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宪政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16666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所谓宪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所谓宪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所谓宪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所谓宪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所谓宪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所谓宪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所谓宪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所谓宪政清末新政所涉不可谓不广,而其中的标志性举措该是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 年 9 月 1 日)颁布的“宣示预备立宪”的那道著名上谕:而各国之所以富强者,实由于实行宪法,取决公论,君民一体,呼吸相通,博采众长,明定权限,以及筹备财用,经画政务,无不公之于黎庶。又兼各国相师,变通尽利,政通民和,有由来矣。时处今日,惟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徒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

2、设巡警,使绅民明晰国政,以预备立宪基础。著内外臣工,切实振兴,力求成效。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视进步之迟速,定期限之远近。此谕一发布,有人欢呼,有人抗议,内外评价不一(1906 年东方杂志之“临时增刊”有两个专栏“舆论一斑”和“外论选译”,对此有详尽介绍) 。而当我们在时隔一百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时,无论如何,可能谁都无法否认其对于清末立宪活动所具有的总纲性意义。在实际上,为“仿行宪政”,为“以预备立宪基础”,该谕旨颁布后,特别是在 1907 年,又相继颁布若干上谕。比如:将原来的考察政治馆“著即改为宪政编查馆”(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五日上谕);

3、因“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故“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上谕)。而在光绪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一日之间甚至连续发布两项上谕。一是重申“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强调“非教育普及,则民智何由启发?非地方自治,则人才无从历练。至教育宗旨,必以忠君爱国、屏除邪说为归,自治法规必以选举贤能、力谋公2益为主。著学部通筹普及善法,编辑精要课本,以便通行。并著民政部妥拟自治章程。 ”另一是“著在京各部院、在外各省督抚,迅即将君主立宪国政体,博考各国成案,慎选各人论说,督率所选各员分班切实研究。务期宗旨纯正,事理明通”。“钦奉”上述谕旨,便有了若干具体的宪政措施,这被汇集于“光绪

4、新法令”中,作为“宪政”类,顺理成章位列十三类法令之首。它们依次是:(1)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十日(1908 年 7 月 8 日)的“资政院奏拟订资政院院章折”,并附拟成的“资政院院章”第一章总纲、第二章选举。(2)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1908 年 7 月 22 日)的“宪政编查馆会奏各省咨议局章程及案语并选举章程折”,并附拟成的共 12 章 62 条并加有案语的“咨议局章程”,及共 8 章 115 条的“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同时,还附“宪政编查馆通咨各省设咨议局筹办处文”和“宪政编查馆通咨各省咨议局预算决算办法文”。(3)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日(1908 年 8 月 27 日)的“宪政

5、编查馆会奏遵拟宪法大纲暨议院选举各法并逐年应行筹备事宜折”,并附“宪法大纲”、 “议院法要领”、 “选举法要领”,及“议院未开以前逐年筹备事宜”。(4)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909 年 1 月 2 日)的“宪政编查馆会奏遵设专科考核议院未开以前逐年应行筹备事宜酌拟章程折”,并附共六条的“设立考核专科章程”。(5)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十日(1909 年 1 月 1 日)的“民政部奏调查户口章程折”,并附拟成的共 11 章 40 条的“调查户口章程”。(6)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初一日(1908 年 12 月 23 日)的“度支部奏遵拟清理财政章程折”。(7)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909

6、年 1 月 6 日)的“宪政编查馆奏核议清理财政章程酌加增订折”,并附共 8 章 35 条的“清理财政章程”。3(8)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9 年 1 月 18 日)的“宪政编查馆奏核议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并另议选举章程折”,并附共 9 章 112 条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及共 6 章 81 条的“城、镇、乡地方自治选举章程”。(9)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909 年 1 月 19 日)的“学部奏编辑国民必读课本简易识字课本大概情形折”。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 年 11 月 14 日),光绪皇帝驾崩。翌日,慈禧太后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因此,第(4)项及其

