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915558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局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析从社会发展趋势看马克思劳动价值 论的局限论文关键词:劳动者 生产资料 劳动价值论 缺陷 论文摘要:劳动价值论比起效用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这是我们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原因之一。然而,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来解释价值的创造,与价值量变动的历史趋势不符;作为价值创造重要条件的生产资料,其所有者应无偿提供生产资料的条件假设与实际不符;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划分的局限性,这些是我们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同时,需加以深化讨论的。 总体来看,由李嘉图创立,后由马克思完善的劳动价值论比起效用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这是劳动价值论具有更大影响力,甚至西方有着不同意识形态的经济学家

2、也尊重马克思的原因之一。我们坚持劳动价值论,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是科学的经济理论。从历史看,劳动价值论对于推动工人阶级革命,获得解放,也产生了极其巨大的作用。然而,正像真理也是相对的一样,今天来看,劳动价值论仍是不完善的,这是我们今天在坚持它的同时,又要深化对其讨论的原因所在。 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首先应当找出劳动价值论的不足之处或缺陷。一个好的或正确的理论,应能很好地解释经济现象,解释力越强,说明它越科学,越正确。据此逻辑,我们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发展劳动价值论,应有的思路就是将其与实践相对照,查看有哪些实践是它所解释不了的,解释不好的,或它与实践不相吻合的。找出这些来,予以讨论并发

3、展出新的理论,这就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本文拟整理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很好解释现实的一些方面,以期藉此对正在进行的讨论起某些启示作用。 2一、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与价值里变动趋势的矛盾 马克思将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论述说可变资本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而不变资本无论有多少,都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在可变资本的作用下,将自己的价值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照此逻辑,可变资本越多,创造出的价值越多,然而.事实是:随着机器设备的日益先进,有机构成的日益提高,劳动效率日益提高,劳动者在减少的同时,产品的实物量(社会财富)在迅速增长,社会的价值量也伴随着财富实物量的增长而迅速增长。那么, “价值的

4、源泉”越来越少,而价值却越来越多,这岂不是很矛盾吗? 当今中国拥有世界最多的人口,但却远远不能创造世界第一多的价值和财富,人均财富量就更不用说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数量充足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器设备。 有人说,随着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素质也在提高,使得单位时间内加入商品中的价值量增加,我们不否认这一点。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随着机器设备的改进,劳动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对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要求也逐渐降低,妇女和儿童更多地可以胜任劳动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单地坚持劳动价值论,只能导致不断地强化“劳动是最重要的”这种意识,而轻视、忽视非劳动要素;这种

5、认识不仅与当今中国实际经济活动过程不符,也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不符,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无条件论的价值理论 (一)劳动条件的重要性 如果将人以外的劳动要素都看作劳动条件的话,那么,劳动条件是重要的。(1)生产活动总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来进行的,没有劳动者的劳动,机器、厂3房等生产资料就成为死的东西而不能发挥作用;同样,只有劳动者,而没有必要的、可与之结合的生产资料,那么,生产活动也无法进行。甚至人首先也就只能是人,而不能称其为劳动者。当今我国,从上到下,各级领导无不将“引资”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而引资就是为了解决“生产资料”问题。当外资企业或国内私营企业发生劳资纠纷时,

6、也几乎没有领导会出来为“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载体劳动者说话,而总是偏向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一方。这本身就是耐人寻味的。(2)人类历史还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资料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已成为劳动效率、产品质量等的直接决定因素。(3)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竞争,而生产力水平及其先进程度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和劳动手段先进程度的竞争。而在现阶段,我国还生产不出某些产品或生产出的某些产品的质量欠佳,不是因为我们没有人,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先进的设备,所以我们才不得不付出相当代价引进那些我们需要而没有的设备。(4)经济学中的“加速原理”也从另一

7、个角度向我们揭示了生产资料的重要性。(5)在历史学上,生产工具及其更替是划分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尺度。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我们习惯于用现代化来形容我们这个时代,那么,现代化这个概念,在很大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劳动手段的现代化,社会的进步就集中表现在生产资料的进步上。 (二)从马克思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的理论看劳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曾在多处提及劳动条件的重要性如他在论述资本主义“机器和大工业”生产时说道:“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人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

8、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 4马克思在论述价值决定时,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这里,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被他毫不含糊地作为价值形成的一个条件。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他的意图,他紧接着解释道:“例如,在英国采取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 但是,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最后却得出像国际歌里所唱的那样“一切归劳动者所有”、生产资料所有者若得到超过生产资料价值的价值就是不道德的结论。即对于生产资料所有者来说,他提供

9、生产资料应该是无偿的。然而,事实却是:不但劳动成果是在劳动的提供者和生产资料的提供者之间分配,而且,劳动者所得反而极少。这是为什么呢?马克思对此的解释是:虽然全部价值由劳动者创造,但价值的分配与价值的创造无关。 “一定的分配形式是以生产条件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和生产当事人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因此,一定的分配关系只是历史规定的生产关系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价值的分配与价值的创造无关?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他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但是,为什么价值的分配取决于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对如此关键的问题却未予回答。 于是,笔者的

