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93625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单元质量检测(一)(B卷)Word版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质量检测 (一) (B 卷能力素养提升 ) (时间: 120 分钟满分: 120 分) 一、阅读鉴赏(34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9 分,每小题3 分) 作家对故乡这个地域的理解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与其亲身经历有关,而且他们感触环境的差异性,也决定了结果的千差万别。莫言因构筑了“ 高密东北乡 ” 这个文学世界而举世闻名,这个地方也因为作家而为世人所知。莫言出生于高密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出身底层。底层社会的挣扎和奋斗,使莫言接触最多的是高密典型的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蒲松龄的聊斋 、聂家庄泥塑和高密剪纸,是莫言小说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高密地域文化给这位家乡子弟最丰厚的礼

2、物。在莫言家乡,很多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蒲松龄式 ” 的民间作家遍布街巷,这是莫言文学想象力的重要资源之一,莫言就在这种环境接触了地域文化。与贾平凹受陕西商州和西安古墓、古碑、陶罐和书画等乡土文人地域文化极深的熏陶不同,莫言小学就辍学,使他接触不到更高的文化层级;这一经历,反倒让他沉浸在家乡民间文化和文艺之中。距莫言家乡不远的聂家庄泥塑,憨态可掬,拙朴生动,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效果。高密剪纸则既细密繁复,又粗糙无拘,来去放任,具有作品的“未完成性 ”,像一件件有待进一步加工的天籁作品。莫言小说风格汪洋恣肆,天马行空,语言粗糙,非常有力量,像是还有待进一步修改细琢并最后完成的作品。看过高密聂家庄泥

3、塑和民间剪纸画之后,人们心里便知道何以如此。民间文艺的魂,早走进了莫言的文学世界,构筑了他的文学王国。这些带有奇思妙想和狂悍之气的高密地域文化,以它千百年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了这位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因此可以说,没有高密地域文化,就不会有作家“ 莫言” 。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需要通过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来实现的。不过,深究起来,这乃是作家整个的气质和灵魂问题。这种气质和灵魂,蔓延到他创作的小说作品当中,就构成了这些作品的一个个关键环节,比如叙述的节奏、语言特点、氛围、人物塑造、色彩旋律,等等。莫言的小说一向长于运用色彩,在聂家庄泥塑和高密剪纸里,这些东西比比皆是。他的语言汪洋恣肆、无法控制,我

4、们看高密剪纸那种粗糙和未完成的任意恣肆,也就一目了然。莫言在高密整整生活了21 年,基本完成了从出生、成长到性格气质完全固定的生命过程,高密当地的民风早就牢牢铸就在他的整个世界。当然,所谓“当地人 ”的性格性情虽然大同小异,各呈异彩,但千万条之中,只要有一条被作家接收,便敷衍发展成他整个气质的主要方面,成为他文学世界的灵魂。很大程度上,莫言小说的语言是高密当地人的语言,一种正直愤激的语言,一种粗糙大气有力度的语言,更是一种充满血性的语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凡是优秀杰出的作家,莫不应此道理。(选自 2015 年 9 月 10 日暨南学报 ,有删改 )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5、 A作家经历不同,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不同,表现在作品中也各不相同。B高密典型的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构成了莫言小说最重要的内容。C高密地域文化铸就了莫言的气质和灵魂,构筑了他举世闻名的文学王国。D莫言的作品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展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解析: 选 CA 项,是文章的引论,非主旨;B 项,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影响了莫言的创作,但并不是构成其小说的“最重要的内容”;D 项,只是陈述莫言作品的特点,并未谈及高密地域文化与莫言文学的关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出身底层,在底层社会挣扎和奋斗过。这都让他能够更多地接触家乡民间文化和文艺,这些人生经历对他的创

