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4520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 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 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 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广义地说, 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 都是教育。 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 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

2、才。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内容以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从氏族公社末期就将“孝”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夏重视人伦道德教育,商则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西周则从小就注重孩子们的德行教育,春秋时期,以孔子的思想为注,主张自觉修身养性,以“礼” 为道德规范, 以“仁” 为最高道德准则。以西周的 诗 、 书、礼 、 乐为学习典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其中最具代表的的教育论著是礼记。汉代则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 “罢黜百

3、家,独尊儒术”后并以传播儒家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时期, 玄学盛行,特别是魏晋时期,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隋唐时期更是崇儒兴学,选择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主考明经科。宋则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重视程朱理学。元朝时期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这更是凸显了古代教育之“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的特点,宋元蒙氏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如少仪外传。明朝教育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推崇程朱理学。发展至清代,其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儒学经典本就强调道德教育,因而有以上观点。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丰富多

4、彩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伦理教育的特点,但从教育内容、 社会需要和教育实践来看, 中国古代教育又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有利于人在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如“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世也一直把六艺作为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直到清代, 还有人提倡六艺教育。六艺当然是以伦理教育为主的教育, “ 礼”是直接的伦理教育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 它是政治的、 道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 乐”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射御”基本上是军事体育教育。“ 书数”则是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按今人的研究, 六艺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文武并重, 诸育兼备 , 相成相济二是知能兼求,把知识

5、的传授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因而 , 显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涉及农学。 “ 经学”从汉代起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经学指的是儒家经典及对它们的阐释、研究。经学本身, 是一种未分化的学问, 因而经学教育包括后世看来属于许多学科的内容。经书都产生于学科尚未分化之际, 此时 , 各门学科都包含在一般的知识之中。 教育内容不断完善,设置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律学,南朝时期宋的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四馆并立。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

6、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清还设翻译科,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设置俄罗斯文馆,其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第一所俄文学校。也是中国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全面。古代教育者有等级差别,教育不平等,歧视现象严重首先是等级贵贱、等级名分的思想观念使人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 从氏族公社末期开始,部落显贵世袭就引起了教育的变化,教育设施呈现出等级差别,夏商周时期, 受教育阶层主要是奴隶主阶级,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又如汉朝的宫邸学,西晋的国子学规定官品第五以上的子弟方能入学。隋唐之国子学依旧有入学限制,其专收贵族高官子弟。宋朝时官学既国子学、太学、辟雍、小学,均有

7、其对入学者身份的要求,辽金等都重视对贵族的教育,相对贫民受教育困难。元朝时,科举考试放榜时分左右两榜,汉蒙不同,带有强烈的民族歧视。 明清时除中央官学入学者有等级限制外,明还在地方上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置贵胄学校。中国古代教育除在受教育者的贵贱等级上存在不平等现象和民族歧视外,还有明显的一个教育不平等现象:男女受教育权不平等。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子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因而说古代教育歧视现象严重。古代教育政教合一,官学私学并立政教合一”指的是政治和教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致性。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 在中国古代从来没有过脱离政治、教育独立的思想。“ 政教合一”的另一层意思是指政府和教育机构的合一一教

8、育机构即为政府部门之一。无论儒法道杂各家都把教育视为治国之本即政治。汉代起“独尊儒术”, 而“ 儒家者流 , 出于司徒之官 , 助人君 , 顺阴阳 , 明教化者也”汉书艺文志 , 更把教育视为治国之本。由于把教育视为政治治国之术甚至治国之本, 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教育, 这对中国古代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与此有关的最能表现出“ 政教合一”特点的是中国古代教育的这样两个方面官学教育(一)中央官学教育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虽有西周 “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中央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中

9、央官学繁学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 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 中央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 名存实亡。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中央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在类型:1 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 自汉武帝元朔五年 (公无前 124) 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 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 人,质帝时太学生增至3 万余人。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 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

10、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3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宫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4短期学校在封建社会中央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科学校,更不 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

11、如宋代的外学(又名辟雍)、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期学校。另外宋朝中央政府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中央官学的范围之内。(二)地方官学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在蜀郡设学宫开始。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宫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设学宫。从此以后,有些郡开设学宫,至汉平帝元年(公元3 年)始建立了地方学制度。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地方官学除由长史管辖

12、的“儒学”外,还有直属太医署的“医学”,直辖中央礼部下的祠部的府州“崇玄学” 府州县学的学生一般系下级官吏及庶民子弟,所以内容虽以九经 (三礼三传易书诗)为主,但要求较低,只要达到通一经或“未通经,精神聪悟,有文词史学者”,即可毕业,长入中央官学之四门学。宋辽金时期,除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之外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经管方面有如下特点:首先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各路置提举学事司,掌管路州县学政;第二,实行三舍制度(上舍、内舍、外舍);第三,划拨学田,保障经费;第四,教学内容以“经术衍义训导诸生,掌其课式之事,而纠正不为规者,”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路府州县内

13、,均有相应学校, 但是事实上有名无实,并未普遍设立。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 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私学教育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中国私学的产生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主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丘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私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士这一阶层中的人为谁服务就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 且他们的学说会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 所以

14、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默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在学术上各家互有长短,相反相成。(二)中国私学的发展秦代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注重考证,后世名之为“汉学”。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

15、,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 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 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 、 杂字等到。明清朝代,学熟有坐馆或教馆、家塾(或私塾)义学(或义塾)等三种形式。教育制度: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产生发展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

16、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 名称之始。 两宋中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北宋书院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出现了一批私人创办的全国著名的书院。由于书院教育受到了官方的支持和资助,因而起到了代替和补充官学的重要作用。北宋书院达数十所之多,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著名的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睢阳书院。还有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回雁峰下)茅山书院(江苏省常州市三茅山后) 、华林书院(江西奉新县华林山上)等。南宋书院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基重要标志是书院与理学的结合,书院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私学终于成熟和完善起来。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历来就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之说。依赖于民间力量,元统一后很多儒家不愿到朝廷任官职而退居山林,建立收院, 自由讲学, 使私办书院增多。明代虽然重视文化教育,但却将重点放在发展完善各级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