10、疑惑是:既然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同时又说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无关,是两码事,既如此,强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的意义何在?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一致、资本所有者多得、劳动者少得的现象,被称为“资本支配劳动”或“资本雇佣劳动”。那么,为什么是资本支配劳动而不是相反?对于这5一个问题,近年来最有影响的是张维迎的观点,其解释是:观察一个人的经营能力较之于观察他的个人财富,要困难得多,其成本也要高得多, “就显示经营能力而言,富人做企业家的选择比穷人做企业家选择具有更大信息量”,有不少人赞成他的观点。但笔者觉得更符合逻辑与事实的说法应当是:供求规律使然! 经济活动必然要受经济规律支配,而供求规律

11、是商品经济的最基本的经济规律。我们知道,在市场上资本家拥有资本从而拥有生产资料。但他必须雇佣工人,否则,他的生产资料无法发挥作用,他自己也不成其为资本家。所以,他一方面有求于工人;另一方面,工人拥有劳动力,但他必须与自己没有而资本家拥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他的劳动力才能发挥作用,他也才能生存发展。所以,他也有求于资本家。但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互有所求的关系并不具有一比一的绝对的对等性。如果要问为什么自古至今总是资本支配劳动而不是相反的话,正确的回答应当是:在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长河中,劳动力和资本两者之间的关系所呈现出的特征一直是资本的短缺,而不是劳动力的短缺。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供求关系及其作用

12、。既然在资本与劳动力的对比关系中,资本总是处于短缺状态,而劳动力则总是处于相对过剩状态,这就决定了资本及其拥有的一方总是处于主动地位。资本家实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观愿望有了客观条件,因而可以实际地实施。而劳动力的所有者,则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只好屈从,这也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也可以说这是在资本与劳动力供求不平衡的状态下,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双方博弈的结果。这种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应关系,即资本总是处于相对短缺而劳动力则总是处于相对过剩的状态,是就人类历史长河的基本供求关系而言的,并非现实社会中瞬间的行情。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社会财富的相对稀缺导致的。因为说到底,资本只不过是社会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

13、而已。正是这种基本的对比关系,使劳动力所6有者在对劳动成果的分配过程中,总是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而不得不接受这种铁的规律(供求规律)加在他们身上的强制。而使资本所有者总是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享受铁的规律给予他们的占有较多劳动产品、对他人进行支配的权利。近几十年来,在上述基本格局之下,在个别领域,个别企业中及个别岗位上已出现了人才难得的现象,对于少数稀缺高级人才,业主为吸引和笼络他们而主动给予其极高待遇(包括很高的年薪、无条件赠送企业的股票等)。即使我们不能以此为据说出现了劳动对资本的支配,但这种现象的出现至少说明:资本支配劳动不是一成不变的;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对要素所有者的地位及其报酬起着举足轻重

14、的作用。 现在,我们再改变一下分析的条件:我们假设资本和劳动都供求相等,那么,价值的分配情况将会如何?此时,是否劳动成果会全部归劳动者所有?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无偿地提供自己的生产资料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知道,机器设备等生产手段也是由人制造出来的,它无非是过去的人的劳动的产物。在马克思的理论中,马克思一再强调劳动创造价值,是指现在劳动创造价值,那也就是说,现在劳动是重要的,过去劳动则不重要。这也是欠妥的。 “资金的时间价值”这一概念已为我们所熟知,参考这一概念,我们有理由认为:假定其他因素既定,那么,凝结于生产资料上的一小时的过去劳动总是大于一小时的现在劳动。机器设备越是先进,数量越是巨大

15、,表明生产过程动用的过去人类劳动就越多,若其他条件既定,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价值也就越大。 退一步说,即使是按照马克思自己的逻辑,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我们却不能承认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条件”。脱离开了机器设备等创造价值的条件,价值的创造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常识。所以,认为生产资料所有者不应有所得,即生产资料所有者应无偿提供生产资料,就等于说,生产资料不重要,7生产经营活动可以抛开生产资料去进行,这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际上就成了“无条件的劳动价值论”。没有机器设备,赤手空拳的劳动者怎么生产、怎么创造价值?这种抛开价值创造条件的劳动价值论、这种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之间不存在任

16、何联系、这种无法解释经济再循环的劳动价值论是有缺陷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简单地坚持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归劳动者(此处指马克思意义上的劳动者)所有”,只能导致劳资之间的对立;导致社会的不安定,甚至埋下动荡的祸根。 三、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划分 (一)生产性劳动的多寡不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唯一标准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所有的劳动可以被划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前者创造价值,是重要的,后者不创造价值,应该越少越好。据此,马克思推断, “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越多,社会就越腐朽、反动。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是社会有用劳动,其付出者都会得到其应得报酬。由于要素的流动性,还会形成平均工资。 从近百年来的人类历史看,非生产性劳动的增加,并不是社会的腐朽,恰恰相反,倒成了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这本身表明马克思将劳动仅局限于具体的商品生产,对劳动的定义过于狭隘。 (二)两种价值创造理论截然对立吗? 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性劳动才创造价值,其他劳动不创造价值。如果其他劳动者得到报酬,那就是对生产领域劳动者创造价值的分割。他认为,只有他这种分析才是科学的,其他的分析不但不科学,而且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法律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