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不称意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94505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46.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生在世不称意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生在世不称意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生在世不称意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生在世不称意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生在世不称意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生在世不称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在世不称意(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人生在世不称意一 宫女失恩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天天快乐,做任何事情都能顺心如意。大家在节假日走亲访友时,都忘不了在临走前祝对方万事顺意。祝福他人万事顺意,不仅是出于礼节的需要,更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藉此送上祝福以求顺意。关于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宋人方岳将其概括成一首别子才司令: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在上一章节我们曾经讲到过南宋洪迈在客斋笔记里面提到过的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 ?卷八 ?得意失意诗那么相对应的,洪迈也总结了人生的四大悲事:寡妇携子悲、将

2、军被敌擒、失宠宫女泪、落第举子心。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 ?卷八 ?得意失意诗寡妇与孩子悲伤相泣,是因为夫君去世了,这当然是件伤心的事。唐诗宋词里面关于寡妇的记载比较少,但是关于婚姻不幸的记载却是不胜枚举。比如宋代著名诗人的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而丈夫则是一位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最终导致朱淑真抑郁早逝。朱淑真曾经写过一首愁怀:鸥鹭鸳鸯作一池, 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 何似休生连理枝。朱淑真所不满于他的,并不是无财无势,而是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因而她的婚姻是非常不幸的。尽管并不是丧夫,但不美满的婚姻也是人生中不幸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在这一章节我们将会具体聊一聊古代的

3、四种不如意之事。第一个是“宫女失恩”。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的婚姻制度是非常畸形,也很不合理。皇帝一人拥有配偶成百上千,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千人”,可是有幸承皇恩得宠的宫女实在少得可怜,绝大多数的宫女只能在深宫之中虚度光阴,浪费青春,发抒怨情。在杜牧的阿旁宫赋中有这样的记载: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唐杜牧阿房宫赋选段杜牧借这篇文章讽刺秦始皇的暴戾,劝谏当权者不要重蹈覆辙,其中描写秦始皇的后宫颇为夸张:宫女们在高楼远望皇帝的临幸,以致曼妙女子等成了黄脸婆。尽管不可否认杜牧的行文有些许夸张,但这也不妨碍揭示古代宫女们的悲惨生活。论说当时的唐代,

4、也有许多诗人着眼于宫女们的凄苦生活,比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曾经作为唐玄宗身边的宠爱宫女,却被打发到了东都洛阳的行宫里。四十余年过去了,历史见证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而行宫内仿佛与外世隔绝了似的,满头白发的宫女们仍然在聊天时谈到曾经的皇帝。青春消逝,红颜憔悴,此情此景,十分凄绝。短短的二十字,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在白居易的后宫词中对宫女的刻画也比较深刻: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燕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这首诗充满着讽刺的意味,概括了所有被锁入深宫,充当黄帝玩物的妇女的悲惨命运。因而在这种政治历史背景下,大量的宫怨诗孕育而生,这些宫怨诗

5、可以是嫔妃之作,也可以是文人拟作。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一般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宫怨诗,被称为是“后世宫词之祖”: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的怨歌行里面就写到了团扇在夏天的时候“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但是到了秋天因为天凉而无用,于是就被“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宫女在得到皇帝欣赏的时候会非常得宠,但是一旦受到皇帝的厌弃,宫女就像扇子一样被无情地被抛弃。这种情形到了唐代的王昌龄,写了一首长信秋词进行了进一步的刻画: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6、其三班婕妤是著名史学家班固的祖姑,起初汉成帝非常宠幸班婕妤,可后来汉成帝又喜欢上赵飞燕姊妹,于是班婕妤就被冷落了并到长信宫去伺候太后,而此时受到宠幸的赵飞燕姊妹住在昭阳宫。王昌龄的这一首长信秋词叙述班婕妤到了天明时分拿着扫把去清扫长信宫,此时拿着团扇“共徘徊”。是谁跟谁徘徊呢?是班婕妤与团扇共徘徊,因为她们同是沦落人:团扇到了秋天没有用了,于是就被抛弃了,就好像班婕妤的失宠。因此在诗中班婕妤的容颜还不如寒鸦,因为寒鸦早晨是从东边昭阳宫那边飞过来的,它已经得到了阳光的照射。而班婕妤却没有皇恩的惠泽(“日”在古代一般也象征着皇帝)。在这首诗里我们处处看到了班婕妤的哀怨。唐诗里若写到宫怨情结,一般会

7、用到班婕妤的典故,除此之外诗人们还会用到陈阿娇的典故: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旦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后长主还宫,胶东王数岁,公主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否 ?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指其女曰: ?阿娇好否? ?笑对曰: ?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汉武故事选段汉武帝在小的时候,他的姑母长公主有个女儿陈阿娇。长公主曾经跟他说:“如果你得到阿娇做妻子,你会怎么对待她呀?”汉武帝当时还没有当皇帝,说道:“如果我得阿娇作妇的话,我将让她住在金屋之中。”就是著名的金屋藏娇的典故。可是刘彻当上皇帝娶了阿娇之后又宠幸了其他人,阿娇就被废置在长门宫,因此阿娇非常愁闷。据说她以黄金一百

8、斤去请当时的大文豪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希望汉武帝能够回心转意,可最终并没有成功。由此长门怨也是关于宫怨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典故。李白就以此为题材写过一首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由此可见,长信和长门这两个典故在唐诗,特别是关于宫怨内容方面的诗歌内会经常被提及,但是提到长信或者长门时可能不仅仅是宫女的哀怨,有时文人也会在借用这两个典故来发抒自己的怀才不遇、不受重用。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曾经写过一首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

