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抽象中恢复另一种眼力(转)----强烈推荐学建筑的都好好看看,看看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41763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抽象中恢复另一种眼力(转)----强烈推荐学建筑的都好好看看,看看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抽象中恢复另一种眼力(转)----强烈推荐学建筑的都好好看看,看看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抽象中恢复另一种眼力(转)----强烈推荐学建筑的都好好看看,看看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抽象中恢复另一种眼力(转)----强烈推荐学建筑的都好好看看,看看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抽象中恢复另一种眼力(转)----强烈推荐学建筑的都好好看看,看看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抽象中恢复另一种眼力(转)----强烈推荐学建筑的都好好看看,看看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抽象中恢复另一种眼力(转)----强烈推荐学建筑的都好好看看,看看我们究竟学的是什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抽象中恢复另一种眼力2009-03-30 06:13:31 在 spaces 上,贴了一贴关于“基地想变成什么”的帖子,得到了网友不同的回馈。有学生感言,建筑系的作业,从大一到大四,建筑的面积在增加、类型在变换,对基地的解读没有深入下去;也有学生说,不,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从来就不会把基地当成简单的等高线、坡度、几何关系,我们会深入调查基地的;正在做着规划的某位同学,从上海的某处基地回来,更加茫然,因为那片上海旧日的里弄,被拆得只剩下一栋老楼,啥都没了。 。 。 。 。这样的基地,又该怎么办呢?是呀,对于最后这样一种情形,我们的设计师该怎么办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还是想从第一个问题说起

2、。人们今天常常管同济或者清华的教育体系叫做包豪斯布扎的杂合体。原因是这两个学校的奠基人多来自欧美这两大体系。包豪斯, 好像大家都很熟悉同济大一时所强调的空间构成,肌理,色彩组合,几何拼贴。 。 。 。模型制作。 。 。 。的确,都可以视为是包豪斯初步伊顿那一套的延续。去年,见常老师时,常老师给了我一本建筑教育杂志,刊登了很多如今同济大一大二的教案,基本上还是这套路子,加入了一些导向构造、导向空间层次和透明性的分析。 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基本训练,要系统和深入一些。 我们那个时代, 除了包豪斯,另外的空间教育就是芦原义信的空间限定说(赵老师翻译和教授)。有关包豪斯的文化讨论,从90 年代之后多起来的

3、。这其中,有些研究开始深入到诸如Breuer 、 Doesburg 、 Mondrian 、 Kandinsky 、 Itten 、 Moholy-Nagy 等人的个案研究。这个, 我算比较熟悉。大前年,我花了半年的时间阅读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主要是想揭开他们和当时的“神智论”教派之间的关系。这个“神智论”“邪”得很。那几位教主,把佛教、密宗、基督教、古埃及的宗教、古老的毕德哥拉斯萨摩斯教、现代物理、现代科学、瑜珈、 禅宗,全部整合到了一个盘子里很多人不知道谁是H.P . , 也不知道啥叫Theosophy ,但是我说New Age ,或者提到雅尼的音乐,还有朱哲琴的音乐,大部分人就都知道了。

4、这类 New Age 的音乐,其源头就在神智论那里,就是说,影响着朱哲琴的东西,跟当年影响着康定斯基和伊顿的东西,是一个源头。有机会我会专门拆解一下这一秘教的各种学说,这些人, 几乎就把各类建筑解释成为神秘的波长和波段了。他们发明了一堆形式理论,用现代物理学的场论,去解释各种图形的力量。而且,早期为了治疗心理疾病,他们会让病人用针管笔,一根一根地耐心画线条,这个,跟建筑系大一时折磨学生画线条的方式,一模一样。所以, 现代建筑的早期教育中,存在着两种或者三种不同的势力,都一起走向了建筑的抽象。一种,就是杜斯伯格、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伊顿为代表的,神智论影响下的线条灵性学的抽象论; 另一种, 是格

5、罗庇乌斯、 迈耶这些从工业加工工艺出发的抛弃掉宗教成分的现代机械抽象,密斯,位于中间;还有一种抽象,应该就是布扎体系的视觉轴线。布扎这个先按下不说。以康定斯基为例,很多人会把论艺术中的精神性和点线面当成一个连续系列来读。其实, 点线面 已经是康定斯基进驻包豪斯之后的著作了,且几经修改,精神性 中的“精神性” 到了后期, 几乎荡然无存。 在论敌的批判下, 点线面 变成了干净的视觉语言字典,走向了常识化的伪视觉科学,然而,它的起始点很“神学”(国内的翻译,教育者,常常不知道怎么去解读这两本书);与康定斯基相比,蒙德里安的“抽象论”是绝对地新神学的。到死,蒙德里安都不认为自己在画“抽象画”。海杜克当

