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研究现状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962161 上传时间:2018-04-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样板戏研究现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样板戏研究现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样板戏研究现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样板戏研究现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样板戏研究现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研究综述研究综述一、研究现状:与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其他板块相比,学界对“样板戏”明显关注 甚少。截至日前,涉及“样板戏”研究的论文论著一共才 340 多篇,其中回忆录、史料整 理戏曲学、音乐学方面的研究占了大半,学术论文只有 214 篇,而且多是个案文本研究与 观点争鸣性的文章,学视野并不开阔,价值认定也芜杂不清。即使部分文章涉及到“样板 戏”的生产方式与值评定,也存在囿于习见、重复研究之嫌。对于“样板戏”的研究随着 “文革”的渐渐远去而愈加丰富,但也仅限于国内,国外大概因为资料贫乏而少有研究, 以往国内的理论界和文艺界人士基本上是将目光集中在对“样板戏”的政治性功能的批判 和音乐唱腔的欣赏

2、上,走入两端。近年来有了很大起色和突破,比如说复旦大学的女博士 祝克懿就以一个新的视角去解读“样板戏” ,她的作品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已经公开 发表,这是一部将“文革文学”语言和文学交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开先河之作”。 另外,还有人从性别视角(如李祥林的从性别视角反思“样板戏” 、彭松乔的“样板 戏”叙事:“他者”关照下的女性神话 、女性意识视角(如李祥林的政治意念和女性意 识的双重变奏对“样板戏”女角塑造的反思 ) 、英雄叙事视角(钟蕊的重释革命样 板戏叙事结构中的英雄模式 )等进行研究,而像傅谨是以“样板戏”戏曲为专题展开研究, 戴嘉枋先生的样板戏的风风雨雨却是一部真实纪录文化大革命时期

3、“样板戏”创作、 表演及其背后历史情况的著作。书中对“样板戏”现象中的核心人物江青及其他重要 的历史人物也做出了深入的刻划与揭示。对“样板戏”这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对“样 板戏”现象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做出了客观的评述。等等,他们对“样板戏”都进行了不同 程度不同角度的整齐划一的研究,为后人继续研究“样板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立了 扎实的研究平台。西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莉的硕士论文论“样板戏”的本、表演与生 产以为例 ,视角逼仄,新见较少。一篇是复旦大学学院祝克鼓的博士论 文语言学视野中的“样板戏” ,该文主要致力于对“样板戏”唱词中语言修辞现象的分 析考证,衬以对“样板戏”渊源、生产的简单勾

4、勒,无关“板戏”的宏旨与本体观照,边 缘性研究的痕迹颇浓。另外一篇是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宇彤的博士论文样板戏”研究 , 对“样板戏”的概念、诞生背景、生产创作及价地位进行了泛泛的评解,涉猎虽繁,透见 不多,只是部分相关成果的汇集而已。尤其“样板戏”在当代文学创作观念的内在延续性 及特殊的结构内涵方面有所忽略,客观造成了论文对“样板戏”现象及“样板戏”本质认 定的粗放轻率。总体来看,40 年来,整体把握“样板戏” 、深入研读“样板戏” 、公正评解 “样板戏”的论文几近缺席。下面我把“样板戏”研究的整体状况综述如下: (一) 、戏曲改革论的问题:64 到 65 年有关“京剧改革成就”的评论明显要理性

5、得多, 专业得多,也中肯得多。立论者多从内容的翻新与艺术表现的突破来盛赞京剧革命的巨大 成就。如路坎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的重大成就 、社论京剧艺术的革命创举网、冯牧 让革命的工农兵形象永做京剧舞台的主人及叶林芭蕾舞剧艺术革命的春雷等。 (二) 、民族审美传统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问题:如杨健革命样板戏的历史发展 、 仪平策样板戏的审美效应与传统戏曲改革 、张泽伦京剧音乐的里程碑样板戏的音乐 创作成就等。相对理性地审视了“样板戏”的历史发展过程、审美效应与音乐成就等。 在界定其意识形态本质的同时,有限度地对“样板戏”给予了肯定,其中,最有价值的研 究应属谭解文的文章,立论精警,发人深省。主要观点是“