9、。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在这首词里面在下阕特别提到陈阿娇斥千金求得司马相如的长门赋而最终事与愿违。联想起辛弃疾的身世,我们不难发现他正以长门之典故抒发自身的不遇。宋孝宗淳熙六年 (1179 年) ,这一年辛弃疾距1162 年渡淮水回归南宋已有十七年了,可是十七年过去了,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南宋朝廷并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

10、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职,这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不能实现他的抱负,更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让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让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他抗战的一种重要指示,所以他就通过长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因为被其他的小人所嫉妒而不受皇上重用的不忿。因此作者在现实方面写宫怨诗可能是表达宫女的怨恨,但许多时候文人会借用宫怨来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当然文人也可以通过宫怨诗来表达对宫女的关注以及对统治者的嘲讽。比如说陈子昂感遇诗的第二十六首曾经写到: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层城闭

11、蛾眉。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青苔空萎绝,白发生罗帷。这首诗以周穆王来暗指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本来是高宗的宫中昭仪,唐高宗即位以后,在永徽元年(650年)立妃王氏为皇后,可是不久后高宗就被武昭仪所媚惑。到了永徽六年高宗就把皇后废为庶人,立武昭仪为皇后。从此以后高宗所曾经宠爱的妃嫔陆陆续续地被武则天给清除掉了。陈子昂写的这首诗歌,是对最高统治者的一种讽刺。因此宫怨诗它不仅仅是写宫女和嫔妃的哀怨,但不管怎么说,宫女因为失宠、臣子因为失信,终究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二 举子落第第二个不如意之事是举子落第。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诗歌:把酒思闲事,春愁谁最深?乞钱羁客面,落第举人心。唐白居易把酒思闲事选段白居易在

12、诗中问道谁的春愁最深呢?第一是乞钱羁客,第二是落第举人。我们在上一章提到,及第是人生的四大喜事之一,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及第就可以享受天堂的待遇,鲜花掌声、功名利禄唾手可得,但是落第后的士人,却仿佛坠入了地狱,顿觉天地异色,深情恍惚、心情抑郁。所谓“一朝成名天下知”,可是不成名就会羞愧难当。比如晚唐的大才子罗隐曾经在政治生涯失意后写诗聊以慰藉抑或直抒胸臆: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唐罗隐自遣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由于罗隐长相丑陋、性格狂妄,甚至还得罪了一些科举考官,种种原因使他“十二三年就试期”,参

13、加了很多次考试,最终却还是铩羽而归,所以史书上说他是“十上不第”。大中十三年 (859 年) ,罗隐在南康郡首次入贡京师,途经钟陵,碰到一个名叫云英妓女,两个人相见恨晚,相谈甚欢。可是到了咸通十二年(871 年) ,十二年后罗隐参加科举考试,又没有考上,旅况穷途,而此时罗隐却在钟陵又再次碰到了云英,遭到了云英的嘲笑,讥讽他十几年过去依旧还未考上。于是罗隐就写下了一首诗“泄愤”: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唐罗隐嘲钟陵妓云英既然云英嘲笑罗隐久久未得中榜,那罗隐就干脆写诗讽刺云英:尽管过了十多年罗隐还是没能有考中进士,但云英十几年过去了也还未嫁。“云英未嫁”这个

14、成语今天就流传下来了,特指一些年纪比较大了却依然还嫁不出去的女子。不管怎么说,罗隐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落第举子。其实在当时不仅仅是罗隐,晚唐还有一位姓罗的诗人罗邺,外号“诗虎”。他也是七次下第,久未考中。下第之后羞愧难当,写了一首诗抒发自己的苦愁: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唐罗邺落第东归还有更典型的,有一位朋友名叫杜糕,他的经历和之前提到的两位诗人差不多,科举总是考取不了进士,以致他的妻子赵氏都不好意思。有一次杜糕又没考上,他的妻子赵氏就写了一首诗夫下第:良人的的有奇才,何事年年被放回。如今妾面羞君面,君若来时近夜来。杜糕多年都未考上进士,不仅他不好意思,就连

15、妻子赵氏都不好意思了,所以在诗中赵氏标示如果丈夫再落第归来,希望晚上再回来以免羞于见人。可以想见,落第的举子仕途无望,他们的家属也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不遇之境不言而喻。三 落第的原因参加科举是士人进入仕途的门槛,但毕竟能够考中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考生都是未入榜的。放在今天与高考或公务员考试相比,古代科举的录取率低得可怜,因此落第在所难免。那古代这些落第者们落第的原因是什么呢?落第有很多种原因,有主观上的有客观上的。落第的客观原因有很多种。应考者数量众多,录取率低下应考举子很多,可是每年的录取率却很低。古代科举的录取是以人数录取而非比例录取。举个例子,今年科举录取100 人,如果这一年正好有

16、100 名考生应考,那么考中的概率是 100% ,但如果这一年有10000 人应考,那么考中的概率则是1% 。唐朝前期及第的人数一般都是十七到十九名,中唐以后才上升到三十名左右。据统计,唐朝二百九十多年间,进士共只有6427 个人,平均下来一年就是22 个人。可是每年这么多人参加进士考试,有很多人落第再正常不过。集权的干预许多时候,科举考试的背后还是有一些重要人士的干预。当年王维参加科举考试很幸运地考中了状元,除了自身的真才实学不容小觑外,当时玉真公主的帮助也是中第的关键因素。在唐诗纪事引集异记中就有这个故事的记载:维未冠,文章得名,妙能琵琶。春之一日,岐王引至公主第,使为伶人,进主前。维进新曲,号郁轮袍,并了所为文。主大奇之,令宫婢传教,召试官至第,论之作解头登第。放到今天来说,就是考试之前玉真公主非常欣赏王维的作品,考试前算是通了气。但凡考试,再严格公平也会受到有权有势者的干预。考官取人的随意性唐语林第七卷就记载了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