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899592 上传时间:2018-04-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5 页15、古代诗歌四首【教学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 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品味诗歌语言 , 体味诗歌的意境 ; 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 增强古诗文修养。 4.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 , 准确背诵诗歌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 , 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 宋词、元曲)的确,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以古老的诗经发端, 优秀的诗 歌作品浩如烟海 ,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 观沧海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 字孟德 , 沛国谯郡 (现在安徽亳州 ) 人。东汉末

2、政治家、 军事 家、诗人。 2、 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 ,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 方群雄 , 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 消除了后患 , 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 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 他就可以荡平宇内 , 一统天下了。公元207 年, 曹操亲 率大军北上 , 追歼袁绍残部 , 五月誓师北伐 , 七月出卢龙寨 , 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 曾登过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 登山观海 , 面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大海, 触景 生情,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 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 , 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3、, 成为流传至今的 优秀作品。 3、解读题目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 ,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 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 是诗的附文 , 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4、听录音,朗读课文 ,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碣石(ji ) 澹(dn) 竦峙(s ng zh ) 萧瑟(s )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如: 东临/ 碣石, 以观/ 沧海。 5、合作探究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表 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4、讨论并明确: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 以下由“观”字展开 , 写登山所见。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 讨论并明确: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 (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 直陈其事 , 非常质朴 , “观”字领全篇 , 是诗的 线索, 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第二层 (3-8 句): 描写海水和山岛。第 2 页共 5 页第三层 (9-10 句): 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 即 诗人的主观感受 ,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 , 创造了一个极 其开阔的意境 :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 星光灿烂的银河 ,

5、 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 何等气魄 ! 最后两句是附文 , 是为和乐而加 , 与诗的内容无关。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讨论并明确 :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 , 视野广阔 , 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 但跟后一部 分比, 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 全用虚写 , 却表现了大海有包 容天地的气概 , 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6、基调 : 苍凉慷慨 , 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小结 这首诗写登山望海的景象,气势雄浑,表达了作者壮阔的胸襟和豪迈乐观的 进取精神。 三、 次北固山下 1、解读题目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 ,

6、 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 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 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 , 因此, 表 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 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 一下, 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 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次, 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三面临江 , 形势险要 , 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2、作者简介 王湾, 生卒年不详 , 洛阳(今属河南 )人。 唐代诗人。先天元年 (712) 中了进士 , 官洛阳尉。早有文名 , 往来吴、楚间 , 不得归家 , 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听录音 , 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这首诗

7、意境优美 , 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 二二一或二 一二。如客路 / 青山/ 外, 行舟/ 绿水/ 前。海日 / 生/ 残夜, 江春/ 入/ 旧年。 客路, 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 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 应。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乡书即家书 , 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 旧谓鸿雁 可以传书 , 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4、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 讨论并明确: 首联: 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 诗人在船上 , “客路”即驿道 , 想像船到 镇江后 , 还要乘驿车到别处 ,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 写船上所见景色。“平”

8、“阔”“正”“悬”四字炼得好: “潮平”, 两岸才显得宽阔 ; “风正” ,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 又是为颈联中“江 春”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 日已升 , 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 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 这两句 不仅写景逼真 , 叙事确切 ,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给人以乐观、积 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 诗人离家日久 , 日复一日 , 年复一年 , 新年来到 , 正是家人团聚之时 , 而 自己旅食他乡 , 久不得归 , 见到此景 , 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第 3 页共 5

9、 页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 , 浑然一体。 5、哪句诗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讨论并明确: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6、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 , 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 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 , 也就是说 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 而且是那 样匆匆不可待 , 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 , 将 驱尽黑暗 ; 江春, 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 闯入旧年 , 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 逼真, 叙事确切 ,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 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

10、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 , 显得开朗一些。 7、小结 这首诗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给人以积极、乐观奋发 的艺术享受。 四、作业 1、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 , 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 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这首诗, 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 二、 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 , 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 , 后迁下 (今陕西渭南 ), 曾官太子少傅。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 歌诗合为事而作” , 反对形式主义。 其 诗歌形象鲜明 , 语言通俗 , 内容清新 , 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

11、翁忆江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等, 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一生写了很多诗 , 是唐代诗人中 创作最多的一个。着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 50 首和秦中吟 10 首, 都很有名 , 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 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 代表作。 2、写作背景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听准字音、节奏 , 体会语言的缓急。 七言诗句节拍有 / / / , / / / 。如孤山/ 寺北 / 贾 亭/ 西, 水面/ 初平/ 云脚/ 低。几处 / 早莺/ 争/ 暖树, 谁家/ 新燕/ 啄/ 春泥。诵读时 , 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

12、延长, 遇仄声宜作一顿 , 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 调。 4、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明确: 首联: 诗人从大处落笔 , 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 颔联: 写莺燕 , 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 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 燕是春的信使 , 已开始衔泥筑巢 , 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 写花草 ,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 看花的第 4 页共 5 页尾联: 直抒胸臆 ,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行不足” , 是因为看不足 , 说明诗人流连 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诗人的游踪 : 诗以“孤山寺”起 , 以

13、“白沙堤”终 , 即游踪: 从孤山的北面到湖 东的白堤。 5、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讨论并明确: 注意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 “争暖树” , “暖树”者 , 向阳之 树也 , 春寒未退 , 故莺争集其上 ; “啄春泥” , 燕初来也 ; “没马蹄” , 草初生也 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6、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讨论并明确: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 中了。 7、小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 截取从孤山寺北写 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

14、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 中间写游程中所见 , 最后 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 明丽轻快 , 令人目迷神驰。 三、 天净沙秋思 1、作者简介 马致远 , 号东篱 , 大都 (今北京 ) 人。元代着名散曲家。一生着有汉宫秋 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 种, 与关汉卿、 王实甫、白朴, 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 , 经后人辑入东 篱乐府 。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 , 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 更能反映他风格的 是散曲 ; 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 祖”, 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 是“小令之最佳者

15、”。 2、解读题目 这是一篇抒情作品 , 仅用 28 字就生动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 哀。 七百多年来 , 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 景物烘托的写法 , 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 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 了高度的统一。 天净沙 , 是曲牌名 , “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兴于 元代, 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 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 都 按调填词 , 但较词明快自由。 3、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 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 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 , 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具有一

16、定的社会意义。 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 第一层次 ( 前三句 )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 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 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 第二层次 ( 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 晴之笔 , 点明了人物 , 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前四句写景 , 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 均系为此作铺垫。 4、作品的特点 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着的特点: 前三行全是写景 , 没有提到抒情主人 公, 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第 5 页共 5 页桥”“流水”“人家” , 是他眼中所见 ; “古道”是他的经行地 ; “瘦马”是他所 骑; 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 个字, 一个长期漂流他乡 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文字不多 , 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