6、作产生了重大影响。B莫言从家乡“蒲松龄式”的民间作家那里获取了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带有奇思妙想和狂悍之气的高密地域文化成就了他的文学世界。C小说作品中的关键环节,如叙述的节奏、语言特点、氛围、人物塑造、色彩旋律等,往往是作家的气质和灵魂的具体体现。D莫言在高密全面完成了性格气质完全固定的生命过程,聂家庄泥塑的粗糙和高密剪纸的恣肆发展成他气质的主要方面。解析: 选 D“全面完成了性格气质完全固定的生命过程”表述绝对化,原文为“ 基本完成 ”。3下列表述, 不符合原文所论观点的一项是() A 想北平大量运用具有北京方言特色的词语,呈现出浓厚的京味,缘于北平真正融进了作者老舍的生活,深入到了作家的血肉

7、肌肤之中。B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能够细致地描绘贾府中复杂的院落、豪华的建筑、华贵的陈设,是因为他谙熟封建贵族家庭的奢华生活。C鲁迅在祝福中描写的鲁镇“祝福”时祭祀的情景、祥林嫂“捐门槛”以赎罪的迷信认识,是受他的故乡绍兴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影响。D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散文化、抒情化的风格,与湘西山水、习俗和文化的滋养有关,长期的浸润培养了他随心、自由和天然的性格。解析: 选 B这不是作者因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 题。 (25 分) 清茶李永生野三坡境内有一高山,悬崖陡壁,状如斧劈。山顶有一平台,古上曾建有一娘娘庙。据说建此庙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难以运送上

8、山,有人便想出用山羊驮运的高招。将附近村庄的山羊集中起来,在每只羊身上拴几块砖瓦,成千上百的山羊边啃食青草边朝山顶进发,远远望去,整个大山犹如下了一层雪,很是壮观。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娘娘庙越发变得残破,驻僧也换了一茬又一茬,到清朝光绪年间,只剩一高僧在此修行。高僧法号了凡,已年近八旬,但仍精神矍铄,腰身板直。了凡高僧出家前乃是一名医生,本就心地善良,出家后更加仁慈,经常义务为百姓治病。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那毛驴是个早产儿,它母亲生下它便死去了,主人怕养不活它,想丢弃不管。高僧得知,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毛驴个头不大,却长了一个

9、“大门头 ”,人说这种驴极聪明极智慧。了凡巡诊,天蒙蒙亮就出发。高僧骑驴,无需手握缰绳,稳坐驴背,仍能手持佛珠念经。毛驴四蹄撒欢,踏得山石“ 得得 ”脆响,人和驴都显出几分精神。到了山下村庄,天正好大亮。病家主人早已在路口迎接。高僧下驴进屋,对病人望闻问切。主人回过身,将一捆鲜嫩青草恭恭敬敬放在驴面前,毛驴便很友好地望望主人,三缕二缕衔起而食,吃得优雅而且气质。吃饱了,高僧也正好从房中走出,主人千恩万谢,高僧双手合十作别,偏腿儿上驴又去了其他病家。高僧了凡骑驴巡诊,救治山民无数,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峭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 ” ,百姓闻讯,无不响应,纷纷倾囊捐款。了凡知道

10、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 ”,骑上毛驴便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了凡好品茗。高僧脱俗,品茶也极讲究,他一年四季饮的都是绿茶。绿茶的香气最雅致,一壶开水冲进去,那墨绿色的茶叶打着旋儿舒展成一个个透明的气泡,一股幽香能感染一片天地。茶具是一盏成窑五彩小盖盅,雕镂奇绝,一色山水人物,并有草字图印,那是出家前病家送他的,已摩挲得通体发亮。过去,了凡一直用山上的泉水煮茶,后来换成了山下村庄的“ 龙眼井 ”水。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 ” 水便眼前一亮。病家把水倒得满满的,水高过杯口,光滑如披了一层缎子面。高僧道声“ 极品 ”,喝一口果真比山上泉水更加甘冽。自此之后,了凡便改用“龙眼井

11、”水煮茶烧饭。为了凡运水的便是那头大脑门毛驴。了凡先是领着毛驴下山驮了几次水,然后便决定让毛驴单独去驮。天未亮,高僧便起床打火烧饭,接着添草加料,把毛驴喂饱,而后在驴身上拴好水桶,目送毛驴下山。这是毛驴第一次单独下山驮水。毛驴因主人对自己的信任而激动,打着响鼻儿一溜儿小跑,没多久便来到了井边。这时“龙眼井 ”边已聚集了三三两两打水的乡亲。老乡们见了毛驴独自下山,先是一阵惊讶,再望水桶,更为惊奇 桶里边竟放着两张烙饼。人们一下子明白了 高僧要用烙饼换水吃。人们争先恐后地为水桶灌满水,烙饼却没有留下,依旧让毛驴驮回去。高僧为乡亲们办了那么多好事,为他打水也要报酬么?? 第二天,毛驴又来驮水,不过这

