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17101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谈地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及概念辨析论文关键词:城市经济带 理论渊源 概念辨析 论文摘要:“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探讨和规划对于促进中国转轨经济中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城市群发展的角度寻找“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界定其理论内涵,辨析相关概念,以期为日后城市经济带理论的后续问题探讨奠定基础。 一、城市经济带的理论渊源 在理论上,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界定属于城市群理论范畴之内。城市群理论的研究源于欧美,在国外的文献研究中,从 1910 年美国学者库恩最初提出都市地区的概念,到 1915 年英国学者帕特里克格内斯提出组合城市的定义,以及 20 世纪 30年代,英国学者弗塞特提出

2、城镇密集区的概念,迄今为止,国际上比较公认的,也是最先明确提出城市群概念的是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 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了最初的城市群概念 Megalopolis。戈特曼把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域用原意为巨大城市邦的希腊语 Megalopolis 来命名,用以说明这一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由纽约、普罗维登斯,哈特福德、费城、巴尔的摩等一系列大城市组成的功能性地域,在这一地域,城市沿主要交通干线连绵分布,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产业高度集聚,形成主轴长 600 公里,人口 3000 万的城市密集分布地带。在戈特曼对于城市群概念的表述中运用两个指标来界定 Megalopolis,即,

3、较大的总人口规模和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首先,戈特曼将城市群的总人口规模下限定为2500 万人;第二,戈特曼认为城市群的人口密度至少应达 250 人平方公里,核心区密度应更高。此外,戈特曼还指出了城市群应具有高稠密的城镇基础设施和2高效率网络流通体系的鲜明特征。他认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将会沿着主要交通干道不断延伸。也就是说,城市交通干道越发达,城市会不断演化成为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组合体,而周边的城市群体是一个连续性很强的以内部作用为主、多中心的云状结构,他同时指出“城市核”是比较明显的, “城市带”则在外形上是比较模糊的。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因此,在国内对城市群的理论

4、研究中,基本上是继承了国外对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并且,在此基础上逐渐衍生出对“大都市圈”、 “经济带”的研究。国内学者是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推广大都市圈理论的,我国城市地理学家周一星先生对城市群的概念提出得比较早。他认为,将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的城市群与西方大都市连绵带和相类似的新型城市群空间组织形式相比较,都可以称之为大都市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区(简称 MIR)。他认为 MIR 是“以若干城市为核心,大城市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此外,我国学者周起业、刘再兴等人在区域经济学一书中认为,大都市圈是“按经济中心来组织管理地区经济,即

5、以大城市为依托,有计划地发展中小城镇,在各大城市周围形成若干以中小城市为主的中小型经济中心。通过它们使大城市同中小城镇和农村相联系,大中小城市与其分别联系着的农村相交织,组成了全国的经济网络。经济网络是以大城市为依托,组成大城市经济圈,按大城市经济圈来安排地区生产布局。 ”高汝熹教授则在“论中国的圈域经济”一文中首先明确了“大都市经济圈”的定义,他认为“大都市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带动周围城市和农村,以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此后,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在 1993 年的研究中也提出“大都市圈,也就是某一城市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同它邻区划或外围化的地区形成紧

6、密经济联系的一体化经济区”。国家计委宏观院出3版的长江地区产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书把大都市圈定义为“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并且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同其有经济内在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所覆盖的区域相组成的,其经济吸引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另外,曾坤先生把城市协作区定义为“以一个特大城市或一组密切相关的大城市为核心并联结周围地域所组织起来的经济协作区”,城市经济协作区“更讲求中心城市的主导功能和辐射作用”。沈立人先生也认为“大都市圈是以大都市为核心,超越原来边界而延伸到邻近地区,不断强化相互的经济,最后形成有机结合甚至一体化的大区域,又称大都市地区或大都

7、市连绵区。 ”除此之外,代合治(1998)、薛东前(2000)、周玲强(2000)、姚士谋(2001)也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城市群的定义和特征,相对而言,姚士谋给出的定义则比较完整,考虑到了城市群的经济职能、地区空间概念和自然要素等,即,城市带(或称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特大或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近年来,随着国内对城市群以及都市圈经济研究的发展,出于研究问题的立足点和角度不

8、同,逐渐出现了对“城市经济带”如“长江经济带”、 “珠江经济带”、 “沿海经济带”、 “京广经济带”、 “环城经济带”“交通经济带”等相关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就“经济带”的确切概念而言,学界尚未给出确切的含义,至今对其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亦未达到广泛的共识。 二、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界定 通过对以上文献的综述及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对于“城市经济带”概念的理解应该涵盖在城市群的理论范畴之内。我国学者在国际认可的城市群理论基础上,4对于“大都市圈”、 “城市经济协作区”和“大都市圈内的城市群”的内涵界定是基本一致的,集中体现了城市群或都市圈的非行政区划性、交通空间网络特点、经济社会联系,以及城市核的辐射