7、后五项的奏折和法规、章程出台时,在位的已是年仅三岁的宣统皇帝溥仪(于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即位),时任监国、摄政王的是幼主之父、光绪帝之弟、醇亲王载沣。因“宣统”年号启用于已酉正月初一,即西元 1909 年 1 月 22 日,因此它们仍属于“光绪新法令”。上述九方面是否涵盖了光绪朝最后八年新政中的所有“宪政”,抑或所有这些法规、章程纳入“宪政”是否均为妥当,这可能都有待进一步的讨论。不过,这至少反映了本丛书汇编者在搜罗、汇编时的观点和思考。据现在此丛书点校本的责任编辑王兰萍编审撰写的“选题建议纲要”可知,丛书原版的汇编机构为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此编译所设立于 1902 年,集研究、整理、编辑于

8、一体,任所长的先后有蔡元培、张元济等。诚如兰萍博士所言,将光绪朝的法令汇总并分门别类, “以部门划分法律规范本是项极其专门的研究工作,需要编辑人员具备西方法学的基本训练。 ”蔡元培、张元济均为中国近代教育界、出版界之创始、引领人物,思想维新,学贯中西,致力引进西学、介绍新知,在此毋庸赘言。而编译所中直接担当丛书具体汇集整理工作的职员刘崇杰、王我臧、陶宝霖等,皆有留学日本接受新学熏陶的经历。刘崇杰,福建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获政学士。那时早大的政治经济科,所学并非今日所谓“政治经济学”,而是广泛涉及4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史学等领域,其中,法学课程包括国

9、法学、法学通论、日本宪法与行政法、民法要论、刑法、行政法、商法要论等1(P.59),几乎涵盖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法学主干课”的一大半。他毕业回国后,曾任福建法政学堂监督兼教务长、教育部福建学务视察员等职,后入外交界。刘崇杰是商务印书馆清末出版的另一套主打大型丛书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的主要译校者。(刘崇杰不仅在该丛书 24 名译校者名录中位列第一,为丛书“综司厥事”,而且,因有早稻田大学留学背景,他“携稿东渡”,赴东京邀请“昔年同学分任校订”,并分别索请到时任早稻田大学总长大隈重信、学监高田早苗所写的“序”,使丛书增色不少。参见新译日本法规大全(点校本)第 1 卷之“张元济序”、 “大隈重信序”、 “

10、高田早苗序”及“译校者姓名录”,何佳馨点校,商务印书馆 2007 年版)王我臧,福建人,亦曾留学早稻田大学,也是新译日本法规大全译校者之一。回国后,他出版了经济学各论、 汉译日本法律经济辞典等译著,并在东方杂志等期刊上发表了译(论)文若干。陶宝霖,编译所高级职员,浙江人,是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第二期修业生,与汪兆铭、程树德等皆为同学,约于 1905 年底完成修业1(P.5354)。回国后,他除参与大清法规大全的编辑、整理之外,还出版了调查户口章程释义(1911年)、 法制概要(1914 年)、 中华民国国会组织选举法浅释(1923 年)等著作,并发表了中华民国之宪法(1913 年)、 比较共

11、和国宪法论(1913 年)、 评宪法起草委员会之议决各项(1913 年)等数十篇论文2(P.668),还曾担任法政杂志主编、浙江省咨议局议员等职。把“光绪新法令”划分为十三类,将前述法规、章程纳入“宪政”,位列第一类,这大致应该是在日本受过法学教育的这些编辑者思考、斟酌的结果,可能一定程度地5也体现了当时关注立宪活动的有识之士对于宪政外延的基本共识。以上是有关“宪政”的范围,若要真正理解清末宪政,我们应该首先对此有所了解。其次,从上谕、奏折及案语中,我们又能读出那时的“宪政”是否有着特殊的含义?无可否认, “宪政”的概念源自西方,但至今各家众说纷纭,实无定论。不过,西方意义的宪政,一般包含着民