6、样板戏”的价值应当通过“样 板戏”本身来确认,不能简单地从它与江青的关系中来机械寻找;江青插手“样板戏”的政 治动机应该与“样板戏”的实际艺术效果加以区别英雄形象的出现是与观众的心理有一定 关系;“样板戏”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对中国传统艺术革路的贡献等。谭文的最大特色是问题 意识的浓郁,第一次涉及到了以前绝谈及、事实上又不容回避的问题,如“样板戏”的价值认定, “英雄形象”凸显的历文化动因,以及与传统戏曲的特殊关联等。遗憾的是,谭解 文对上述问题并没有展开回答,仅仅充当了论文重心即“艺术成就”的引言与结语,从而 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悬置起来。因缺少理论支撑,故谭文虽架构庞大,却形如危楼。此外, 在对

7、“样板戏”现象的梳理中,谭文依旧沿袭着传统的历史分期方法与既在的价值评判原 则,如把“文革文学”看作是与十七年文学的特殊断裂期,包括“英雄形象也是 60 年代政 治文艺的向”等浅近的推断,显得单薄轻率,缺乏对文学史、文化史的基本尊重与整体观 瞻。新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与“无名性”的社会文化环境,使“样板戏”现明 显走向多元与开放。首先,传统意义上的情感道德型评价仍在持续,如 2001 年由艺报 、 文学自由谈两刊发起的由谭解文、陈冲等人参与的“样板戏”是否有价值争论。2003 年,董健、南帆等更以激烈的言辞直陈了“样板戏”与“文革”的内在精神联系,学术界 对“样板戏”现象的多度研究大量

8、涌现,并在积极寻觅当代文学学术增长点的思维牵动下, 引发了对“文革文学”的热切关注。总体来看,随着“文革”历史的远逝、苦难回忆的淡 忘及学术环境的宽松, “样板戏”的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学理性批评正在成为研究的主流。 具体分析,这一时期的“样板戏”研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维度:第一、 “样板戏”事件研 究:这种研究侧重于对“样板戏”史料的收集整理,主要是在“样板戏”改编过程中一些参 与者、亲历者的回忆性文章,目的在于厘清江青与“样板戏”产生的内在关系,重在揭示 “样板戏”的底本与“样板戏”定型本的区别以及江青的蛮横介入等,如袁成亮有关京剧 红灯记 、 海港 、 龙江颂 、 杜鹃山及舞剧色娘子军的系

9、列史料性文章,又如 戴嘉杨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样板戏内幕及杨鼎川1967 狂乱的文学年代等专 著。这些资料汇编或史实考证性研究尽管视野逼仄,但还是为“样板戏”的产生过程、生 产程序、传播途径提供了原意义上的支撑。不足的是过多地纠缠于江青究竟在多大程度上 介入了“样板戏”的生产,从而使“样板戏”的价值认定依然盘桓在从江青的个人关系中 来寻找的简单层次中,不是理性地通过“样板戏”本身来确认。第二、 “样板戏”文本研究:这 种研究类似于欧美的新批评,但又不是纯粹的文本细读,而是借助文艺学、社会学理论的 再解读。具体来说,不外乎古典主义、现代性、意识态三种有代表性的解读思路。其中, 古典主义解读的主

10、要代表是刘宁,她的主要观点“样板戏情节冲突的单一化、人物形象的 类型化、结构方式的模式化、表演形式的程化无不与古典主义戏剧有着某种祸合,暗合了 中华民族偏重和谐的审美心理” 。如刘艳的京剧的写意特征与样板戏的英雄塑造等。 综上所述,回顾 40 年来的“样板戏”研究,可以发现一些基本的规律:首先, “板戏” 的每一次回潮,都引起了当代学界的热切关注,都成为“样板戏”研究持续性展的重要契 机。其次, “样板戏”研究逐渐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呈现出由自悼性抵触、经有限度肯定、 到多元化透视的总体发展态势。再次, “样板戏”所寄身的“文革”治环境, “样板戏”所 维系的江青的个人命运, “样板戏”美学得以

