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认识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941421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认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认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8 浅谈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认识詹益州(广东省陶瓷职业技术学校 广东潮州 5 2 1 0 3 1 )摘 要:本文较系统地汇集了我国对宋代五大名窑的研究成果,综合了大多数考古专家和有关书籍的共识,对宋代五大名窑的确切窑址、烧造时间、器物及釉色特征作了归纳,对釉色产生机理作了分析,对几个有待进一步论证的问题谈了看法,并对如何解开某些考古迷团及如何完善宋代五大名窑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建议。关键词:宋代五大名窑、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1 、 前言宋代五大名窑(定、汝、钧、哥、官)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窑场,它们所产的制品(窑器)制作精美、釉色新颖、各具风格,在海内外享有祟高的声誉。本人三十多年来一

2、直从事陶瓷科研和生产工作。特别是近几年,为了仿制宋瓷,曾经亲手设计 建造过多种型号的燃气梭式窑、亲自配制坯釉料、亲自烧窑,反复试验,不断总结,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此期间,本为曾查阅了很多有关古陶瓷研究的书籍和杂志,在茫茫书海中寻找正确的答案。至于宋代五大名窑的定义(诸如:确切的窑址、烧造的时间、器物及釉色的特征等等),各本书上的说 法不一;至于史书或地方志上对宋代五大名窑的记载,宋朝当代的几乎没有,一般都是明清时期后人加以评论的,有些也是只言片语。本人虽不是古陶瓷研究专家,但酷爱仿制古瓷古釉,并凭长期从事陶瓷生产和科研的经验,综合大多数专家的意见,在此就确切窑址、烧造时间、主要器型、胎骨及釉 色

3、、装饰方法等方面对宋代五大名窑谈点看法,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及同行加以指正。2 、宋代五大名窑的特点2 . 1 定窑“定窑”,始烧于晚唐和五代,兴于宋,失于元。窑址是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后及东、西燕山 村一带,宋时归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宋代“定窑”是在唐代邢窑白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由邢窑的单一釉色发展到多种釉色,又由素瓷发展到具有较高艺术效果的各种装饰技法的瓷器。“定窑”以烧白瓷为主,还兼烧黑釉、绿釉、紫色釉等颜色釉产品。白瓷釉中含F e2O31 % ,因 采用氧化焰烧成,釉面呈乳白或牙白色、光润透明、不刺目,加之配以独特精致的装饰手法,成为全国著名、声誉很高的一个瓷种,以致南北各地争相

4、模仿,出现了所谓的“土定”、“粉定”(或“白定”)、“新定”、“南定”、“北定”等品种,推动了我国宋代白瓷的普及发展。 “定窑”白瓷坯体有的是用手工轮制成形后再行装饰雕刻,有的是用手工陶模内压制完成的,胎薄而轻、不透明。“定窑”器皿的装饰技法有刻花、刘花、贴花和印花等种,还有素白无花,以印花为主。刻花、刻花是用刀具或竹片在半成品上直接刻划出各种清 晰明快、刚劲有力的由粗细线条构成的图案;贴花即是把另制的花纹坯件粘贴在主件坯体上;印花(阳纹)是把坯泥放在刻有花纹图案的陶模内,再用手工压制完成。常用的纹饰有水波、游鱼、飞禽、婴儿、花卉等,其中以龙凤、牡丹、莲花、萱草、菊花较为多见。陶 瓷 科 学

5、与 艺 术 2 0 0 7 . 4陶 瓷 史 话3 9 “定窑”器皿以盘碗类居多,内外满釉,口沿无釉,称为“芒口”,采用扣烧(覆烧法)烧成。为使用方便,“芒口”瓷一般用2 4 m m 宽的铜、银或黄金镶在边沿上,十分精美。窑炉主要采用北 方式的馒头窑,以煤作燃料,烧成温度在1 1 0 0 以上。2 . 2 汝窑“汝窑”,始烧于北宋晚期的大观年间。窑址在河南省临汝县,与禹县的“钧窑”隔山相望。汝 器之精者产于临汝县的东北乡大峪店、东沟、叶沟、黄窑等处,较粗者产于临汝县的南乡严和店及附近宝丰的大营、青龙寺窑等地。宋时,临汝归属汝州管辖,故名“汝窑”。汝州在宋徽宗之前就有窑场,原产什么釉色的瓷器,诸

6、多专家及考古书籍都没有论及。后来为迎 合宋徽宗皇帝的爱好,仿南方“越窑”改烧青瓷。“汝窑”制品釉色有粉青、虾青、豆青、天青、卵青、卵白、葱绿、天蓝、鸭蛋青等名称,但最标准的釉色是“粉青”(有的书上叫它为“淡青”),虾青中往往微带黄色。釉色档次为:粉青为上,天青为贵,天蓝为珍奇,其它次之。 汝窑器一般极少有花纹装饰,多为素瓷,通体有极细纹片,即所谓的蟹爪纹或鱼子纹,也有无纹者。但也是装饰者,如临汝南乡产的小型盘碗,即是在生坯上先行印花、刻花后再施青釉的。汝窑器型有工艺类和日用类。工艺类有酒瓶、 洗器、瓷枕、香合、香毬、盏、盂子、出香、大奁、小奁、奉华瓶、奉华尊、三足弦纹炉等。日用类以盘碗居多。汝