12、主政治、限权政府、人权、法治等基本内容。中国历史悠久,长期以来实行君主专制,在这种体制下,治国之本在于君明臣良,归根结底实行的是人治,与法治相差甚远,更不会与包含这些基本内容的西方意义的宪政有任何联系。历史进入 19 世纪,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清王朝的统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内外压力,这预示着社会变革运动的即将来临。先是器物,后是制度,新思潮、新观念相继被介绍引入。源自西方的立宪思潮和宪政学说也随之而来,且还忸忸怩怩地真有了从观念到制度的初步实践。不过,在此过程中,宪政的意义却变味了。对此,王人博教授的研究心得尤其值得提及,其观点很令人赞同。他认为,在西方的语境里,宪政价值和目标是宪政自身的问题,

13、是西方人在“历史和社会情境”中选择的结果。而在近代中国,由于缺少接纳宪政的基本前提,导致出现了“语境转换”,宪政价值大体上被分为了两个层面:在最高层,宪政被认为是一种拉动力,牵引着国家的强盛;在低一层次上,宪政则被设想为一种能够克服中国传统的“专制主义”不可替代的工具。也就是说,尽管中国近代的宪政思想是从西方宪政文化中萌生的,但由于中西所处的历史和各自所应对挑战的差异,决定了中国近代在接受西方宪政及其思想时便有了自己独特的语境,这首先表现在对宪政的价值诉求和基本目标上, “宪政能为国家的富强做些什么”便成为了那时最感兴趣的话题3(P.12、1011)。6最先关注西方宪政的魏源、徐继畲、梁廷枏等

14、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们,及积极介绍西方宪政思想和制度的王韬、郑观应等近代早期知识分子,还有其后立宪论争中的双方,诸如改良派的康有为、梁启超,与革命派的邹容、陈天华、章太炎、孙中山等,他们在阐述西方宪政时各有自己的出发点和侧重面,但却如出一辙地均将宪政与国家富强相联系,只是表述上有显晦之别罢了。而在清廷官方一侧,从下令承诺变法开始,就将其与国家富强直接相链接。慈禧太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八月二十日发布的著名懿旨中,明确提出“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生民之转机”。 1904 年至 1905 年的日俄战争结束,俄国大败,这给了清廷内外极大的震动。在日俄和约尚未签订之际,江苏名士张

15、謇在致袁世凯书中就提出了后来被广为引用的观点,即“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清廷中的一些近臣亲贵及地方督抚们,也相继奏请变更国体,基本形成了惟有实行宪政才能挽救危局的共识。在此形势下,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六月十四日发布“派载泽等分赴东西洋考察政治谕”,目的是“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振善而从”。出使大臣回国后,在“奏请以五年为期改行立宪政体折”中,更是大大夸奖了宪法的功用“宪法者,所以安宇内,御外侮,固邦基,而保人民也。观于今日,国无强弱,无大小,先后一揆,全出宪法一途。天下大计,居可知矣”。而从“光绪新法令宪政”的这些奏折、法规、章程中,也能明显感受到把宪政

16、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论,行文中经常出现的“变法图强”即可说明这一点。而将宪政与富强的直接嫁接,这样的语境转换,显示了宪政理念的先天不足,也就注定了清末宪政结局的暗淡。最后,转而探讨一下清末立宪的方法。在回顾、描述清末变法时,学者们常喜欢引用谕旨中的“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 “仿行宪政”、 “参用各国成法”等词句,以说7明包括立宪在内的清末变法是在仿照、借鉴西方国家制度和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前述著名的“宣示预备立宪”上谕也已明确承认了大清王朝的制度不如外国“现在各国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势。而我国政令日久相仍,日处阽危,忧患迫切,非广求智识,更订法制,上无以承祖宗缔造之心,下无以慰臣庶治平之望。 ”因此,清末立宪不得不走移植、借鉴外国经验之路,已属显然。对于清末立宪为何要借鉴外国经验,在具体制度上主要移植了哪些,尤其是对于清末立宪如何受到日本明治宪法的影响、近代中日两国宪政实践的得失成败等,学界不乏宏文巨著,本人也曾稍有涉猎4。若检索“光绪新法令宪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