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8000601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学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 2 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生姓名: 主备教师:涂新文 备课时间:2 月 1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学习重点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学习难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提示:本课内容中两种经济政策比较容易把握,但对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形成及其影响,难度较大,可先识记内容,然后慢慢理解。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 得重大成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基本实

2、现了国家工业化,1937 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 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重大曲折和失误,主要表现 为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切实际的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过度集中、缺乏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为了平定国内的 和战胜协约国的 ,从 1918 年开始,苏维埃俄国采取了“ ”:实行 ,强制征收农民的余粮;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 ;取消 ,实行粮食和日用品 。这一非常措施在集中财力、物力战胜敌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 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 后,遇到了新的

3、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 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改变经济政策。2.新经济政策:(1) 年春,俄共(布)根据列宁的意见,开始实行 ,主要内容有:农业方面,用 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 和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 。(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它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 ,促进了 的恢复,巩固了 ,稳定了 。3.苏联成立: :十月革命后,原俄罗斯境内建立了多个苏维埃共和国,它们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联合起来,于 1922 年底成立 ,简称“苏联”。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社会主义

4、工业化: 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和斯大林领导下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25 年,联共(布)确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 年开始,苏联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到 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已从落后的 变成强大的 ,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位、世界 位。2.农业集体化:1927 年,苏联实行 的方针,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成为大规模的 集体农庄。经过几年努力,苏联的农业化基本完成,并初步实现了 。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年,苏联颁布了 。新宪法的颁布宣告了的建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 的形成。苏联在斯大林时期,一切经济活动按国家规定的计划

5、运行,采用 管理经济。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 , 不分。2.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严重的 。经济上忽视 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统得过死,妨碍了 和 积极性的发挥。政治上,权力 , 被忽视,权力愈来愈集中到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了个人的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922 年,苏联成立。从 1928 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为 了用法律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就肯定下来,1936 年

6、苏联颁布了新宪法。宪法 的颁布,宣告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建立,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 形成。这一体制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1.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为什么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2、想一想,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3、有人说,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是历史的倒退。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疑难点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存在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经济文 化条件下形成的。虽然在战争年代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次政策存在着 巨大问题。如经营上管得过死、过

7、严;缺乏市场活力。从而导致经济效益十分低下。政治上 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被 压制,后来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 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 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 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 造成了产品品种

8、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 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 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 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 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 1991 年解体。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有人说, “对于苏联农民而言,1920 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 年的春天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的原因是实行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社

9、会主义工业化2. 20 世纪 20 年代,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人物是 ( )A邓小平 B毛泽东 C马克思 D列宁3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使苏联取得巨大的建设成就,但这一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斯大林模式在政治上的弊端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排斥市场调节 C权力高度集中 D民主法制健全4下列符合 20 世纪 30 年代的苏联情况的是 ( )A重工业由外国资本家经营 B市场经济繁荣 C经济危机严重 D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斯大林曾说:“工业化的中心,工业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 ”这一思想给苏联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0、B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C加速了农业化的发展 D形成了过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61921 年,苏俄在国民经济陷于瘫痪的状态下,果断地在全国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一五计划 D农业集体化7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 )A废除粮食税,实行余粮征集制 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消灭地主阶级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推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8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当时加入苏联的有哪几个加盟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 外高加索联邦 乌克兰 白俄罗斯A B C D二、材料题“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1、 材料中所说俄国“能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实施?其特点又是什么?2、 在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借鉴苏联发展经济的模式,其主要实践是指什么?后来僵化了的“苏联的模式”指的是什么?3、 请列举俄国 1861 年和 1921 年的土地政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