7、器瓷质细腻,胎骨坚硬。碗类底脚有釉,外底有细小支钉痕迹,是采用耐火泥制成的支钉支撑起来煅烧留下来的痕迹。汝器釉中加了少量的玛瑙 末,F e2O3含量在1 . 5 2 % 之间,在还原气氛作用下,釉面产生乳浊,釉层莹厚如脂,釉色青翠如水。釉层中,铁的还原较好者,釉色似灰蓝色(即鸭蛋青);铁的还原较差者,釉色似虾青(即青中微带黄色)。古汝窑底平面外形呈椭圆状。窑内分火门、火 膛、窑室、集烟室。窑室为横长方形;火膛与集烟室为半月形;窑室与集烟室之间设有一道挡火墙,下部设有排烟孔;按照窑炉设计原则,集烟室顶部应是烟囱。这种窑炉以煤或柴为燃料,可以维持较好的还原气氛。2 . 3 钧窑“钧窑”,创建于北宋

8、初期,盛烧于北宋晚期。窑址在河南省禹县城北门的钧台与八卦洞及禹县西南的神后镇一带,与临汝县的“汝窑”隔山相望。宋时,禹县归属钧州管辖,加上生产钧器的窑 址大部分集结在祭禹王的钧台附近,故而得名“钧窑”、或称钧州窑、或“均窑”。北宋钧窑器的问世,结束了在此之前青瓷独占鳌头的局面,从单一纯净的青瓷釉发展成以“钧红”为主的多彩釉,可以说是一件刻时代的大事。著名的釉色有茄皮紫、胭脂斑、朱砂红、海棠红、 鸡血红、天青、月白等名目,一般的釉色有天蓝、灰蓝、灰绿、葱绿、墨绿、米黄等色。钧窑器以朱砂红为贵,以红紫相映、光彩夺目的窑变花釉为珍。钧红釉的特点是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面细裂而有流淌现象。“钧窑”所产

9、器皿主要有:坐墩、炉盒、方 瓶、罐子、盆奁、花盆、尊等,以大件居多。钧窑器坯体厚重而坚致略带灰色,釉厚且润。在装饰方面,以素瓷居多,也有少量雕刻花纹的作品,但花纹不明显。钧窑器皿是在胎坯上施以铜红釉料,在强还原 气氛中烧成的。其绚丽多彩的窑变花釉,是因为釉中铜离子的还原,加以少量的磷、锡、钛离子的作用及钴、锰离子的辅色而得色的。从权威部门对古钧瓷釉所作的化学分析中得知,釉中F e2O3在1 . 0 7 2 . 7 2 % 、M g O 0 . 5 2 . 1 5 % 、T i O20 . 2 0 . 5 3 % 、P2O50 . 4 6 0 . 9 5 % 、CuO 0 . 0 4 0 . 4

10、 5 % 范围内。钧 窑器之所以会产生五彩缤纷的颜色,答案可以在釉的化学组成范围里面找到。在还原气氛烧成条件下,如果釉中F e2O3在2 % 以上,CuO 在0 . 1 % 以下时,该釉是近似于汝窑釉,发青色或灰蓝色;如果釉中F e2O3在1 % 以下,CuO 在0 . 1 % 以下时,该釉可能会发淡绿色或灰白色,或叫作雨过天青、月白风清等 名目;如果F e2O3在1 % 以下,CuO 在0 . 3 % 以上时,该C e r a m i c s S c i e n c e & A r t2 0 0 7 . 4陶 瓷 史 话4 0 釉则呈鲜艳的鸡血红或朱砂红色;如果釉中F e2O3在2 % 左右

11、,而CuO 又在0 . 3 0 . 4 % 时,该釉就在铁绿与铜红两色交配作用下产生茄皮紫、玫瑰紫、胭脂斑、海棠红等颜色。即使是同一种釉方,但在窑内 还原气氛强弱不相同或窑位不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釉色,难怪在同一处的古钧窑中发掘出来的既有钧窑、也有汝窑或影青瓷了。至于有些钧窑器的釉面有“蚯蚓走泥纹”的现象,那是在坯体挂釉干燥时,釉面产生裂痕,然后就这样烧成所造成的。“钧窑”的窑型有圆形、马蹄形和长方形三 种,其中长方形窑较少见。这种窑的窑室呈横长方形,窑室前面为并列的双乳状火膛,其中一侧火膛留有窑门,另一侧火膛留有火口,上边设有方形烟囱。这种窑形有利于气氛从氧化转变为还原,对于烧制复杂的钧窑窑

