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930022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14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 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课内文言文阅读(按年级排列)一、( 2016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后面问题。(共11 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2、 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 遂反潮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 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 分)( 1)阅十余岁阅: _ (2)竟不可得竟: _ 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用“”划出一处)。(1 分)山门圮于河3翻译下列语句。(4 分)(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2)众服为确论。译文: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2 分)答:5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2 分)答:1. (1) 阅:经过

3、,过了(2) 竟:终于,到底2. 山门 /圮于河3. (1)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亊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4.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5.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二、( 2016青海省 )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后面问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

4、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 分)?山门圮于河圮()?湮于沙上湮()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 分)?求石兽于水

5、中,竟不可得。于()?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2 分)译: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 分)答: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用文中原句回答) (1 分)答:1?圮(倒塌)?湮(埋没)2?于(介词,在)?之(代词,指代二石兽)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三、( 20

6、16湖北十堰)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回答后面问题。(12 分,每小题3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

7、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见渔人, 乃大惊乃:就乃不知有汉乃:竟然B无论魏晋无论:更不用说便 要还家要:要求C问今 是何世是:表判断吾尝疑乎 是是:这句话D未果, 寻病终寻:很久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诣太守”寻找 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村人

8、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 心情。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各个事情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 无法实现。 4本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伛偻提携,往来而 不绝”都描写了老人与小孩的生活情景,用意有何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1. C A 项,竟然; B不用说,更不必说/ 通“邀”,邀请。C表判断 / 这句话。 D不久 /在国内。2. 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

9、竹林这类的植物3A 桃花源记 中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再借渔人“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说明这种理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与“出世”和“入世”没有太大的关系,如果要说,也只能是“出世”的思想故选:A 。4. 桃花源记是用桃源民风表达了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醉翁亭记用“滁人出游”场景寄托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四、( 2016湖北十堰)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回答后面问题。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

10、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敷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

11、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本文作者是东晋诗人_(人名)。( 1 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1)屋舍俨然 (2)便扶向路_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的桃林美景有何作用?(2 分) 答: 4. 在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源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很久?(2 分) 答: 5.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3 分) 答:1. 陶渊明2. ( 1) 整齐的样子(2) 沿、顺着3.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源美好作铺垫。4. 略(围绕“见到渔人大吃一惊;自从秦朝就隐居在此;不知外面

12、朝代更替;对渔人所描述的外界情况感叹、惋惜”回答出两点即可。)5. 略(围绕“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幸福快乐的人民生活;淳朴的社会风尚;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五、( 2016天津)阅读文言文爱莲说,回答后面问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13、2 分)A可爱者甚蕃蕃:繁多 B. 不蔓不枝枝:长枝节C亭亭净植植:种植 D. 陶后鲜有闻鲜:少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醉翁之意不在酒B濯清涟而不妖人不知而不愠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D同予者何人陈胜者,阳城人也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说”是一种古代文体。B本文托物言志,文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表达了作者对清白正直品性的坚守。C文章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意蕴无穷。D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世人喜爱牡丹的羡慕之情。1.C 2.B 3.D 五、(

14、 2016北京)阅读文言文三峡,回答后面问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 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1)沿溯阻绝溯: _ (2)属引凄异属: 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分)(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5、翻译: _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 _ 3. 阅读文中画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 “清荣峻茂” 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分)4. 请你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分)()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_,_。()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想到的古诗句是_,_。1. ( 1)逆流而上(2)连续不断2.( 1)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3. 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滔滔,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不受拘朿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谣,色彩鮮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4. (1)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其他也可)(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其他也可)六、 (2016 云南曲靖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