12、次桶里的烙饼却变成了四张,乡亲们给桶灌满水后,依旧不肯把烙饼留下,毛驴便原地打转怎么轰也不走。一老人说:“他一准是上次驮回了烙饼,挨了大师的责怪。”人们只好留下烙饼,毛驴欢快地打个响鼻儿,立即转身上了山。? 这以后,毛驴每天都在大清早儿下山,用烙饼换水,谁第一个见到毛驴,谁便拿走烙饼,然后负责给水桶灌水。? 毛驴驮水,一直持续了二十年。这天早晨,天上下起了白毛雪。毛驴又下了山,然而身上不见了水桶和烙饼。毛驴见到乡亲们,仰天大叫,四蹄刨击地面,一脸的焦躁与不安。乡亲们心里咯噔一下子,忙朝山上奔,入寺庙进禅房,见了凡已经坐化了,眼前一盏茶水,也已冰凉。? 乡亲们含着泪把毛驴拉下山。大伙一商议,决定

13、轮流养护它,每家一月。到了新家,毛驴拉磨驮柴,任劳任怨。当然,有一件事乡亲们谁都不会忘记,那便是户与户交接时,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 ”茶。(选自 2015 年第 2 期东风文艺 ) 4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第段中通过对高僧、病家主人、毛驴的描述,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三者之间彼此亲切友好、和谐融洽的关系。B乡亲们要捐款凿“功德碑”,了凡知道后,吓了一跳,喊声“罪过”就前去阻拦,因为他觉得乡亲们此举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C了凡第一次接过病家递给他的“龙眼井”水便眼前一亮,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水更好吃,便改

14、用“龙眼井”水煮茶烧饭。D小说两次写到毛驴打响鼻儿,第一次是由于得到了大师的信任,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任务。E小说注重铺垫,第段中交代毛驴长了一个“大门头”,为下文毛驴通人性的种种表现埋下了伏笔。解析: 选 AEB 项, “ 妨害了出家人仁德的修炼”于文无据,大师是淡泊名利,不赞成这样做而已;C 项, “ 觉得用它烧饭比用山上的水更好吃”错误; D 项, “第二次则是由于完成了大师交给的任务”交代不明确,一般理解为驮水的任务,第二次实际上是因为乡亲们留下了烙饼,遂了大师以烙饼换水的心愿,驴儿因此高兴而打着响鼻儿。5试分析了凡大师的形象特点。(6 分) 答: _ _ _ 答案: 仁慈善

15、良:小毛驴早产,出生时便死了母亲,了凡大师将小毛驴抱到山上,用米汤把它喂活。他怕乡亲们到山上看病不方便,便每月初一、十五背着药葫芦骑着毛驴下山巡诊。不白给乡亲添麻烦:用烙饼换水吃,并坚持让乡亲们收下烙饼。淡泊名利:听说百姓要捐款为他建“功德碑”,他立即骑着毛驴前去阻拦,好说歹说,乡亲们才作罢。深受百姓爱戴和尊敬:百姓无不感念他的恩德,有人提出在悬崖峭壁上为其开凿一块巨型“功德碑”,百姓闻讯,无不响应。轮流蓄养毛驴的新主一定会和毛驴一起上山,在高僧墓前敬献一杯“龙眼井”茶。6小说以“清茶”为题,有什么好处?(6 分) 答: _ _ 答案: 清茶是小说的线索,串联起了小说后半部分的情节。寓意了凡大师普济众生的高尚医德像清茶一样滋润着乡亲们的心。“龙眼井”水煮茶联结了了凡大师和乡亲们的缘分,维系着双方的深厚情谊,清茶象征着了凡大师和乡亲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