12、变釉确有某种功效。2 . 4 哥窑说起“哥窑”,必然和“弟窑”联系在一起。“哥窑”和“弟窑”是南宋时期龙泉窑的代表作,创始于五代或北宋初年,而鼎盛于南宋。据明嘉靖四十年浙江通志中记载:“相传旧地重游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至琉田窑造青 器 , 粹 美 冠 绝 当 世 , 兄 曰 哥 窑 , 弟 曰 生 二窑”。“哥窑”之名由此而来,“弟窑”(生二窑)实际上是以青瓷为特色的龙泉窑。关于“哥窑”和“弟窑”确切的独立窑场,从考古专家对已发掘的二百多处龙泉古窑址中,至今 还没有充分的物证、碑记或标记来印证。根据发掘,没有发现有单一类型的窑址,每一层碎片里面都堆积着黑胎和白胎的瓷器,标明这些窑

13、是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兼烧的。根据现在龙泉瓷厂人员反映,被称为“哥窑”和“弟窑”的产品历来是在同一个窑场里制作的。 “哥窑”和“弟窑”均出自龙泉县,南宋时归处州管辖。龙泉县在浙江省的西南隅,与福建省交界,过去交通全赖一条瓯江自上往下,瓷器从温州、杭州、宁波等地出口。古窑址沿瓯江及各支流两岸而建,其中最为密集的是瓯江上游龙泉的大窑、金村、竹口、溪口、大白岸及安仁等地。 哥窑器的特长在于釉。其釉层较厚,光泽柔和;釉的高温流动性较大;釉色有米白、淡白、米黄、粉青、灰青、灰绿、奶酪黄等,以粉青为上,淡白次之;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俗称“百圾碎”)。一般都有两种 纹路,即较粗疏的

14、黑色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裂纹(俗称“金丝铁线”)。但也有的只见黑紫色裂纹、而细小纹片并无颜色。至于哥窑器裂纹釉的产生,按常理来说,在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可能是相传中的章生一故意所为;应该说,章姓二兄弟创业办厂之初原本都是想搞青瓷釉的, 也许可能是章生一在配釉时出现了差错,导致釉面开裂,后来将错就错、歪打正着,把偶然变为必然,利用釉面龟裂这一缺陷作为美化瓷器的装饰手段,被世人所喜欢,被视为稀世之珍。哥窑器造型古雅,制作精工,在浙江式的龙窑中用还原气氛烧成,温度在1 1 8 0 1 2 3 0 之间。胎 体因采用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作原料,烧后大多呈紫色或棕黄色。烧成时,因釉层较厚且高温

15、流动性较好,釉子往下流动而使制品口沿部位和转折处产生釉薄、露出胎骨,加上受二次氧化影响,导致无釉的圈足泛黑铁色,这就是所谓的“紫口铁足”的由来。 “哥窑”和“弟窑”的区别在于:青的方面虽同为粉青、翠青、浓淡不一,但“哥窑”“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博物要览);“弟窑”“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色甚葱翠,以梅子青为上”(陶说)。其不同之处,即“哥窑”胎黑 釉面多纹片,而且纹片冰裂如网状;“弟窑”胎白釉面不开片或很少开片。至于有些书说到的“哥哥窑”、“哥哥洞窑”、“旧哥哥窑”、“新哥哥窑”之类的名词,大多数专家认为,那是社会上的流传罢了,而传世“宋哥窑”,很可能是宋以后景德镇所烧造的。2 . 5

16、官窑宋代“官窑”有“旧窑”、“内窑”(又名“修内司窑”及)及“新窑”之别。“旧窑”即是北宋“官窑”,据有些书上说,“旧窑”窑址在河南省开封市。但据几十年来发 掘,至今为止,河南开封又并没有发现过“官窑”陶 瓷 科 学 与 艺 术 2 0 0 7 . 4陶 瓷 史 话4 1 的遗址和器物。又据专家分析,北宋开封“官窑”是不大可能存在的,仅仅凭清兰浦在景德镇陶录中的一段话(即:“汝亦汴京所辖,宋以定州白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确实 很难断定北宋开封曾经有过官办瓷窑,所以有些专家断定北宋“官窑”实际上就是“汝窑”。“内窑”(又名“修内司窑”),据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南宋“官窑”。窑址在浙江杭州凤凰山的万松岭下带,但是通过挖掘,并未完全证实可靠窑址、又无实物印证。这个“官窑”的依据,是 根据文献遵生八笺中的一段话(即:“所谓官者,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其土紫,故是色若铁,时云紫口铁足。以他处之土,咸不及此。”)来的。“新窑”也应是南宋时期的官办瓷窑,窑址在杭州南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