蛮”(BARBARIE );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 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 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 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 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22.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 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

10、在历史上完全消失23.钱穆认为“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许多潜滋暗长”的新力量包括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小农经济产生并发展各种思想交相辉映中央集权制度确立ABCD24.公元前 338 年,刚继位的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史记商鞅列传中记载: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最后无处可去的商鞅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秦国A变法深入贯彻B变法违背民意C变法阻力重重D变法最终失败25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

11、,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26.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 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27.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

12、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C. 否定了科举制度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28.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 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 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B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C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29. 19 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

13、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30. “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端”,其实质含义是()A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B发展自由资本主义C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D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二、材料解析题31.(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

14、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 “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

15、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 乃以开通民智为主, 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 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 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

16、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 年)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 “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0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 “才”的新认识。(10 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15 分)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 (二)国家的行政权力;(三)司法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 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 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