6、年考察过荷兰后,回到美国说,蒙德里安画的就是荷兰的人造地景;蒙德里安自己说,我画的是宇宙结构。总之,十字、开放的空间、漂浮的前后层次、三原色,成了蒙德里安心中的“具像的宇宙结构”。在他看来,这个三维的直角正交世界,非常地充满了神圣与堕落的挣扎。杜斯伯格等人的“风格派”也正是在这样的新神学的鼓舞下,开始尝试着如何冲破矩形的盒子空间。 。 。 。 。 。 。这个故事很漫长,中间加入了俄国的马列维奇、才华横溢的李西斯基等人。他们对于空间的想象,又有着俄国的科学宗教背景。我想说上面这些线索,就是要提醒学习建筑的人。包豪斯的校园里,最初的空间打造是否真就是纯粹的几何游戏或者视觉游戏?显然不是,而是一种带

7、着秘教、新宗教、 新科学的视觉训练。但,到了同济清华,整个视觉体系的意义,基本被抽空了,换成了一种中国人幻想或者填充进去的形式美。比如,赵老师经常会用国画构图中“旷如也,奥如也”的中国人审美理论, 去描述包豪斯的空间构成。无论好与坏,凡是经由同济大学训练出来的建筑学生,都被教成了一种杂合体。学生们,17 , 18 岁,带着日常的对于建筑的生活经验,进入了建筑系,一年之后,看到的建筑,就剩下“美的形式化的空间组合和空间关系”。至于包豪斯训练的文化背景,优点和缺点,同济是不会教你的,估计清华也不会。这时, 同学们就会迷上安藤那些黑白线条的建筑图,以及密斯建筑的黑白照片。原因就是只有那些现代主义建筑

8、的例子,才能活生生地向你讲述空间的限定和围合。让学生看文艺复兴建筑,很多学生觉得装饰太过,看不进去。这时,学生们已经被“现代化”了一次。学生在学了空间抽象之后怎么看场地呢我用了“场地”一词。其实,大部分学生学会了,同样用“抽象的几何关系”看基地了。比如,前面有一颗树,被画在基地图上是一个点加一个圆圈, 同学就会把这个点,当成一种景观, 对着某个门或窗, 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对位”关系。这里,我们也看到布扎教育的力量。有人说,布扎建筑把平面当成了桌布,画的都是花纹。事实上,布扎建筑当初最大的苦恼是如何处理巴黎城市里的不规则基地。巴黎那时,建筑多是多层建筑,没有电梯, 城市都是差不多高度的建筑肌理

9、。所以,巴黎是一个很容易在平面上考虑的城市,它的地平也没有什么高差。但是巴黎的城市经过了城市改造,既有很多大轴线,也有诸多小夹角。布扎设计,往往是在这个小夹角里做“完型改造”跟贝聿铭做东馆差不多的手法。就是说,到了同济二年级的时候,布扎体系也浮现出来了。是以轴线和对位的关系,在学生考虑基地上构筑物和道路等关系时,浮现出来的。【有关基地要素的几何对位关系,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 反而是个重大的问题。 是呀, 为什么要对着一棵树呢?】说布扎的城市设计没有考虑城市的文脉,那是冤枉布扎设计;可是如果说布扎设计,彻底地深入地考虑到了“背景” ,又言过其实。布扎设计,都是在地表上、6 层楼下,在折腾。英文叫

10、做skin deep 。基本上没有切到地下和高空。学生们学了布扎的布局方法,就把这,当成了场地设计(site planning ) ,然后,就把这样的经验带到了毕业之后的建筑实践中去了。这实在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悲剧。说起来, 布扎的场地分析,仍然流于抽象。因为当你往地下切、往空中走时,建筑就不是一个所谓的形式问题,也不是简单的材料和结构力学问题,就涉及到了诸如生态、地质史、考古、人流、自然流动等诸多看得见看不见的问题。建筑师, 在优秀的建筑中,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比如赖特落水别墅和岩石的关系,比如赖特的Jacob 住宅和当地地表冻土层的关系。不解决这样的问题,建筑,真就成了虚幻的

11、空中楼阁。我们回到同济的二年级教育。从这时起, 建筑的教育出现了分歧。在每次建筑教师的座谈会上,教这个阶段的老师聚在一起时,都会谈及方法问题。建筑系学生需要知道得太多,二年级加入了大量的对于任务书的分析,就够学生喝一壶的,如果再强化基地要素的解析,很多老师就比较担心学生是否能消化得了。举个例子,如果你告诉学生, 这个场地周围没有房子,北部是山,南部是海,西边是树,东边是石头,学生基本上在设计房子时,知道怎么把南面的窗子做大,北部的窗子对着山头。 。 。 。 。诸如此类。如果我们把这个基地搬到上海四川路如何?你会发现,学生几乎不知道哪里的窗子该大、哪里的窗子该小了。而且,四川路上左邻右舍,全都是

