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81208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的定义: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注:两个区域,按照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三、地理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长三角 (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下列信息:1、定位: 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 望。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暖

2、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水系:长江、京杭运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7、矿产资源贫乏。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发展重工业)松嫩平原 (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北平原)1、定位: 43N48N,125E 附近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暖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

3、,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水系:嫩江、松花江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四、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来分析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发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 地区。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中的应用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 ,GPS(全球定位系统),GI

4、S(地理信息系统) ,要熟悉中英文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3、地理信息技术大众化趋势:GPS 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4、RS 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原理:不同物体发射的电磁波不一样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利用 GPS 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灌溉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

5、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在 RS 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 来动态监测或预报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 和 GIS 技术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二、干

6、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定位: 38 50N,75 120 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 毫米以上,以西200 毫米以下。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

7、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三、 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鄂尔多斯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四、 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原因是成本太高)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5、控制人口增长第二节: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森林的作

8、用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2、环境资源: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注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如果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道附近是热带草原气候。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3、植物容

9、易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恢复。四、 雨林被毁的原因1、直接原因:人类的过度开发,(1)过度的焚耕开垦(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3)商业性的伐木(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五、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2、移民亚马孙平原3、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六、开发还是保护保护第一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育, 成立保护基金会, 发展生态旅游, 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问题研究:湿地的作用: (1)涵养水源( 2)蓄洪( 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节气候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举例

10、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 神黄线、 焦日线。3.能源基地建设: 面临挑战: 人均资源量少;人均能源消耗量低;单位产值能耗高;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采取措施: 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

11、,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4.能源的综合利用变革原因: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变革模式: 结合铁矿、 铝土矿等资源优势, 构建三条产业链: 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山西省产业结构由以煤炭开采业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5.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高煤的利用技术:推动以洁净煤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以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生态环境问题根源所在,对原有重化工业进行调整,使产品向深加工、 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轻纺工业、高技术产业和

12、旅游业。“三废”的治理:废渣:回收再利用;废气:消烟除尘,营造防风林带;废水:沉淀净化。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1.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重要性: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河流概况: 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发源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开发注意:山地:河流的发源地,保护好植被生态河谷平原: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流域中开发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的保护。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河流航运作用十分突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水系:支流众多

13、,水量丰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稳定;矿产:煤铁铜等丰富。2.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8 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人口较少,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19 世纪后期:人口急增,对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 20 世纪 30 年代初: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3.流域的综合开发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成效: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田纳西河两岸形成“工业走廊”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

14、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自然条件: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地形分布:高原(畜牧业) 、平原(种植业) 、山地(林业)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条件: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2.农业布局特点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主要农

15、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林业和特产区: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3.东北商品粮基地生产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其他知识: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4.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

16、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西部草原区: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农业: 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全国最大的侨乡 之一。2.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