11、实现的激进文艺纲领,以及“样板戏”所包裹 的传统文化内质与新的艺术质素是“样板戏”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样板戏”在价值认 定方面矛盾扭结、困惑缠绕的主要体现。另外,作为政治事的“样板戏” ,作为文本的“样 板戏” ,与作为文化现象的“样板戏”正在新的研究视与研究方法的推动下,呈现出逐步分 离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使“样板戏”研究从外走向了自身,从政治走向了文学,从情感 道德性评价走向了学理性批评。同时, “样戏”研究引发了“文革文学”研究课题的启动, 缝合了传统文学史写作的断裂性思维,为当代文学的整体观打开了缺口。 二、研究局限:在对 40 年来“样板戏”研究现状的考察中,我们也发现了研究过程中

12、 的很多疏漏与局限。这种局限形成的原因是多重的,有政治环境的制约,有个人命运的自 悼,也有审美取向、价值尺度及方法观念的偏误等。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从研究视闭看,目前的“样板戏”研究主要侧重于从特定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包括“文 革”时期特定的政治斗争来阐释“样板戏”出现的历史动因与建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预设了“样板戏”是文革政治产物的原命题,忽略了“样板戏”与 30 年代左翼文学、40 年 代解放区文学,尤其是与最切近的十七年文学,在文学纲领、创作原则、文艺生产机制、 文学叙事模式及作家群体精神趋向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经验方面的有机关联。故而,在对 “样板戏”的生成史研究中,缺

13、乏文学史的整体性视野。第二、从研究路向看,研究者对 “样板戏”艺术质素,包括部分现代性的质素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但还是停留在现象对比 的简单层次中,重复研究甚多,并没有揭示出作为当时中国戏曲现代化最终成果的“样板 戏”如何在继承、舍弃、吸纳、改造的多重矛盾关系中建构了新的大众化的文艺范型,尤 其是如何塑造了具有民族风格与民族气派的无产阶级美学新样态的。所以,在对“样板戏” 的艺术成就考察中,缺乏纵深性的甄别与突 l0 破性的开掘。第三、从研究方法看,研究者 大多从具体的文本或泛文化的角度入手,借用西方话语理论进行研读,尽管在某些方面不 失深刻,但极易造成理论预设与意义增值,而且忽略了“样板戏”作

14、为政治文化胞衣与传 统文化内质扭结杂揉的特殊结构内涵,以及在扭结与杂揉之间审美关系得以确立的实现途 径和表现形态。故而,在对“样板戏”的内涵界定上,缺乏填密的梳理与科学的考量。第 四、 “样板戏”回潮现象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但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都难以解释“样 板戏”如何能在意识形态大幅度改写、时空变异天翻地覆的情境下持续赢得观众的深层原 因。尽管一些批评者也从各个方面来审度考察,但忽略了传统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基本问题。 故而,在对“样板戏”回潮现象的研究中,缺乏切中肯肇的透视与对民族心理机制的深层 叩问。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针对“样板戏”研究的现状与局限,我认为, “样板戏”现象是洞 见建国

15、以来社会本质秩序强悍确立的政治符码,是直接对应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文学事象, 是透视中国戏曲现代化追求历程的时代性表征,是折射民族审美传统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的美学隐喻。对于“样板戏”这样一种既结构上高度自足又内容上广延丰富,既形式上中 西并置又格调上浪漫奇伟的特殊事象而言,决不能仅仅依凭个人感情盲目否定,也不能局 促于其中部分现代性的质素而偏狭肯定,也不能粗暴割裂“样板戏”文本的艺术格局与外 在生成环境的复杂关系,更不能一味借用西方术语观念来机械地解读考量。只有把“样板 戏”置于 40 年代到 60 年代以来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中,置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经验 的生成关系中,置于中国戏曲现代化的构想与探索的艰难里程中,置于民族叙事传统与民 族文化心理结构的独特图式中,有关“样板戏”的产生语境、生产机制、艺术表现,包括 其衰亡与重现等一系列复杂问题才能得到切实的解答,有关“样板戏”的价值估量才 可能得以公正、客观、合理的评判。为此,根据这一思路,论文的写作拟采用社会历史 学批评方法,兼顾叙事学、心理学、文化研究等基本观点,力求在一个相对宏阔的架构上, 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深入研读与合理整合,阐释“样板戏” ,考量“样板戏” ,从而为“样板 戏”研究拓开一条可能性的思路,为“京剧的创新与继承”提供一种或许可资效尤的路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