12、建成建筑,街上的业态和人流,变化不止,学生就发觉,研究社会比研究自然还要困难。 加上80 年代的后现代, 学生们对于 “背景” 的理解, 成为了 “风格和图案” ,那么,所谓的适合环境和背景的建筑,多被学生理解成为“平移图案和模式”的建筑。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们会发现, 与其让学生设计假古董的这张皮,还不如回到空间设计的老路上,让学生设计空间,折腾建筑的造型。显然,在上述的过程中,出了偏差的,不止是抽象的空间,有关什么叫基地,以及如何研究基地, 如何体现地基的理解,都存在着误解和偏差(我们今后要一点一点地纠正这些误解和偏差) 。前面我已经讲过,这个大偏差,就是我们对于基地的解读太过表象化skin

13、 deep ;以为只有图案和轴线才叫基地上的线索。这是一个重大的误解。( Kirk 老师跟那些做房子的学生说,你们怎么不看看周围老房子跟水是怎样的关系呢?kirk 老师这里,把基地的线索,直接引向了“关系和方式”。这就不再只是图案和轴线)。不幸的是, 当学生大三大四走入上海那样的场地时,遇到的恰恰是一次推倒重来的规划和设计。基地上被拆得精光或者叫几乎精光。连参照的“关系和方式”几乎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想象, 最后出现在这面光地上的新楼群该是怎样。它们并不是这块土地上的“异己”和“舶来品”, 而是2009 年上海市场上的房地产通用模式一个杂合着这个时代上海欲望、教养、 生活方式的群体。 它们不是完

14、全陌生的东西。它们也会跟土地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适应得好,记忆恢复得就快,适应得不好,恢复得就慢。但,不要认为,推倒重来的建筑就一定是必死的建筑浦东,不是已经开始活起来了吗?那么, 这是不是建筑师或者建筑学所喜欢的方式?当然不是。有一年, 哈佛建筑系的考试题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自己解答”。这样的题目,基本上什么都可以写,什么都很难写。很考水平。 建筑师们喜欢的场地,是四川路上的某个缺口,或是同济校园里的某块飞地,里面的要素非常密集, 逼得你去创造新的思路和答案。这样的小拆小补, 是大多数城市的常态。就像人身上的皮肤, 总在换,并不觉得疼痛。 冯纪忠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说,小拆小补的建造,对老人

15、家是一种活下去的安慰,大拆大建, 首先拆散的是老人的社会关系,你让他们怎么幸福地在上海活下去?这话说得深刻。那么,历史上,没有过大拆大建吗?有,罗马、中国都有。但是,那是还有神灵, 还有家乡, 每一次开拓一个边疆的新城,都要把老城的神祗和土,带过来,变成种子和记忆之树。今天上海的问题,就是这个,新城和新区,跟地下,给土地史和原来的社区史,几乎毫无关系。TMD ,上海成了新兴富豪的殖民地。对于这样的基地该怎么办?我说的是,假如学生们拿到了这样的基地该怎么办?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了。要花双倍的工夫。比如,大片的空地,总有城市界面吧,总有跟邻居路网的接口吧, 千万要想好, 你的这个新区, 以怎样的方式

16、接入这个城市。如果是老四川路那种沿街的商店加住宅,加一分,如果是一道围墙,减一分;第二,局部,你总可以去找寻一下这块土地的地质史吧?去看看哪里还有暗河,哪里是原来河流曾经走过的地方,那里, 也许是你新的水系的起点。你只需要把它们挖出来,而不是杜撰一个大水池;第三,你若是喜欢上海的里弄,你总可以研究一下,是什么构就了那种里弄的亲密吧,你的小区里,商业的部分,是不是也可以向那样的尺度、格局, 学习一下?上海旧里弄的店铺,已经把小商业做到了某种极致。 。 。 。 至于单体, 这要看你有多少课程的时间。哈佛有个毕业生, 现在做discovery 的主持人,他说,他毕业设计的项目,是为开发商开发大学宿舍,提供了一套评估体系。他看到,大学宿舍里,要么是太过均质,要么是被弄成了集市,他就在想,能不能找到学生之间在诸多差异性之后的彼此匹配性呢?比如,要求房租低的,那就在面积和朝向上吃亏一点,要求玩音乐的,离娱乐室近些,离另外安静的卧室远些。 。 。最后的设计,没有一个单元是一样的, 却又有着某种奇特的分类和分区。这是哈佛学生的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