9、集聚特点。其次,在以上国内学者给出的定义中,高汝熹教授对于“大都市经济圈”的定义与曾坤先生对“城市经济协作区”的表述则比较接近于“经济带”的概念。特别要指出的,笔者认为,姚士谋(2001)对于“城市群”概念的理解中其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对“城市经济带”的解释,他认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与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都有与其发展条件相适应的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经过一定时间的开发建设,许多城市最终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群经济。在该经济带内,不同等级、规模、性质的城市构成城市网络。各城市相互嵌套,形成以城市为节点交通线密切联系的地域网络,形成有特色的多层次开放的城市群网络

10、体系”。此外,南京理工大学的朱英明博士(2004)对“城市群经济空间”的界定进一步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传递出“城市经济带”的涵义,即“城市群经济空间”是城市群区域的产业通过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所形成的具有密切经济联系的经济空间。此外,张文尝、金凤君等(2002)还侧重从交通网络的角度给出了交通经济带的定义,认为交通经济带是以交通干线或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吸引范围内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发达的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为主体的发达带状经济区域。这个发达的带状经济区是一个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形成的带状空间经济系统;在沿线各区段之间和各个经济部门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技术经济联

11、系和生产协作。 笔者认为,作为地区竞争的两种经济发展表现形式,城市经济带与都市圈所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城市经济带”的内涵更强调某交通运输干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经济带的发展依托于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5的大城市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交通轴两侧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人口密集、产业集聚的狭长带状经济区域。如,我国的京津塘经济带、哈大齐经济带等。而都市圈则更强调以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增长极,由此形成发展程度和特点不同的内、中、外都市经济圈层,如,英国的“伦敦都市圈”和日本的“东京都市圈”等大都市圈。可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城市

12、经济带的一般内涵:“城市经济带”是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网络空间连绵分布,以一个或两个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核心,发挥其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并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彼此形成人口密集、产业集聚、联系密切的生产、流通一体化经济区域。具体来说, “城市经济带”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其发生、发展的支撑条件是发达的交通运输和信息网络;其主要的动力源是作为城市经济带内核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其景观表现是城市和产业所构成的城市组群和产业集群;其本质联系是城市经济带区域内城市间和产业间存在的经济联系网络。城市经济带作为一种较高发展水平的经济区域,其固有的内在联系是区域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要素综合

13、作用的产物。城市经济带中的城市是以节点或非节点的方式进行相互作用的聚集体,产业间的经济联系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功能联系和空间联系。 三、城市群、城市带、经济带与产业带的概念辨析 如前所述,笔者基于国内外“城市群”理论的演进对“城市经济带”的内涵给出了界定,鉴于“城市经济带”的理论研究是建立在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基础之上的,因此,这里有必要对城市群、城市带、经济带、产业带等常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辨析,以进一步明确对“城市经济带”的解释。 首先,自从戈特曼用“Megalopolis”来定义他所长期研究的美国东北部城市群6以后,国外理论界就逐渐达成共识将“M

14、egalopol”用来表示像波士华那样的诸多大城市的集合体。然而当戈特曼的“Megalopol”引入中国后,国内对“Megalopolis”的中文表达则出现了“城市群”、 “都市圈”、 “城市带”、 “都市连绵带”“都市带”、 “都市区”等种种译法,甚至在某些文献中被演绎、等同为“城市经济带”、 “产业带”,由于这些概念提法具体到不同的分析对象均有其各自的视角和一定的可取之处,因此沿用至今,学界仍未对这些概念进行明确的辨析和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目前用城市群来表达“Megalopolis”的含义在学界居多,尽管城市群、都市圈、都市连绵带的物理空间布局形态并无太大的区别,但“都市圈”体现了城市间

15、的功能互补,暗含了“首位城市”的概念,圈内城市间只能是“主机终端”的关系,发展结果不可能是各城市平等协调发展(郁鸿胜,2001), “都市圈”因此带有行政管理体系的色彩;“都市连绵带”则强调了各城市之间的逐渐过渡,反映了中心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功能的辐射,而“城市群”则属于城市等级规模体系,其中的城市与城市群总体之间是“网络结点”关系,各城市的地位平等、功能互补,也最容易促成“共赢”,也更符合戈特曼的“Megalopolis”原意。此外,把戈特曼的理论首次引入中国的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宁越敏教授指出, “都市带”和“都市区”所反映的城市群形成的动力机制也是不同的。 “都市带”的形成

16、是靠大都市带动的,整个区域由核心城市扩散、连接而成,举例来说,波士华城市群中,波士顿和纽约这两个城市的界限就是彼此交融相当模糊的。 “都市区”则反映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像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一带,县域经济发达,尽管各地和周边大城市的关系都非常密切,仍然是以县(级)市为主体的。至于“城市群”与“城市带”,二者在大城市与其周围城市的组合及相互关系方面的表述是一致的,均有城市与城市之间相互联系和资源的配置及大中小城市的功能等级与分工的含义。但由于“带”是指一个狭长的区域,7强调城市带的“点轴”的辐射特点;而“群”有一种“云状”区域的含义,更强调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对其周围城市的辐射半径,因此,这两个概念也是有所区别的。 其次,就“城市经济带”而言,前面已经对“城市经济带”的内涵做出界定,表明其内涵属于城市群的理论范畴之内,经济带的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城市群的特点。但是城市经济带更强调在其区域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某交通网络所形成的城市间经济联系和产业联系的经济特征。从世界范围的城市经济带形成来看,在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因工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